〈《海龍王經》攝頌〉之說明

簡繁轉換 - 繁體

講解及校訂:林鈺堂
筆錄:弟子綿延


今天我們要來講的是〈《海龍王經》攝頌〉。這是陳上師作的。前面他先寫了一個簡單的序。他說海龍王經「攝理高深,故能開慧」,他說它裡面所寫的那些法理是很深的,讀了可以開我們的智慧。而且他裡面所記載的,是釋迦牟尼佛開示的時候,包括去龍宮的,你知道嗎?他在這個法會裡面有講到天跟阿修羅的爭戰,龍跟金翅鳥的,因為金翅鳥會吃龍的,這些問題。他在裡面都有教他們說要怎麼樣解除這些怨仇。那麼他說你如果讀這樣的一部經呢,天龍八部都會很高興,因為他們中間有些本來,雖然都是護法,可是本來有些問題的都沒有了嘛,因為使得護法高興呢,所以你誦這部經的話,就容易消除一些業障這樣子。

那麼陳上師讀這本經是怎麼樣呢?有天語跟他講要讀這本經,所以他就從《大藏經》裡特別找這個出來讀。一般世間沒有在賣單行本,我們後來有做過印那個單行本,就是因為這一篇的關係,去把那個找出來弄,這樣子。他說現在末法時代,一般的人喜歡簡單容易的,那麼經文蠻長的,有的人因為它這麼長,這麼深奧,也許就不讀了,所以他就把它裡面的要點收集起來寫成這個頌,這樣子,所以叫做「攝頌」,就是把《海龍王經》裡面的要點蒐出來,然後寫成一個讚頌。如果坐船的時候在海上,你念這個更好,保你平安嘛。但是他還是要勸你說,你如果能夠有《大藏經》的人,還是讀整本比較好,因為總是要表示說還是原文比較清楚,這只是簡要嘛。

那麼「佛在靈鷲會諸聖」,他在靈鷲山,跟他的不是有很多護法,還有弟子們、菩薩眾都圍聚在那裡?所以這個法會是在靈鷲山講的。在空中忽然看到很大的寶蓋,那麼這個寶蓋是用種種的珍寶混在一起來莊嚴的,而且有瓔珞這樣垂下來,有無垢的寶珠,就是毫無瑕疵的寶珠,放出無量的光明來,而且空中落下什麼呢,帶著香的花滿到膝蓋那麼多,下那麼多的香花,而且在空中有很大的雷聲。目連尊者知道佛的心意,因為佛是知道的,經裡都是這個意思,都是說這些人他發問,但是不是出於他自己,而是他了解佛希望有人來問這是怎麼一回事,這樣才問,所以他說「目連尊者承佛旨,問此瑞應為何由」,就是問說為什麼忽然會有這些這麼奇妙的事情呢?那麼佛就跟他講,這是因為龍王快要來了。一會兒呢,龍王跟他的眷屬,而且有很多的綵女,綵女就是穿扮很好的侍女們,她們來供很多幢幡給佛,那麼他們這些來到佛這裡繞佛右旋,就是順時鐘繞七次,然後讚佛。他們怎麼讚歎?他說「謂佛能了善惡趣」,佛能夠明瞭知道善趣、惡趣,就是善道、惡道這些。「能察人根除眾暗」,就是知道每一個人的根器是怎麼樣子,而把大家的愚痴,「暗」就是他的愚痴,把他的愚痴、業障,能夠隨著他的根器來消除掉,這樣子。而且他讚嘆佛是怎麼樣?「觀法無所有」,看一切事情,這裡的「無所有」不是說不在,而是說沒有一個絕對獨立存在的意思。「幻化本空緣相與」,那麼他這個出現根本上是空性,但是是幻現,這怎麼幻現?是因為因緣湊合而幻現,種種因緣合在一起的時候幻現的。而且這是大乘的經典,所以他們的修行主要是講六度,六波羅蜜。就是佛曾經修過無限的六度的這個實際的修持,就是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些,他能夠修這樣,所以呢,「諸願圓成大聖雄」,他的所有這些要度生的,使眾生成佛的大願都已圓滿成就了,照著他的願成就。那麼他是「大聖雄」,大是形容他的偉大,聖是因為他超出凡人,超出世間了,雄是英雄的意思,就是說他是大英雄,他能夠滅除一切的愚痴、業障,超越世間這樣子。

那麼他稱讚完以後,他問說菩薩到底要怎麼樣行持,要怎麼樣纔能夠離開十惡,所有的這些壞的。如何通的話呢,你也可以說,這種其實嚴格講的話去拿經來慢慢這樣對著看,但是也不用啦,因為你可以看這個就是我們看到字的解釋,「通」的話一方面可以說菩薩行是如何通達,還一種是說如何達到菩薩的那些神通什麼,也可以這樣講。那麼怎麼樣才能進入深要的法,什麼是深要的法?就是說法的深要處是什麼。那其實最深最要是智跟悲,要怎麼樣懂得這些囉。然後「乃至」就是菩薩要怎麼樣先離惡啊,先怎麼樣通達佛法甚至得到深要,然後再來呢「如何受佛記」,你要做到什麼時候,什麼樣地步,你證到什麼地步呢,佛才會懸記,「懸記」就是先告訴你了,說,噢!你將來多久以後會成佛,叫什麼佛,你的淨土叫什麼名字,佛經裡面都有寫這些,這是「授記」的意思。「佛告四事離諸惡」,佛就一樣一樣回答,頭一個問如何離惡,他說「無害大眾護十德」,頭一個不要去害到眾生,然後要守護十德,所謂「十德」就是十善,因為他原來講十惡,對不對?通常佛法裡講十惡,那麼什麼是十善,就是你不要做那些惡的,那麼你就是十善了。不說別人短處,不批評人家,也不要對別人有什麼輕慢的態度,不要看輕人家自己很高傲,要檢討就檢討自己的過失而不是去說別人的壞處。「訟彼」,是說講別人不好。

噢,你看!原來上面在講如何離惡,如何達到神通,為什麼?它這裡回答了。他說你如果能夠見到如來的時候呢,你就得到天眼通了。這樣子講的話,其實見如來不只是見到佛的色身,應該意思是說你能夠見到佛是怎麼樣,他自己也是在空性裡面,他就是一切一體,佛是一切都是空性,你要是能這樣子看到的話,你自然有天眼通了,有沒有?因為你能夠看到這樣的佛的時候,那你自己也是要進入一體才能體會,所以你就會得到天眼通了。「合會說法天耳通」,大家能夠聚集在一起來說佛法,這樣子久了你就會得到天耳通了。因為你跟大家在說法什麼,就有護法在旁邊護持,護法在旁邊護持的話就有可能可以聽到一些不是普通耳朵可以聽到的,像我們會聽到天語啊什麼這樣子。「自伏其心他心通」,你的心能夠降伏的話,怎麼樣叫「降伏」呢?就是完全沒有自己的主見、偏見,沒有起意,連念頭都沒有了,你到自己一切念頭都沒有的時候「他心通」,就可以了解別人的心了。因為你沒有成見的時候,他說什麼什麼,你一聽就看得很清楚他的出發點是什麼,這樣子叫「他心通」。「常習六念宿命通」,六念的話就是念天啊什麼,我也不記得了。(註:六念為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就是你要是心裡常常記得這些的話,那麼你就有可能了解,每個眾生他過去的命是怎麼樣子的。「棄諸貪濁神足通」,你能夠離貪,離開世間的話,你就可以得到這個神足通。「神足通」它意思是什麼?應該就是說你想到哪裡就能到哪裡去那樣的意思。這種在我想的話也不是表示說你真的走到那裡,而是比方說你心裡想淨土,你就會看到淨土這樣的意思。「遵修諸法無漏通」,那麼你要照著佛法來修,圓滿的時候你就得到無漏通。所謂「無漏通」就是空性,就是你纔能夠離開這個世間,佛法講的世間就是六道,你要達到那個要照法去修。

再來是如何得入深要法的回答。「見身自然法自然」,它這裡所謂自然不是說自然存在,而是說它是怎麼樣的,就是看到自己的身體呢,說,噢!這個身子只是這樣,你就不去多想,不去想說有我無我。法呢,這裡的法也是說其他的任何東西,任何東西你看它也是說如是,就是沒有說這個東西有實在或沒有實在。那麼你若是離開那個執著的時候,「身入于淨法皆淨」,你回到他本來是怎麼樣的,這樣的淨的話,其他的也是一樣,法(東西)也是這樣,也是本來淨。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呢,你就可以了解身是無我,法也是無我。就是你如果讓它只是它自己那個樣子,沒有去加說這是怎麼樣、這是怎麼樣的話,那麼就可以了解身也是沒有一個固定叫做「我」的,法也沒有一個固定叫做「我」的。因為它沒有固定哪一個是它的我的時候,就看到說自身是空,法也是空,但是這裡空不是沒有,而是空性的意思,沒有什麼是它的本性。「己身無聲法如響,察身寂寞諸法寂」,自己的身體因為無我的話、空的話它就沒有一個主張出來,所以說「無聲」,它沒有什麼說這個是怎麼樣、這個是怎麼樣。那麼所有的這些東西出現就像音響一樣;音響是怎麼樣?就是一響就沒有了。聲音都是一響就沒有了。因為這樣子呢,你本身就完全沒有自己的念頭出來了,這樣的時候自身不是就寂了嗎?就念止了嘛!不但是你自身是這樣沒有念頭,一切的法也是沒有念頭的。

那麼「以我審諦觀法諦」,「諦」是要點的意思,「審」是觀察,用我能夠觀察重點的這個力量、這個智慧,來觀說,這個法是指一切東西,還是在講一切東西,說一切東西它的重心在哪裡。然後用我的「志妙」,這個「志」是心意的意思。從我自己心意的微妙的地方,來觀一切法微妙的地方。那它微妙的地方在哪裡?就是說你去找它的根本是找不到一個「我」,這是它最微妙的地方,因為你要心很細才能觀到這個。所以你要用我能夠檢查的這種最精要的觀察力,去觀法的重點在哪裡。那當我這樣做的時候,我看到自己的心意它是無我,因此而看出來,什麼東西也都是無我。「己身無聞法如聾」,前面是講己身無聲,本身因為念止了,沒有任何主張就不發聲了。在那個情況下,但是還是看到一切法,那些法呢,看它其實只是像聲響一樣,你心完全靜下來的時候,看它都是這樣幻化不見嘛,對不對?現在呢,己身為什麼變成無聞?因為你觀志妙、觀法妙,觀到任何法本身是空性沒有我的時候,沒有我的時候就沒有一個所聞的了。你有「我」的話,你說我聽到什麼,你無我的話,聲音只是聲音,沒有說這是我聽到的聲音,沒有這個觀念,前面已經觀出妙的話,你就變成說我也沒有什麼我聞了,它只是這樣子了。那麼我無聞的時候呢,一切法也是這樣,它也沒有一個自身,它也不可能聽到什麼。這個在講的所謂無聞如聾,是因為已經沒有對立了,沒有什麼它能聽到的。既然沒有我的時候,就沒有所受的了,沒有什麼是我的覺受。那麼既然不是你的覺受,你不用去執著任何東西啊!「不取法」是這個意思,就是不執取任何東西。既然沒有什麼是你的覺受,你就不用計較說這個是什麼、這個是什麼了,對不對?反正都跟你無關,無我嘛!你覺得有我你才要計較,都無我都不是你的事的話,還有什麼要執取呢?就不用執取了。那麼要是上面講的這些,都能夠做到、體會到的話,那你就進入法的深的地方了,佛法的甚深要旨就是這些了。

那麼要怎麼樣才能得到佛的授記呢?能夠得到佛說,啊!你這個人將來有可能成佛的。一定要什麼呢?一個是性情要和順。要是喜歡跟人家爭,跟什麼的,那麼很難在這方面深入。「遵奉法」,你要覺得佛法很寶貴啊,而且肯奉行,遵守奉行它。「具足諸行」,所有那種菩薩道該修的那些,你都有好好的在修。「觀白法」,是說你都是往善法,所謂「白法」是善法,你都是往善法這方面,心都是往這方面想的。「慧力能了一切心」,而且你因為這樣子修的結果,你這個人的智慧已經能了解一切有情的種種心思。這為什麼可能呢?因為你自己已經無我的話,自己沒有一個意識說我要怎麼樣,那其他的心你就能了解了。你什麼都沒有的時候就像一面鏡子,他一個心出來,你沒有這個心的人就看得很清楚他是這個心,如果有一個成見的話,你從成見去看會想成這又是什麼意思什麼的,就不能看到真正心的意思是怎麼樣,你自己完全沒有的話就能夠了一切心。「了法本淨不生滅」,是說這個人已經徹底了解一切諸法本來清淨,沒有生滅的問題。其實不只是沒有生滅,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就是已經離於對立那樣的本淨。你如果了解這樣到這個地步了,那麼有可能佛就說,這樣的一個人將來可能成佛。

那麼龍王聽到這些這麼寶貴的教導,他就獻了種種的寶貝,價值等於三千大千世界那麼多珍貴的寶貝獻給佛,而且獻上去的時候,有一個菩提心願,是什麼呢?他說希望我能夠證到像佛一樣的光明。這個是什麼樣的光明?沒有障礙的,佛的光明是可以照遍一切的。這是什麼意思啊?通常講光明總是有什麼東西會擋它嘛,但佛的光明,所謂沒有障礙最重要是說,眾生本來被愚痴蓋障,它也能夠透過,能夠把你從愚痴裡面救出來。那麼我說他是菩提願是為什麼?我希望能得到你這個光明,因為能得到這個光明以後能夠怎麼樣呢?「蒙光之人皆證覺」,只要光照到了這個人,就有可能將來成佛。所以這是菩提心願,就是希望我能夠跟你一樣,使所有的人都成正覺這樣的意思。所以這裡嚴格講,就是這個人不是只講人,是講有情,任何有情得到這個光的照耀都會成佛。(弟子:那麼無情呢?)無情沒有成佛、不成佛的問題啊!問題是在這裡,對不對?成了佛的時候無情也是一體,但是在講這些希望他成佛的地方,就是因為有情他不懂的話,他都有苦,是輪迴眾,是有情才屬輪迴眾。無情的話你可以想它本來一直在法身裡面,它沒有什麼成不成佛問題。這種問題都很好,因為你會想。而且這裡一個很重要的就是說,通達、不通達就在這種地方,要是我不通達的,你這樣一問,我可能就塞在這裡,我也不知道。通達的話就是你隨時來問,我不用去找書什麼的,真的已經了解整個道理的時候,就是能夠隨時給正確的答案。這種是自己要成佛要學的是這種東西,聽來聽去,聽來聽去到最後心是隨時能回答問題這樣。

「龍王復問六度智」,龍王又問了,要修六度的話,「六度」是講行佈施、持戒等等,這裡面的道理到底是什麼?這個道理叫做「智」。為什麼叫「智」,這是佛從他覺悟的來看,這樣子才能使你從輪迴裡出來,所以這個道理是從智慧方面看出來,這樣走的路是對,所以叫做「智」。那麼佛回答了,說手裡拿慧劍來行。所謂「手拿慧劍來行」就是說,你是要運用智慧,運用智慧為什麼叫「劍」?要斬掉你的業障,你的煩惱障、所知障。那麼這樣子行的時候要怎麼辦呢?「佈施已等等于我,吾我已等等於人,人我已等等諸法,一切施已得佛等」,你修佈施的時候,你佈施、佈施、佈施,佈施到什麼時候,他說經由佈施,本來有個觀念是說我和我的東西,那給慣了,給慣了,給慣了呢,沒有想說這是我的東西了,就是給慣了以後,一直修佈施嘛,你給人家給多了以後只是一個心意要給,就沒有再想這是我的東西了。那麼這個時候等於我了,只是我的一個心意而已,沒有在想那個東西。等到給人給慣了,甚至沒有想到這個是給別人的。頭一個是對東西的執著放掉了,再來是跟人的分別也放掉了,沒有想是誰拿去了,是給誰了,我跟他怎麼樣,沒有了。就是給人好像是自己用一樣,有沒有?我跟人也等了,前面是東西只剩下我的觀念還在,可是已經不在乎東西了,現在連我跟別人的分別也沒有了,等於人了,已經跟別人都等了。要是人跟自己的分別也已經等了的時候,你就了解什麼東西、什麼東西也都是一樣的。就是你要是從這個我跟人有分別的這種觀念走出來的時候,在這樣的基礎上,東西跟東西中間有分別的這個觀念也會沒有掉。就是修佈施會這樣一層一層的這種分別會淡掉。到什麼時候呢?到一切施已。什麼是「一切施」?這個地方其實重點不是在說你什麼東西都沒有了,而是說什麼東西都不再有一個、一個個別的那種觀念的時候,就是佛的觀念,進入無限一體了。因為你原來有這些分別嘛,東西跟自己,自己跟人,人跟一切東西種種分別,你一直給給給,給到後來都沒有什麼了。而且從我們自己修佛來講,我們的行來講是怎麼樣,就像我們那個書一直印一直給,有沒有?(弟子:啊!你說經書?)對啊!你這樣子給給給給給,幾十年了也是給,然後人家來來去去,拿走拿走拿走,到後來什麼觀念都沒有了,就是那麼自然,就是什麼觀念都沒有了這個意思。你想如果從來沒有給過的,以前曾老師開始幫忙寄佛書的時候也是覺得很不習慣,完全陌生的人我們免費寄東西給他,跟你原來大家有關係、有報酬的情況都不一樣,有沒有?開始覺得不習慣,做到後來連我是在送人東西都不覺得了。而且我是覺得這些純粹的服務很好,像放生也是,純粹給嘛,就是送走。這一類為什麼很好?人生一定會遇到種種高高低低的事情,你在順境的時候不需要什麼支持,而困難的時候心裡真正能安的就是靠這些東西。你看不到但是這些事情做了,遇到困難的時候你還是覺得有一個安心,是靠平常做這些事情,這講不出來只是自己會體會。比方你遇到人世間的問題什麼,大家猜忌等等好多問題,但是你知道我們是真的這樣做過的,心裡會覺得安啦。這是講一些經驗,說明佛、菩薩講的這些是什麼意思。

剛剛是講佈施,佈施裡面它為什麼可以得到智慧?就是你從這樣一直修一直修,你就從一層一層的分別裡解脫出來了。那怎麼樣的持戒才是合於智慧的呢?他說「不依身口意,不依三世無內外,不依陰蓋不依覺,於法無依是持戒」,他講真正持戒最重點是於法無依。依是執著的意思。不要以為持戒是我身體一定要怎麼樣,這樣才叫「持戒」,那你著相了,你知道嗎?也不在於說我嘴只能講什麼話,這叫做「持戒」。這個地方,因為這本講的是智慧,裡面的智慧,戒本身本來是叫你身、語、意要注意什麼、注意什麼,但是他叫你不要著於相,你不要以為我表面上有一個怎麼樣,我就是守戒了,懂不懂?他最大的地方是這個意思。(弟子:可是你不守戒也不行啊!)不是叫你不守戒,而是不執著。不執著於說我身體有做什麼就叫「守戒」,比方說你雖然手可以不拿這個東西,你心還是有貪著,那麼這樣的時候你說,你看!我這個標準至少做到,我守戒了。這個地方就還不是真正它的精神,他持戒的意思是這樣子,就是你不要執著於你身怎麼樣、語怎麼樣、意怎麼樣,而且也「不依三世無內外」,也不去抓過去怎麼樣、現在怎麼樣、未來怎麼樣,或者心裡面是怎麼樣,外面是怎麼樣,就是「不依陰蓋不依覺」,也不去抓說這樣是被五陰所覆蓋,就是說這樣是煩惱的、這樣是覺悟的,不去作這種分別,你都不去作這種分別、去抓的時候,你是持戒。為什麼呢?你持的是什麼戒,你持的就是一切一體的最根本的戒。他在講這麼深的地方。然後你要知道如果一個人能住在一切一體裡,他不會做壞事的,因為所有的壞都是從我執開始,然後說我要得利不管你嘛。基本的壞是這樣。他一體的時候,那個也是我為什麼要害他?就沒有這種事情了。

那他重點都是講這一類,你看,怎麼樣是忍辱?平常想人家怎麼樣欺辱你,那麼你就要忍耐,可是這裡面是有對立的,有「你對我怎麼樣,我要怎麼樣」,那我雖然是做對了,我忍住了,但是我氣得要死,有沒有?這樣子很辛苦,而且也不會得究竟解脫嘛。他現在講最主要的重點是什麼?「不得人與我」,就是說你在忍辱裡面是因為抓不到一個「人」跟「我」,你沒有那個執著,他罵你一句,你不抓成說「他罵我」,而是說剛剛一個聲音,可是那個聲音在哪裡?已經過去了。這樣就是空了。你也不說是誰罵,曾經聽到過這個聲音,聲音已經過去就沒有了,空了。要是能這樣的,「不住我不住我所」,也不去執著我是怎麼樣這些,那麼當你能夠這樣的時候,「淨人淨我與淨見」,人、我跟一切見,都回歸它本來清淨,就是「一切法淨是忍辱」,你要是一切法都回到本來清淨,那麼就真正忍辱了。所以這個都是講最深的地方,平常是講言行或心意怎麼樣,現在是講你要是達到這個一切法本淨的話,就沒事了。而且忍辱他又繼續講,「於法無作不起滅」,頭一個呢,因為你無我的話你沒有作意,你沒有要想要怎麼樣,(弟子:什麼叫「作意」?)就是起念頭。你對這些東西沒有給它添加其他東西,任何東西回歸本淨,沒有人的造作,那麼這樣的時候,它法本身也沒有起滅,就沒有事情了。雖然你現在環境很亂,比方說你正在戰爭中,槍林彈雨下你心當然會很亂,這個環境太複雜不是亂了嗎?可是雖然在亂的情況裡面,你的心沒有執著,你平常會怕,會怎麼樣,是想說有我而怕死。你完全沒有執著的時候呢,心雖亂而能夠沒有執著,那麼「本無之心各無實」,即使有任何心裡覺得亂的那些覺受起來,你真的看空了的時候,了解它都沒有實在,都是一下子、一下子,你不去抓了。而且你「觀須臾滅」,你看吧,雖然是真的起來,可是已經沒有了,你為什麼還要被它糾纏著?如果你能這樣,那麼你就是真的做到忍辱了。他整個是用空性來講怎麼樣修六度,就是你能夠契合空性的時候,纔是真的修六度。

「精進觀法不隨法」,怎麼樣是精進呢?觀法而不隨法。觀法的意思是說你的心很清淨,所以你一切事情都很明瞭,都很清楚什麼事怎麼樣,但是因為你不執著、不隨他去了,平常因為有執著就隨著這個,隨著那個,然後就出事情了。他是我看一切都很清楚,但是我都觀它「須臾滅」,所以我也不跟著它做事。而且「亦不捨法無積集」,這個清淨並不是說我們要避免,你有心要躲還是一個問題,還是一種執著在,所以他這個是清清楚楚的知道一切,也不跟它,也不躲它,也沒有要避開它。這樣子你就完全沒有什麼「積集」,就是沒有執著的東西,完全沒有執著了。「人法彼此不相離」,所有的東西跟你本身就沒有什麼分別,在一體裡面就不相離,也不會離開,因為它是在一起,在一體了。那麼這個地方的自然的意思,不是我們所說的自然界什麼的,而是它是怎麼樣就是怎麼樣叫做「自然」。它的存在一切表現就是這樣而已,那我自身也是這樣而已,諸法也是這樣而已,都是如是、如是,就是這樣而已啊,那麼所謂「佛」也是這樣而已,就是一切都只是如此而已沒有什麼。了解一切只是如此的人呢,所謂「無所得」,就是沒有認為什麼是得失,對不對?自然如此,它沒有分我不我的時候,也沒有得,也沒有失了。那麼你要真正的精進,是要達到無所得這樣的境界,就是沒有分別得失的時候,你就真的精進了。(弟子:它這個求什麼?)求無所得。你要求無所得,這樣纔是真的精進,你的精進是要在達到沒有得失這上面,那還是空性,因為你進了空性你才無得無失嘛。

那麼「禪定心原不在內,亦不在外識無住」,怎麼樣是修禪定呢?所謂的「心」也不是在內也不是在外。它這個意思是什麼,我們平常以為所謂的心是在這個身體裡,因為有這個身體才有嘛,所以想成在腦裡什麼,可是它是說真正能夠覺受的這個心,不能說只是這裡,外面的不是,因為一切其實都是你心所現。他這個講的心不是我們心臟的心,而是我們能夠感受的,那我們能感受的話,沒有外內的分別啊,也不是只有在外面也不是只有在裡面,它這個所謂不在內、不在外是說,不是只有在裡面也不是只有在外面而「識無住」,其實我們能夠感受的這個東西,你找不到一個地方說它是只有在這裡,因為它要是只有在這裡的話,怎麼等一下別的又能感覺到,有沒有?它沒有一個一定的「住」,停在哪裡。「於諸境界禪無著」,對於所有的境界,這個禪定都能夠沒有執著。你都不執著的話呢,「等於本無而正受」,就是說你能夠把一切的覺受,在禪定裡面的覺受,都視為本來沒有。所謂本來沒有的意思是它是空性,它沒有一個根本在,能這樣纔是正確的禪定的覺受。「禪定以智除塵勞」,「塵勞」是說世間的觀念,業障、煩惱障、所知障的這些苦,在禪定裡面都靜下來,觀察到一切都是空,那麼以前原來為它而苦的,就不被它苦了。因為了解它空的話,根本沒有我,沒有我受的苦,一切都是一體,就超越了,這樣子叫做「以智除塵勞」。那麼「以禪化眾真禪定」,而且禪定也不是只限於說,我自己能夠得到這種化掉塵勞這個叫做「禪定」。不但是這樣而且能夠推廣來使別人同樣都得到這個,纔是真正的禪定。為什麼這樣講?因為真正的禪定不是限於在哪裡,不是說只有我心裡平安這樣叫「禪定」,你如果這樣還是錯誤的。一切處都是我們心識的範圍內,那麼你要一切得安才是真禪定,所以包括教化、推廣佛法,這些都是禪定。

「智慧觀法常淡然」,那麼六度最後不是智慧了嗎?智慧這個怎麼修?頭一個「觀法」就是觀一切事。「常淡然」,因為沒有執著就不分別好惡,這樣的時候一切都是起來又沒有,起來又沒有,就平平淡淡了,一切淡然了。「不見諸法有歸趣」,你有了這個智慧就不會誤以為這個見是一個見解。你會有哪種什麼見解呢,說「諸法有歸趣」,噢!這個東西回到哪裡去,它有一個本來可以回去?沒有啊,這一些只是如幻現、如幻滅這樣而已。「有見法而不觀者」,雖然我看到這個、我看到那個,但是沒有那個「觀」的人。你了解空性的話,是啊,是有看到這些,但是這些是因緣合和下自然出現而已,並不是說因為我來觀才是這樣,他的想法是這樣。在那個空性的觀念裡面,連這個所謂叫「我」的,也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所以就沒有超出這個以外有一個「觀」的人。就沒有對立的想法,沒有看到和被看到的,沒有了。而且他說不因為你有看到就說,你既然說有看到那不是有個觀者嗎?可是不能說成有觀者,為什麼?這裡是兩層,一個是我們一般習慣講法,當然是說有觀者,是我在看,對不對?但是他現在在講的層次是說,其實連所謂觀的這個也是這個整個的一部分嘛。你叫做「我」的這一部分,我這個身體,我現在看到我自己的手,但是這個手並不是跟我的這個整個世界裡面,可以抽出我的世界以外的一個東西,它還是我的世界裡面的一個東西呀!連你以為是跟它對立的,其實還是這一部分,這個整體裡面無可分割的一部分。我的視野也沒有辦法有一部分收掉,這是我的視野,這也是我看到的。在這個意思之下,有看但是沒有觀者,它是這樣子,不因為見到而成觀。

你如果都沒有對立的時候,那麼「無求無曉無知見」,就不會起一個心要求什麼,搞來搞去還是就是這個一體而已啊,要求什麼?你有求好像說,我認為我只是這一部分,有什麼不是我,那我也需要要求。我跟佛不一樣,所以我要求成佛。但是你要懂,所謂「佛」到最後還不是跟你永遠只是這個一體,你只要能從這個原來錯認的這個,有一個獨立的「我」出來的時候,你總是認同一體的話,那你也不用做了,因為也沒有什麼佛可求,佛就是這一切而已。你一輩子搞來搞去只是這一切。(弟子:可是你還是要求啊,要不然怎麼成佛?)不不不,這個求是因為我們還是有一些執在的時候,那麼要使這個人得解脫,那麼他要求佛,對不對?可是你要是真的懂他在講的這個道理,而且能夠自己怎麼樣都不在乎了,已經超出個人怎麼樣了,在那樣子的情況下,你還要求什麼?你已經是佛了,知道不知道?你要是真的能夠做到進入一體,住在一體,你的觀念就是一體,你就是已經是佛,所以就無求了,是這個意思。(弟子:那你不在乎不就是無情了嗎?)那個也不是無情。為什麼?因為他所謂「不在乎」是不在乎個人,不再去在乎一個小的「我」,而是自然融入一體以後,他是有情的他自然會在乎裡面的一切,不會是無情的。因為真正進入一體的時候,哪一個問題都是他的問題。所以所謂「不在乎」是不在乎個人的這個小的單位,以前抓的這個單位,並不是說不管了。要了解超出對立的時候,也無所求,也沒有什麼是要知道、不知道,什麼是知道、不知道,不去作這個分別。你在分別我知道、我不知道的時候,還是抓著一個小範圍,必須你的腦裡記得、了解的才叫「曉得」,那你都是一體的話不需要啊,知不知道一樣都是在一體裡面,而且無知見了,不會抓哪一種見解。不管哪種見解還是在一體裡面,就不會打仗了。(弟子:可是你不了解還是不了解啊!)對!可是你不去分說了不了解。因為你那個分是從有我上面作的分別,你如果不在乎這個小我的時候,就不要緊了。因為你想如果你的心,不用說什麼,能有整個太陽系這麼大的時候,你在不在乎知不知道哪一個?

而且這裡有一個很重要,我們修行的要注意的是,不要想說要抓到什麼叫做「我發現真正的真相」,不可能的。你有多少生命?你有多少力量?你能知道多少?太少了。我們搞知識的話,永遠這麼一點點,而且很多錯誤永遠搞不清楚。要是懂得把這個放開的時候,你的心才能解脫出來,不然整天在那裡說我要找到真相什麼,你纏了半天的結果是沒有用,幹什麼?你仔細一想就知道,你怎麼去發現什麼叫做「真相」,有沒有?不可能的。他那麼辛苦搞科學,搞搞搞,搞到後面,也是專家能夠知道一個領域裡面的一點點而已,然後等過幾十年,現在是很快,也許過兩年又推翻了什麼的,都有啊!你以為對的有什麼用?學佛的時候不要去搞這種知識。你花了很多時間,到後來沒有用,生、老、病、死還是一樣。(弟子:那沒有進步啦?)也不是沒有進步,這個不用你擔心,世間自然會在搞這個的。但是你要有智慧解脫的話,要能夠不去求怎樣叫做「完美、正確」的一切事,都不可能。這是真的啊,說佛經好了,你能讀完多少,我問你?不要講別的了,佛法你能精通多少?很有限啊。你要懂得怎麼樣子學就夠了,我的重點是要回到修,然後要懂得最主要是本來清淨,就是心不要去攪東攪西,不然的話你得不到解脫嘛。你搞半天,你要知道老了有的就老年痴呆,遺忘了,那你不是白搞?真的是這樣子。這種是一種覺悟。(弟子:那有的人會認為那很白痴嘛,什麼都不管了。)智慧的東西就是不是世間可以了解的。世間以為那樣很聰明,我們是從長遠看,你知道的多你的命就比較好嗎?不知道。所以他說什麼?「悲憫眾愚真智慧」,真正的智慧是在哪裡?是看到一般人不懂,都在小圈子裡面繞繞繞,繞不出來,老在那裡糾纏、分別、爭鬥,這幹什麼?不久就死了,不久就病了,你在幹什麼?這種才是真智慧。

「諸法法界與本淨,不可言說極深妙」,就是說一切東西,那麼法界是所有的把它當一個整體來講叫「法界」,還有本來清淨這些,都是「不可言說極深妙」。它這種像我們剛剛解釋的本來空這些,其實不是真的言語可以說出來的,因為言語的觀念都是對立的,用這個觀念去套什麼東西,都是對立下的作為,不能真的體會的,就只有靠修行,慢慢進入。而且要證入一體,不要說什麼,就是禪定第一個要修到能夠止念,所謂「止念」是能夠心裡沒有念頭,這就很不容易了。你能夠安靜下來,它真的沒有任何念頭出來,這是很難的,而這個還是基本而已。他說現在跟你講什麼「四禪」就是修禪,無色界還有四禪八定這樣子。講到這些分別,什麼非想、非非想那一類的,還有說六度這些修法,其實這些都是佛法,他把它都說成是俗事了。事實上還是俗事,為什麼呢?從完全解脫那邊來講,這還是為了世間的這些眾生,引導他們上來而說的話。真正的呢,「佛無心意識所念」,你看,他就說了,佛的話根本就沒有那種意識在想東想西那些念頭,超越這個了嘛,不被這個綁了嘛,你還在那裡有得、有失,有知道、不知道,他根本不管,根本沒有這些事情。那麼「無言無文真佛法」,其實真正佛來講的話,根本是離於這些語言文字的,他的境界根本沒有什麼語言文字啊。但是你也不要執著說一定要有言或無言才是佛法,為什麼不要執著這樣呢?「文字言說亦佛法」,頭一個,基本上文字言說也是萬法之一,所以它也是佛的法。另一邊講,佛法裡面也有些是要靠文字言說慢慢引導人啊!所以在佛的境界是超越這些,但是我們不要執著說有言是佛或者無言是佛,你要說一定無言才是佛,那也是完蛋了,那佛為什麼又要講法?他說「忘於本淨得不亂」,剛剛一直都在講本空、本淨,其實真正達到本淨是連這個「本淨」觀念都忘掉了,你要是還有這個觀念,「本淨」,就還不是本淨嘛。那麼你能連本淨都能忘的時候,纔是真的不亂,為什麼不亂?都是一體了,有誰能亂所亂啊?沒有能亂所亂就沒有亂了嘛。「一切言教不可盡」,要用話來教的話是講不完的。

「佛告龍王總持藏」,這個是因為經裡面有很多地方說什麼是怎麼,什麼是什麼。怎麼樣是總持藏呢?就是說怎麼樣你可以把佛法的一切,好像有一個樞紐在那裡抓住,那麼這個樞紐是哪幾項呢?「無盡之教為總持」,總持的重點就在於無盡,就是無限。所有的東西你要是懂得無限的話,你就抓到他的樞紐,因為空性是無限,一體是無限,所以無限是樞紐。那怎麼樣子無限呢?「分別無盡慧無盡」,「分別無盡」的意思是說,一方面是種種很微細的那種分別,都能夠分得出來,這也是不得了的,有的時候你不夠聰明,看不出來這細微的分別,可是他說你要是有那個能力,怎麼樣都能分別,而且要了解其實分別無盡。分別無盡裡面還有一個好處,分別無盡的話就解脫了,為什麼?本來你綁在這幾個分別裡面,你說,噢!他一百分而我又幾分,那你只在一百裡面被綁住了。你要說,噢!其實還有無盡的分別,不是只有這一百分能控制的,實際是這樣嘛,又不是只有這一方面,那你不就解脫了?所以這個無限的好處就是這樣。本來不是常常都講不要起分別,可是你要是能知道分別是無盡的話,你去分別吧,沒有關係,你不被它綁住了。那麼智慧無盡,真正的智慧也不是什麼東西可以界定、可以講完的,那些都是有限都還不是真智慧,真智慧也是一個無限的東西。「明知無盡辯無盡」,它這個「明知」是明明白白知道,就是說有時候我們知道只是知道一個大概,他這個說是對什麼事情都能夠完全的知道。這個是因為佛法裡來講,成了佛,就是三世因果、眾生一切因緣都清清楚楚,有沒有?所以這個嚴格講其實都是超乎凡夫的境界。你要了解這個可以明明白白知道的也是無限,我們凡夫的話知識總是有限嘛,他這裡說也是可以無限的。那麼「辯無盡」,我們凡夫遇到什麼的話,講講講,以為就是這樣子,因為你的觀念都是在有、無,這兩種裡面,那麼你辯來辯去,你想說從邏輯上講這樣就是完了,遇到佛、菩薩的話,他不是這樣子啊,為什麼?比方說空性的話,他不是只有說不生不滅,他又有可以分成四種講、八種講,他可以這樣講下去,可以有很多的方式來告訴你不是只有這樣子而已。

那麼還有四種是力量,這四種力量也是屬於無盡裡面的,也是無盡的力量。「四力無盡藏」,這表示四力是無盡的。一個是忍力,忍一切所作,不管一切事情發生什麼加到你身上,你都能夠受得了。這是很不容易,我們人,比方說你對肉體有什麼傷害,那只能忍到一個階段,有沒有?他是能忍一切。那還有一個力叫做「眾惡慧力」,這個智慧能看穿所有的惡,眾惡的智慧力,那麼這個慧可以使眾生所有的疑惑都獲得解決。因為他看出來你疑惑的根源是出於哪一個錯誤,他把那個指出來,就使得他的疑可以去掉。「通力」,是講這些神通力。那麼他心通的話,就可以「見眾一切念」,別人心裡會起什麼念,他都看得出來。其實這個講起來也不那麼神奇,因為以平常來想,好像說別人的心我怎麼知道?但是比方說你在銀行做,人家來你要問他要做什麼事情,然後接著有一些步驟要問,那我們去銀行的人久了,習慣了的時候,他下面要問什麼我也知道,你不用講了,不用等到你講我都一路跟你講,那你不要覺得稀奇嘛,這個人是活的,又不是非要你講出來我纔知道再來要怎麼樣。可見也不是那麼稀奇。還有一種可能知道人家的心是什麼,比方說你完全對這個事情無心,那個人偏偏要講一個什麼話或什麼,那就是他有什麼心嘛,從這種他的行為裡,我們可以感覺出來他有了存心了。因為我們沒有存心根本不會想到這個問題,他為什麼說這句話?或者他為什麼做這個動作?就是因為他心裡有什麼。所以知道他心並不是那麼奇妙的事情,我們普通的範圍也是可以有一些了解,特別是你如果習定習到高了,你心很清沒有很多念頭的時候,那更看得清楚人家是有什麼存心的。因為你如果自己有什麼存心,別人有什麼存心,有時候你會看不到,因為你往一邊看了,但是你沒有往一邊看的時候就容易感覺了。他心通是這樣子。

「善權力應機說法」,什麼叫「善權」?善於權衡。就是看到這種情況下,比方說一看,知道這個人的程度是這樣,你就不能跟他講這麼深的道理,或者說現在時間只有幾分鐘,你也不可能詳細的從頭講到尾,你都要看時機、看情況,給他正好這個時候能做的就是這樣而已,這樣的意思。所以「應機說法」,看他的資質,看當時的環境、情況而來說法。比方說舉例,你要舉的是他懂得的例,你不能舉一個他根本不知道的事,那是白舉嘛,有沒有?「復有無畏無盡藏」,還有什麼在無畏上面也是無盡的。怎麼樣無畏是無盡呢?一方面「不畏惡趣及眾會」,惡趣是惡道,不怕到惡道去。為什麼他不怕,因為他雖然在惡道裡面,他沒有執著,不會跟著他們一樣苦。佛、菩薩能到地獄去救人,他也不是說去地獄受苦,因為他本身沒有業嘛,他去到那裡是慈悲,這個是為什麼這麼苦,要開導他們自己懺悔,才能解脫,惡的根自己不放的話,誰也救不了你,是不會得解脫的。那麼他不畏眾會,我現在講這些都沒有拿經來看,所以如果跟經不一樣的話要照經,我們只是照頌來講。「眾會」是說很多人聚在一起。有的人也是會怕,為什麼?比方說暴民,或者他跟你意見不一樣,那你一個人在裡面你怕不怕?這種他都不講理嘛。但是他這個人已經解脫,他也不會怕他們。然後他不畏決疑,就是他也不怕說要去把那個疑惑弄清楚,有的人是想,要是有這個疑惑抓下去,要是真的翻過來怎麼辦?他有存一個成見,說要怎麼樣才比較好的話,他不敢往下去,他不敢把那個疑惑弄清楚。而他也不怕,他覺得我們就是要真理而已,不怕說到後來是我錯什麼,沒有什麼要抓住的,他就不怕了。

那麼為什麼不畏失道呢?本來不是應該是說,離開正道很不好,但是他為什麼可以不怕呢?他是說,我們當然是希望能達到最究竟解脫,但是我們是在摸索啊,佛雖然有留一些話給我們講,我們照著走下去,走到有的地方,其實我們也不曉得這樣才是照佛的話,還是那樣才是照佛的話,那你要是說,啊喲!我怕錯、我怕錯,那你就停在這裡了。但是他為什麼不怕,他是想,只要我是本著菩提心,即使中間走了冤枉路、繞路、錯路,一定可以突破這些找到真正的路,是這樣的不怕。而且這一點是非常重要,我講來講去,我的作品其實等於教每一個人,最重要不是教你這件事你怎麼樣做,那件事你怎麼樣做,而是說你自己要知道根本在哪裡,能抓住的話怎麼走最後都不會錯,是菩提心嘛,有沒有?你跟菩提心,你說誰保證你這些遇到的什麼都對、都對、都對,做得都對,沒有人保證,但是即使中間有什麼過失,因為我們是菩提心,我們一直做、做、做,做到覺得跟菩提心不合的時候我們可以改啊,我們就學到了怎麼樣是不對。就像科學也是這樣,科學也是說不要因為實驗做失敗當作一個浪費,不對,你學到這條路不行嘛,你才能走另一條路。(弟子:可是有時候自己不知道啊!)對啊!但是你如果停在那個疑惑的地方,你就不敢往前走了。他這個不畏失道就是說,我也可能犯錯但是我走,為什麼?因為我基本的心沒有錯,我隨時可以再用菩提心來檢討,這樣走是不是真的合菩提心。那麼這樣的話呢,即使中間有什麼走歪路、走錯路,我後來看到不合菩提心我就改,那我就學到那樣是不對的。做實驗也是這樣,像愛迪生發明電燈泡以前,他試過多少的芯,幾千幾百次,有沒有?那個都是這個意思嘛,就是你不怕因為嘗試而犯錯誤,怕的是說你忘掉菩提心,那你錯了就一直錯下去,如果沒有忘了菩提心的話,這些都不是浪費,就是我們要往上走的路中,你學到怎麼樣遇過障礙,後來回過來想為什麼我當時會錯,是因為錯在哪一點,你就是這樣子學啊。不然上師的經驗在哪裡?也是這樣來啊。每個人他修久了為什麼可以指導你,就因為你的疑問什麼可能都是他摸索過的,所以一遇到他就跟你講說是怎麼樣、是怎麼樣。(弟子:那不是有因果嗎?有的時候你做錯了。)當然有因果啊!但是你要相信因為你的出發點是真的菩提心,所以這些都會變成菩提道的資糧。如果你是為自己的話,你做再多都只是綁在一個小東西裡面。你是為眾生的話,噢!我犯錯,我甚至因為我犯過錯呢,我可以指導更多人不要犯錯。那是不是從菩提心來講就沒有關係了?都變成資糧了。所以這樣講很好就是這樣,這種我們平常也不會去想到這個,遇得到這個就可以講到這麼深,有沒有?平常不會想到講這些嘛。

那麼「文字緣會無盡藏」,他說連用文字也是無盡的,還有緣會也是無盡的。「緣會」是因緣聚會,使用文字這方面也是無盡的,因為眾生有無盡的種類,有無盡的煩惱什麼的,你要開導,所以《大藏經》他們不會說,那部經講過我們這部經不要講,他們不是這樣子,他們重複又重複,這部經也講,那部經也講,因為不曉得哪一個眾生是適合哪一部經,在哪一部經得解脫,所以他不一樣是這樣。那麼他下面要解釋了,怎麼樣「文字緣會無盡藏」。你注意看一下標點符號,像這個「文字緣會無盡藏」以後,它是冒號(:),是說下面這幾個是這個。怎麼樣呢?「諸法唯陰而示現」。他說你在那裡,我現在有這個東西,有那個東西,你說我明明看到這麼多東西嘛,但是他的講法是,之所以會有這些東西出現呢,是因為「陰」,就是五蘊。是因為我們的色、受、想、行、識,然後再加上你的注意力,這些作用才變成。你想,在整個宇宙來講,有多少東西啊!對我們來講其他東西等於沒有一樣,你有的是因為你的五蘊作用,還有你的注意力的作用。「蠲除五陰諸苦患」,(「蠲」音「捐」,除去之意。)就是說你要是知道諸法的出現,只是因為這些的作用,這些的緣會,因緣聚會的結果,那你這五蘊裡面所有的苦呢,就從根本上解決了。你會了解到,還是因為我們的心是一個執著而綁在這裡,你心要是真的超出的時候,你也可以去想別的啊,你可以跑出去的。你看這個「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他也是要進入深禪定啊!他那時候就是進入深禪定,這些就不妨礙他了。

「諸法虛空而示現」,諸法其實它的那個根本,只是像虛空一樣,一個無限、無實的東西,知道嗎?它雖然現,但是它本質上沒有一個你能找得到的一個東西,說這個是這個佛像裡面的什麼東西,就只是這個佛像。你看這個佛像是銅的嗎?被人家這樣打打打,打成這個樣子了;是泥巴的嗎?那泥巴黏起來變成這個樣子的。你把這個鬆開的話,去哪裡找一個佛像?也沒有啊!所以它根本上只是像虛空一樣,雖然有,根本上像虛空一樣。那麼因為這樣呢,所以你看,他這個「廣普之法」,就是說每一個法你這樣抓它的時候,你覺得只是這樣而已,你一了解它真的體性空的時候,它就是回到無限一體了。「廣普之法」的意思是這樣,你要知道它沒有個體的時候,它是跟這些整個在一起的,那麼這個整個一起的這個是無限的。這裡有點哲學,就是你要了解,它沒有自我的話,它就是跟一切在一起的。那麼這一體都沒有自我,去哪裡找一個邊呀?你找不到邊,所以它就是無盡了,這樣子。「文字亦如諸法然」,他說即使文字,我們使用的語言這些,也跟其他的東西是一樣的,根本上它也只是一種東西嘛,你的觀念啊,或者你寫出來的啊,或者你說出來的啊,這些基本上也是跟其他東西沒有分別。他說,你正在說這個話的時候呢,它到哪裡了?也沒有到哪裡啊!找不到一個說它到了哪裡。那麼你沒有在說的時候,你到裡面去找吧,心裡找、身體裡面找,哪裡啊,又在哪裡呢?也沒有啊!所以它的產生,正有的時候,也只是因緣合嘛,就是正好你的心跟你的這個語什麼的在一起,就產生一個這樣東西,一出來又沒有了,有沒有?你也抓不到啊,聽過就沒有了,你也抓不到。

那麼他說「諸法緣對說果證」,就是所有的東西呢,從因緣上相對的來講,那麼可以講說,噢!這個人他小的時候是怎麼樣,他去修行了,然後經過多少年,他能夠做到這樣的事情,他是證到了。從每個東西這樣比較、觀察,連著來想,相對的來講的話,就有所謂「證果」這個事情了。但是呢,他說「究於本法」,每一個東西一個一個仔細去看呢,這個也沒有自我,那個也沒有自我,所謂果證只是我們在這樣子聯想的中間,相對的時候才講得出來,真的一個一個去找,也找不到一個叫「果證」的東西。所以「究於本法」,你要去找它根本的地方來看,也說不出有什麼是果證、不果證,因為一切一體嘛,你怎麼去分它什麼時候有不一樣?例如呢,所有的這個地方的「法」,應該是說這種文字上面的東西,所有文字上面的東西,它是一個一個字構成的。正如同這樣,你說所有的行為,所有的做法,你去仔細看它是怎麼一個一個構成,是佛的道理,「佛道」在這裡是指佛的道理,什麼道理?就是空啊!什麼東西你看,它其實只是空造成的。

那麼接著佛又告訴龍王,怎麼樣子可以以我們的身體來做為總持。總持佛法啦!怎麼樣以身體,想著一個人的身體,以這個想法來把佛法整個掌握住呢?頭一個,頭頂就想成說「入諸法」,一切東西你有覺受,這個開始是這樣,從頭開始講,就是說你的一切經驗,「入諸法」是這個意思。你進入諸法,你怎麼樣進入諸法,就是你的經驗,你的經驗是你的頂。雖然你有種種的經驗,如果你能夠把心不跟著經驗跑,心能夠定,「攝心」是心能夠不隨著跑,能夠抓住,能夠定了,這就好像你的臉。他是以整個身體來說,這樣子以後,他想到這個人的身體,他就說,噢!這是我對一切的經驗,噢!我現在能夠定。有沒有?他這樣用身體各部分來想這個佛法了。那麼來到你的咽喉的時候是什麼呢?就是你觀囉。能定以後,在定裡面你去觀法,為什麼要觀法?最開始不是你所有的經驗嗎?你習定,定了以後,你怎麼樣觀察它呢,觀了你才了解它本空嘛。因為你如果沒有定力去觀,你不能了解它的本空。所以你要觀的時候是這個了。然後「脅」是指胸,他說,你觀的結果你了解,這裡「虛無」是空性的意思。就是說它根本上是無的嘛,根本上沒有一個東西,所以到那裡了。那麼再來你的肚臍想成是什麼呢,因為肚臍不是有個洞這樣子進去嗎?噢!這就是你深入了,深入佛法。那麼深入佛法後,你修的話,佛法不是有講次第嗎?那我們的脊椎不是也正好一節一節的?你就想說,就是像脊椎這樣子,一節一節一節到最上面去。而且這也是一個很有趣的比喻,為什麼?你這樣修修修,修到最上面,到哪裡啊?又回到本來的經驗而已啊!有沒有?就是最早的地方。

那麼你想說,你的父母跟你身體有關的還有什麼呢?你有身是由父母來的嘛!父母生出來的。那麼佛法的父母是什麼呢?一個是心清淨,一個是方便。什麼是心清淨?就是心回到本來清淨,就是心有空性的智慧。智慧為母,能夠生出這些佛法來的是智慧。那麼父是哪一方面呢?就是這個智慧不但是空性的智慧,而且從這個智慧生出來的種種應用,方便就是智慧的應用。那麼為什麼應用智慧?應用智慧解脫眾生苦啊!所以叫「方便」。所以智慧的應用就是方便。那麼這就是你的父。其實這樣講有更深一層意義就是,父母要和合才能生出你來,就是說智慧跟方便必須是一體圓融的才對,你不能說,噢!我們智慧是這樣子,好像他的應用是另一回事,不是,他的應用是活的,只是說沒事幹時本身叫做「智慧」,他遇到事情他當然自然有反應嘛,他那個反應就是他的應用。那麼你的眷屬是什麼呢?就是於法自在。這所謂「於法自在」,就是說在種種的環境情況下,你能夠安囉,能夠安定。不是慌亂,不是跟著跑,被它趕,那麼我們人很容易說,啊,這樣怎麼辦?怎麼辦?就慌亂了,或者被引誘了,為了什麼就往什麼走。要自在,這樣也可以,那樣也可以,你是輕鬆的,不會被它拘束。那麼你的黨,友黨,你的朋友是哪一些呢,就是道支,所謂道支就是三十七道品那一類的,就是種種的修法,你所要親近的就是種種的修法,這樣的意思。

那麼你吃什麼呢?平常所謂「食」都是說要吃進來嘛,對不對?可是我們要解脫的時候,你要使你的心能夠開闊,你的精神糧食是什麼?反倒是你要給啊!你給的時候,你的執著少了,你的心開闊了,而且你要真的能做到給的時候,纔是真的心開闊,因為你說得很美,沒給過真的是很難,有沒有?一個人沒有佈施慣的時候,你開始要叫他做,他會覺得怪怪的。很難嘛,而且也看不到什麼眼前的利益,看得到的只是馬上損失了,有沒有?所以施很難啊。但是他說,你要得解脫,真正的練習給,這就是你的食物了。你每次給的時候,你在精神上就成長,你就有精神糧食了。那麼怎麼樣是你的莊嚴呢,你怎麼樣使這個身體漂亮呢?在精神上來講,就是你能夠忍了。你以前什麼事情都是我執,我要這樣,我不高興,我什麼,有沒有?生氣什麼、什麼的,那麼從精神上來講,你這個很醜陋。咦?你現在怎麼漂亮了?啊!這個人,人家誤會他了也沒有關係,人家罵他了也不跟人家吵,這麼辛苦了還說很謙卑的話,說,哇!都是你們的功勞,都是什麼。人家都感動了,那是他的莊嚴。忍是他的莊嚴。那麼怎麼樣才能事情做得好呢?身體做事情為什麼能做得好,在這方面就是精進。因為你不是說今天做,明天做少一點,後天忘記了,隔了一陣子才又做一點,那就都沒有事情了,做不成一個事情。你就是說,我每天有定課啊,有空還加做啊,沒事我就又提起來念佛啊什麼,有沒有?精進那麼就成辦,事情才做得完,才能做成功。

那麼怎麼樣是這個人飽滿呢?就是你定。因為什麼?定的話呢,你要是常常習定,那麼你的心都沒有雜念。你有雜念的時候精神就弱了嘛。沒有雜念,你定,心很專注,那麼你的精神會很飽滿的。「智度無極」,而且以智慧來化度,沒有邊限。這個「無極」也是沒有邊限的意思。以智慧來化度呢,沒有邊限。而且是怎麼樣呢?「隨時順」,就是任何時候,它的重點就是順。順的是什麼?就是上面講的能夠「應機」。就是能夠順著這樣的情況下、這樣的人,這樣的時候,怎麼樣是對他最好的教導。有的時候是用講的,有時候不是講的,是用忍耐,有的時候是用怎麼樣的一個做法,顯示不同,有沒有?都是活的。那麼「住此總持入佛道」,就是說你要是記得剛剛講的這個,噢!身體是怎麼樣子,哪一個部位是怎麼樣子,你的親戚朋友是什麼,你的父母是什麼什麼,你的食物是什麼,這些都記住了,你看,這樣就容易記了。把佛法要修的好幾樣東西,都用一個身體來記。你記住了,那麼你就會慢慢在佛道上深入了。

「佛復為龍說因緣」,佛又給龍說過去的因緣了。他說,龍曾經是一個王,名字叫「無盡福」,就是他的福無盡,這樣一個叫做「無盡福」這樣的一個王。那麼佛曾經是一個如來,叫「梵首如來」。在那個時候,佛曾經為龍王,就是梵首如來曾經為無盡福王,把上面這個總持這些的法說過了。那這裡稍微停一下,就是說佛曾為梵首如來這一句,因為我那時候讀了這個讚頌以後,我都有去讀經嘛,那讀經的時候,我們也就順便看說這邊對經裡哪裡、哪裡,結果發現其實經文裡並沒有講釋迦牟尼曾經是梵首如來。我這個因為下面遇到還有五個地方,有這一類的問題,就是跟經文有一點不一樣的地方,那我以前寫過一篇,寫出來給陳上師說有這些問題,那也不是我想要找問題,而是說任何人他讀了《佛說海龍王經》,他又讀你的〈攝頌〉,你這個又叫做「經的攝頌」,他可以起這個問題,說你為什麼這個跟經不合?那麼陳上師他說,噢!攝頌是他的創作,所以他有權,有些地方他可以就是說,他覺得這樣沒有關係,他就這樣寫,就是這樣子。他的回答是這樣子。那我們現在提出來講,就是讓以後有這個問題的人,知道說,作者的答復如斯。但是我們是尊重作者,我們也不能給他改,對不對?陳上師寫什麼就是什麼,他本人也說過他不改,所以我們也不敢加以修改,但是你就知道這裡經是沒有講,陳上師的意思就是說,沒有講也不表示一定沒有做過,所以他也可以這樣子寫。好,這一段就講到這裡。

然後他這裡說,「總持」的裡面呢,有「六二事」。結果我數一下,下面其實他是講八件事情,六加二,因為下面是八件事情而已。他這是因為要湊這種都是七個字、七個字的。他說總持的話呢,有哪些可以分成哪些來講,他說八件事情。一個是「不斷色行」,就是你做什麼事情,你並不需要說好像我要逃避這形像、色,有沒有?本來有一個說「不住相」啊,可是這個並不是說你就要躲開,不斷色行的意思就是說,並不是表示你就色的方面都斷掉,這裡的色不是說什麼貪美色的那種色,而是那個形像的意思。而且古時候,他們所謂「色」是這樣,用英語講就是形狀,他是說「形色」跟「顯色」,什麼叫「形色」?就是形狀。「顯色」就是顏色,他把顏色跟形狀都叫做「色」。因為這是任何你看得到的東西,都是形狀跟顏色。頭一個並不是說你要把這些斷了,那你做什麼事情?不是那樣的。但是「行無行」,所謂「行無行」是說,你是在做什麼事情,但是這些事情呢,不是有什麼個人的意圖的意思。通常都是有偏執而做的。那麼它呢,它沒有任何偏執,但是它還是有做,因為什麼?那是同體大悲自然做的。就好像說眼前看到一個小孩倒下來,你馬上要扶他,那個沒有任何念頭啊!也沒有說我考慮,我跟他怎麼樣,或者我如果不做,人家會說什麼,都沒有。那是馬上一個反應,有沒有?你一個好心的時候,自然的會去伸出手來,所以不是說沒有偏執就不會做事,活的嘛,當然會做事。那麼特別是你要知道,他是菩提心的時候,他看所有的東西,最主要還不是看你眼前怎麼樣,他是看出來說,你根源是這樣,所以你老是這樣糾纏苦。所以菩提心來救渡,不一定是說針對你眼前要做什麼,有時候反倒是因為菩提心來看,問題在於哪種執著,看怎麼樣能夠幫你從那個執著出來。那個要能出來,反倒對你的幫助更大,長遠的、徹底的幫助嘛!不然今天我跟你說什麼,你又不一定聽,那大家每天在吵,你說這樣,我就說你,噢!你這樣我執、我執。那有用沒有用?沒有用,對不對?反倒是說,怎麼樣子生活裡面慢慢讓他感覺到說,人家遇到不是這樣子,也許這個人就肯鬆一點了。

然後「不色生行不色起」,就是說你做的事情呢,「不色生」。不是因為色而生啊!不是因為說,這樣子人家看來我是一個好人,所以我才做啊,不是這種意思。不是看因為外表而昇起的行為,不是因為受到色的那個引誘而起來的。比方說我們所以願意買這個,因為我覺得它好吃,但是我們在做這個菩提心的事業的時候,我們做的不是因為看它眼前怎麼樣、怎麼樣,而是因為有一個長遠的了解說,所有的眾生在我執沒有盡以前,他都是不斷有苦。不是因為眼前我看到你這一個苦,所以我處理的也不只是眼前這樣,而是希望讓這個人怎麼樣慢慢的整個改過來,變成長遠的解脫,不是眼前的這些色而引起我的作為。「不色寂行」,那麼也不是說,色已經都寂滅了,這為什麼可能呢?因為你如果都只在定裡,進入無色界,只住在無色界裡,那麼你就是色寂。但是你不能老是只留在那裡。所以他這裡的意思是說,不是說反對那個,而是說你不能偏於那個,你不能老是在「色寂」裡面。「如諦行」,如什麼諦呢?中道才是正諦嘛!就是不偏哪一邊,不偏哪一邊,你不偏有色,也不偏無色。

再來「色如本淨行色行」,我們做的事情還是看起來有聲有色,對不對?但是在我們的這個作為裡,完全是純淨的心,所以他們是本淨。就是說你一樣也有法會,也有這些服裝,有這些作為什麼,看起來也是好熱鬧,但是在我來講,完全沒有被這些綁住說,喔!我是要多漂亮,我是要什麼,不是這樣子。這些其實是本淨,就是根本心裡沒有在管這些,只是藉這些來做到救度的事情而已,藉這些使一些祈禱的事情能夠成功。所以這裡最重要的是,其實是說你心要本淨,心不是在著相上,你才能達到這樣。但是呢,很重要的是,還是「行色行」啊,還是有利用到這些形像在做事啊!「亦不念色本淨行」,對呀!就是「不念色」。它這個本淨的行為是怎麼樣呢?他沒有去考慮到說,噢!這樣、這樣,這樣、這樣,沒有。就是說不被外面的形色這些綁住的,他完全沒有那種顧慮的。他如果說,我們要弄這樣好看一點,還是可以弄,但是他心裡只是說,使得這個法會莊嚴而已,並不是說因為他只是愛這樣的。比方說他不會說現在正在做,忽然一個什麼地方不合理想,他就很掛念、很難過了。你如果是著相的話,你就想說,啊呀!那個要是怎麼樣就好,怎麼現在沒能做到什麼,你就整天在糾纏這個事情。他不是,他只是說,喔!我們只是希望做得很好。但是出了什麼狀況不能這樣,也沒有關係啊,因為最重要不是在那裡啊,有沒有?心是自由的,沒有被這個一時的這些色上面的高高低低糾纏住,不會的。那麼要是能夠這八樣都做到了,其實簡單講就是不著相。不著相而能用相,你要是能做到這樣的時候,這個叫做「相應總持門」。什麼跟什麼相應呢?就是智慧跟方便相應了,那麼智慧跟救度也是相應了,慈悲跟眾生求解脫也都相應了。因為你要靠著能夠這樣子活用這些,你才能達到救度眾生的地方。你如果不能這樣的時候,你怎麼去救眾生?你本身讓他了解到的是說,噢!原來你也被這個綁住的。你怎麼樣叫他解脫?

現在講舍利弗聽到佛剛剛講的總持門這些,他就問佛什麼呢?他說:這樣的總持的教法,你為龍來說,為什麼在人間我們沒有聽過你這樣講呢?那佛說,喔!你不要輕視這些龍族。它們在以前迦葉佛的時候,其實本來都是出家人,但是它們為什麼會墮落變成龍?因為龍在我們佛法的六道裡面來講,它屬於畜生道。他為什麼會墮到龍裡面去呢?是因為他們貪利輕戒。就是有貪心,貪他好的東西的時候,對戒就輕忽了,為了貪利而破了戒,結果就墮到龍裡面去了。(弟子:那所以所有的這些龍,曾經都是修道人?)他是講說這些因緣啦!他們以前是這樣子的。那麼所以會墮落,都是犯了戒的比丘。那麼他們以後成佛的時候呢,像「賢劫」一樣。賢劫就是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叫「賢劫」。這樣講的意思是賢劫應該是有千佛嘛,就是說在這個劫裡面,有一千個佛出現。就表示這些龍將來也會像賢劫一樣,在一個劫裡面一個接一個成佛的啦。那麼他們的淨土名字叫做「無垢藏」。其實這裡這些名號是有意義的,為什麼?他以前是破了戒的,破了戒就有垢,等到他能夠清淨成佛的時候,他的淨土就叫「無垢藏」,就是解脫了,有沒有?從以前的垢裡面出來了。那麼龍,這裡的龍應該是指龍王囉,龍王就再問說,為什麼我們的龍族一天比一天多起來?為什麼這麼多的龍啊?佛就告訴龍王說,一來是因為破戒的比丘多了,比丘破戒就墮落、墮落都成龍了。而且「惡行居士亦復然」,雖然是居士,就是在家的佛教徒,但是他做惡的話,一方面他也受了戒,對不對?居士他也皈依、受了戒,他又破戒,所以他們也墮落下來,龍族就增加了。你看,他們本來犯戒是應該要墮到地獄去的,但是「不捨直見轉入龍」,那麼這些這麼多的時候他為什麼不是墮地獄而成為龍?因為他們還是有無我的正見。他做不到是一回事,但是見解上他是懂得說,其實這樣是不對的,他正見還在,所以就有這樣的結果。

那麼這時候呢,龍王有一個太子,叫做「威首」,他就發願,發菩提願,「願行總持不忘本」,他說我誓願要照著佛教導的這些總持來做,而且不忘這個根本。那麼這個根本也可以說是不忘說本來清淨,也可以說不忘記說,本來這個傳佛教導的這個佛恩,這樣的意思。那佛就給他授記,所謂「授記」的意思是說,噢!你現在發心學佛了,那才剛發心嘛,那麼你將來是會成就的。就是你只要有發了這個心,你將來會成就,那麼你到成就的時候,成佛的時候呢,你的名字叫「慧見佛」。那麼為什麼叫「慧見佛」?當然一方面也可以是佛高興叫你什麼佛就什麼佛,給你一個名號嘛,另一個是什麼,跟他剛剛這個有關係,因為他慧見,他能夠有智慧了解說,佛教的這些是好的,他要遵守,所以他叫「慧見佛」。那麼他的淨土叫做什麼名字?叫「淨住」。就是他能夠住於本淨,所以叫「淨住」。那麼海龍王就又說,啊!佛呀,請你到我們海裡的龍宮來。那佛就嘿許了,「嘿許」是佛雖然沒有說好可是心裡有答應,龍也是有神通,他也知道嘛。那麼得到佛的嘿許,他就回到龍宮去了。那麼他到了龍宮以後,他就把所有的龍族叫來了,而且請了所有的神,以及天上的帝釋,帝釋是所有天的王,就是最高的,帝釋還有諸天都請來。然後他以神通變現一個無可限量的大宮殿,而且就像佛到忉利天去給母親說法,說法度他母親以後,他下來的時候,就是天有變寶階,他這樣走下來的。那麼就像佛那時候下來那樣子,他現在要請佛入海呢,就變化了一個眾寶所成的一個階梯從陸上下到海裡這樣子。那麼你看,下面這一句說「六萬龍王皆來迎」,龍王的數目有六萬個,這是經裡面的話,說龍王的數目是六萬個。那你要知道,龍王他也不是都是海龍王,也有河龍王、湖龍王、井龍王,井都有龍王的,有種種的。那麼佛下來的時候,六萬龍王來迎,而且「十方佛土亦現前」,因為佛他是法界一體,根本無限嘛,就是他來到哪裡,同時所有的佛土也都出現了,都在這個法界裡面,都看到了。那麼有無量的天神,在佛慢慢走下來的時候就讚嘆佛,讚嘆佛的功德,讚嘆佛能夠慈悲度眾這些。

那佛到了龍宮以後,他就為所有這些來的人,說十善的功德。佛法裡面所謂「十善」,他是先講十惡,十惡就是殺盜淫妄什麼什麼,然後前面各加一個「不」,你不這樣,你就是好的。他說的十善是這樣子的。他說你要是能夠這些壞的你都不去做,你就有什麼樣的功德。而且所謂「十善」,這裡面修的呢,是人、天這二乘。這什麼意思?就是說你做這些,不做這些壞事,因此你的好呢,只是保存你在人跟天裡面,有沒有?你只是留在善道。這些福德的結果,這種不叫「功德」;功德是我們學了佛法懂得迴向給一切眾生早日成佛,才叫「功德」。平常說好有好報,那是你的福報,那叫「福德」。那麼這些福德是屬於人天二乘裡面的事情,就是說你所以會生作人、生到天去,因為你有這些福報。但是這是成佛的一個根本,你要是連好的都做不到,你談什麼成佛呢,對不對?他說「除得世間共德外」,就是說所謂世間共的,不是說我們人世間,是說輪迴裡面的啦,輪迴裡面一般的「德」,這是好處的意思。你做好得好報嘛!除了這個以外呢,「依如來慧亦證覺」,你如果有這些善的根基,做這些善的事,而你能夠靠著佛的慧,就是懂空性,你不執著,你不想說這是我的,你說「我的」,就是要跟著它輪迴囉。你總是迴向一切眾生早日成佛,你不想是你的,依著這樣的慧的話,你就是這樣你都可以證覺。因為你只要說不做壞做好,而且在這裡面呢,你知道是空性,那麼表面上看,你只是說,我佈施一點,可是你心裡沒有什麼誰在佈施啊,誰對誰有恩什麼,沒有這一套,那麼你這些做做做,你都變純粹了。你知道嗎?你所有的善行都是純粹的,純粹的時候就是所謂沒有任何想法,沒有任何考慮,純粹的時候是跟空性一樣的。就本來只是這樣而已啊,你所有行為都能夠跟本來一樣,你不是成佛,是成什麼?這個意思啦。你這樣懂了嗎?(弟子:你懂得那個空性,不見得做得到啊!)對、對、對,但是他的意思是說,你如果在做這些好的裡面,你維持這個,你慢慢修嘛,你不是說一次我就做圓滿嘛,你慢慢照著佛的觀念這樣子修,修久了的時候,你也是可能這樣子就成佛的。因為你再怎麼說,修行也只是你的身、語、意,你的身、語、意能夠純淨,回到本來清淨,你就是佛啊,只是這樣,對不對?

那麼他下面分別來說這十善了。頭一個,你如果不殺,而且你這個不殺,你沒有一個觀念說,噢!我這是為我自己的福報或什麼,不去這樣想,而是說一切眾生一體,所以不殺。那麼這就跟空性合了,這樣的話,那麼你可以成佛,而且證到是什麼,就是佛的果報,果德啊,也是還是跟因要有關係的,不殺所以長壽,「壽自在」,你不害人,不使別人的壽不自在嘛,所以你自己的壽就得自在,這樣的意思。所以「不殺得佛壽自在」。「不盜得佛大神通」,「盜」是說硬要去把別人的東西搶過來嘛。你不做而且你住於空性,你沒有一個起心說執著什麼是「我的」的時候,那法界跟你一體的時候,他什麼都有了,佛的一切你都有了,有沒有?這個都是相對的嘛,「盜」是想要強拿,那是要得。但是你不強拿的時候,反倒你什麼都有了。「不淫得佛馬陰藏」,他說你不邪淫,這個淫也不是說就不能有男女關係,而是說不邪淫,不做不正當的這個的話,那麼你就像佛一樣,證到什麼呢?佛叫做「馬陰藏」是什麼?你知道不知道什麼叫做「馬陰藏」?「馬陰藏」就是說,佛他平常的時候,他的那個男人的生殖器,整個就會縮進去,縮到體內,像馬一樣,他們說馬是這樣子。就是馬沒有性交什麼的時候,它是縮進去的。他這個只是講說佛為什麼有那麼大的功德,因為他是完全離於這種淫欲的事情,所以他有這樣的結果出來。這個我們不需要說,噢!佛是這樣,我們就想說我們怎麼不是,沒有必要這樣,這種是著相的。那麼「不妄語得佛至誠」,我們不說假話的話,那麼就跟佛一樣至誠囉,因為沒有需要說裡外兩套嘛,就是至誠了。「不兩舌得離魔眷」,兩舌就是挑撥是非囉,跟這個講這樣,跟那個講那樣叫「兩舌」嘛。你不這樣子的時候,那麼你就不會跟一些不好的人攪在一起,因為你這樣挑撥的時候,是不是人家也都說他說什麼、他說什麼,你就糾纏在這些壞事情裡面了。「不惡口得聲超梵」,你嘴裡不講一些粗暴的話、罵人的話,不這樣子的時候,不講不正當的事啊什麼,那麼你的聲音就是超梵,「超梵」是說特別的清淨,「梵」是清淨的意思。你的聲音,果報嘛,因為你嘴裡都是講好話,所以你聲音就特別美妙囉。「不綺語得佛授記」,你不說那種花言巧語,那麼你就會得到佛來授記說,你將來會成佛這樣子。

那麼再來他說「不貪得佛三界供」,你如果不貪的話呢,那麼你證佛的時候有什麼好處?你不貪反倒是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都要供佛,你能夠徹底不貪,那麼你德行感動,反倒人家自然會要供你。也是我寫那文章有指到一點,就是說照經來講,這個地方不是講不貪啦,其實他是講不嫉,不嫉然後應該得佛三界供,那是另一回事了,我是說照十善那個來講,這裡應該是不嫉,不嫉妒的嫉。那麼「不恚得佛覺無厭」,不恚就是不生氣。不生氣的話,那麼你證到佛的時候呢,就是說你的那個覺悟是沒有滿足的,無厭足,「覺無厭」。你不痴的話,不愚痴亂來的話,那麼你就很快會證到佛的果位了,因為你都照覺悟去做嘛。那麼本著這個十善,上面講的不這樣、不這樣,而且你去修,去真的做六度,就是六波羅蜜,你能夠又堅固十善,又努力在六度上,因為你看十善其實就是說不這樣不這樣吧這樣嘛。你這兩個都同時做到的時候,很快就會圓滿了菩薩行,圓滿的話你就成佛了。而且佛又說,有三種方法,或者說三種行為,「法」是兩種都可以講。這樣子做呢,你可以除罪障。你本來因為有什麼罪,比方說犯戒啊什麼的,那樣的應該有什麼障礙的,你如果能照下面這三個做呢,你就可以除掉這些。那是哪三樣能做到的話,就可以罪障除呢?一個是「入因緣慧」,進入這種智慧,就是有這種智慧,什麼智慧呢?懂得觀察因緣。所有事情你觀察它因緣是怎麼樣,你懂得說,這是怎麼一回事,你也是看它因緣,遇到這個事我要怎麼辦,也是從因緣來想,有沒有?不是只是說,不懂的話就是說,噢!我希望什麼,我希望什麼。你根本條件不足,你希望什麼你要怎麼得到?你從因緣來想的話,先不要講說我希望什麼,先說這事到底是怎麼樣會變成這樣子?從這上面來想說,現在要改變的話,從因緣上講,要怎麼樣把其他的因緣加進去,才可能往哪裡改一點,有沒有?要這樣想,這就叫做「入因緣慧」囉。「具悅心」,心裡常常保持喜悅。可是這個喜悅怎麼來呢?是了解佛法才有可能。你不了解佛法,你看這個世間都是苦,又沒有解決辦法,會有什麼悅心啊?你是說,我懂得佛法是真的可以幫我們解脫,修了以後真的有體驗到好,那麼你這個人心裡會保持著一種法喜。那麼「依本淨法知本無」,而且根據本淨法,什麼是本淨法,就是一切都是本淨的教導。一切本來是清淨,就是本來是沒有世間的這些分別、好壞、善惡、多少什麼,都沒有,懂得這個的話呢,那麼因此而知道本無,所謂「本無」,就是無我而已。所謂「無我」,它沒有一個絕對實在的實體,只要懂得這一點。你如果能夠這樣的時候,那麼你雖然以前不懂的時候,犯了罪得了很多的障呢,現在一看,這些是以前做的因緣所成,愚痴不懂所以造了這個罪,現在知道有解脫的法,而且解脫的法教導我們說,本來那些沒有實質啊,我現在知道我不用執著過去怎麼樣,我現在呢,在因緣上努力,可以改變,可以出來,跟人家的怨仇啊什麼,也可以化解。所以這樣子本來有罪障,都可以消掉的。

那麼龍王又問了,什麼是「至超異」?最殊勝特出的。那麼佛說有十件事情是最殊勝特別的。一個是「常念歡悅」,常常心是向積極的方面想,然後「性清淨」,就是本性住於本來清淨上面,不是說喜歡去攪世間的事情這樣子。「善權方便」,就是說善於權衡,怎麼樣子處理事情可以處理得好,而且我們這邊所講的都是說,怎麼樣處理可以使有關的都往覺道上進步,並且「常精進」,常常很努力在做修行、弘法、度人這樣的事情。那麼「觀察人物無緣悲」,觀察所有的人呢,沒有從自己的私心來考慮說,噢!我喜歡不喜歡?對我有利沒有利?不是這樣。而是「無緣悲」,沒有考慮到任何特別的跟我們有什麼因緣,而是說這個眾生他的因緣如此,他還不懂的話他就是要苦什麼,這樣子看一切眾生,都是無明裡面亂動、亂動、亂動,只想自己好,沒有考慮到別人,然後就是為了利益自己,不怕害到別人,但是因為那樣子做,反倒連自己都害了,就是很愚痴,有沒有?那麼就發起那種悲心,這種悲心就是希望能夠拔他這種苦,而且是徹底的拔他的苦。然後「修德無厭好博聞」,在進修品德上面,不管是剛剛講十善那種人天的,或者佛法上的六度,沒有厭倦,而且「好博聞」,就是說喜歡說再學一點,再學一點。但是這裡有一點要講一下,我們在實修上來講,好博聞是一種心地開放的意思,不要說自以為懂了,不肯學啊什麼,但是我們人生有限,精力有限,真正講你要修行,好博聞也不是叫你說,整天都是再拿書、再拿書、再拿書,讀不完嘛,有沒有?要有個程度,目的不是叫你每一個人都變成腦子裡一部《大藏經》,幹什麼?搞不來嘛,誰也做不到。所以我這是多講的啦,就是告訴你重點,「好博聞」是說,我們心地是開放的,願意多學一點改進自己,但是不是叫你去變成只是泡在書裡面。

「行不放逸念道場」,那麼行為不放逸,就是說都想說時間很寶貴啊,我們要做有意義的事啊,要做修行的事啊,那麼就少去好玩,一下時間就浪費掉了。「念道場」,心裡一直住在修行這件事上,這叫做「念道場」,不一定說哪一個地方,你一直想一個地方幹什麼?而是說心有一直在修行這件事上。「得佛慧不捨道心」,那麼要學習而且要實修,使得你自己真正體會到佛的智慧,真正證悟空性,而且不捨道心,就是不會說學學學學學,啊!佛法太煩了,算了,我還是回去了什麼,有沒有?不卻步、不會放棄了。那麼有一個神,叫「燕居無善神」,無善神可能意思是惡神的意思,神有的也是魔嘛,他是這種意思吧!他問佛,「菩薩云何意無極」,菩薩為什麼他的心是沒有極限的?這個「意」是說他的心,他的心念,想的沒有邊限,無極是沒有邊限的意思。為什麼呢?佛說他的心很清淨,因為他所想的都是度眾生啊,空性啊,這些事情。然後呢,「所住中間無厭倦」,這裡「中間」是空性的意思,空性因為是不住兩邊,所以就變中間了。他住於空性沒有厭倦囉。「志於深法」,他有心達到那個最深的這些東西,智悲啊這些,但是他了解說本來還是空的。雖然有心深入去學,他沒有執著,好像說真是有一個東西抓著說,噢,我現在是什麼,我現在是什麼,沒有這種事情。因為這樣子呢,那麼他「意」是無極的。那麼燕居聽了以後,就發了很大的志願,就是菩提願,菩提志願。佛就給他授記,說你將來會成佛啊,你成佛的名字叫什麼?「帝幡幢」。

那麼有一個無焚龍王很恭敬的來問佛,他問說,既然你說都是說空性,那也無人、無我、無眾生、無壽者,那到底是誰在受記,你現在又說你在授記,是誰啊?他說「佛言如是」,是沒有錯啊,其實呢,「無所住」,就是說心不可以抓在哪一點的意思,你不用抓我一個授記,你就說,那你要找誰來受記?只是這樣,只是講一個授記,你去哪裡找一個誰受記,是你抓了,對不對?佛言如是。佛說其實只是這樣而已,你不要有所住心囉。你要是懂得本來是空的,沒有這個我的時候呢,只是這樣就是授記啊。這裡一個問題是,他這裡的「受」不是我們原來上面說,佛給他授記那個「授」,那個地方是佛說你,他現在是要說,無人無我的話,你說你將來成佛,那他成了佛的時候,是無我無人的話,那是誰得到這個授記呢,你知道嗎?這個地方的「受」是誰得到的意思。他說,你這個人如果了空而且做到無我的時候,你了解空性,真的證到無我的時候,那樣子就叫做「受記」,你就受到了,就在那時候才受到。他又告訴他說,你想想看,什麼是成佛?如來者,叫做「如來」的人,其實他如來是如來如去,就是你看他好像說,有一個人生了,又看說好像有一個人死了,有沒有?但是從他那邊來講,他是如來如去。為什麼?他體會一切無我以後,一個肉體的生和滅,也只是因緣的一部分,整體的因緣裡面一個小因緣,他不抓著這一點,他看的是一直不斷的,這個整體裡面不斷的有種種因緣,種種生滅什麼,他是跟那個有關聯,所謂關聯也不是說你要去抓哪一點,這麼大你去抓哪一點?那麼所謂「如來」的這個,是他已經徹底的了解說,本來沒有一個實在的東西可以抓的,那麼因為他心一直是定在這個本來沒有任何一個東西可以抓的時候呢,所以他是不動的,他是不受影響的,他是安如泰山的。能夠徹底了解本來空的呢,就是如來了。那麼諸法,一切法呢,只是這樣而已,它是住在哪裡呢?是本來無住。他住在本來沒有東西的上面,諸法只是如此。因為因緣眼前現這樣而已,那他住在哪裡呢?永遠沒有一個什麼根本的可以住啊!那叫「本無」,住在本無。這樣的就是「如來等住地」,就是如來,這個等是平等,總是這樣住在這個地方的,如來總是住在一切本無這樣的。

那麼海龍王的女兒叫做「寶錦」,寶錦公主。這是《海龍王經》裡面這個經的特色之一,龍女成佛。寶錦她就把首飾、瓔珞供佛,而且「發道意」,就是發菩提心。她不但發菩提心,這個人有很大的智慧,她就說了,噢!我發菩提心。而且她不等佛來授記,別人要等佛授記,她這個女權運動第一名,她說,我將來就是會成佛,不用等你講了。那個迦葉是佛的大弟子,當然也跟在旁邊,他說,噢!女的怎麼能成佛呢?他因為傳統的在古時候的社會,男女不平等的那個觀念裡面,他們講法也是講一定要到男身才會成佛什麼,講這一套嘛。但是這個女的好聰明,她說「成佛如反掌」,好像把手翻過來那麼容易。但是這裡又有一點了,就是我那篇文章有提的,就是說照經裡講的話,他不是這樣講,他說「女曰成佛如觀掌」,他說成佛就像看自己的手掌一樣,一目瞭然,是很清楚的一件事情,他不是說「如反掌」。陳上師用反掌的話,就變成說是很容易,他沒有說很容易,經裡的意思是說,像看自己的手掌這樣,這麼容易也一目瞭然。那麼「男女之身不可得」,他這個所謂不可得,意思是你到成佛的這件事上來看,你不是抓一個男身、女身,你只是抓一個肉身你怎麼成佛?成佛這個事情它是無人、無我、無眾生、無壽者,他這個心已經整個無限的開闊了,在那樣的無限的開闊裡面,不能去抓一個男身、女身,不能抓這種分別。「身心自然成佛道」,這裡所謂的自然,不是自然出來啊什麼,不是我們平常講這樣,而是說身心都是順乎因緣。因為佛法都講因緣,身心它所以會有這樣身,會有這樣心,會有這樣演變,它都是因緣自然而來的,那麼你能順因緣,就是說它因緣如此,你不會想說多一分少一分,多一分少一分是你私心作用,你說我喜歡這樣、我不要這樣、我要怎麼樣,你都沒有,因緣如此、因緣如此,你能夠這樣子順它因緣的時候,你就跟佛完全沒有兩樣囉,就是圓滿佛道了,你還有什麼困難呢?那麼「吾即道不以道成」,他這句話更厲害了,他說你到這樣的時候,你跟道沒有分別,還要靠什麼道來成就啊?你已經融入這個因緣裡面,只是因緣,一切只是因緣,那你還要去哪裡找什麼成佛?不用了,就是成就了。他講得這麼透徹。

那麼這裡有一句話,你看,迦葉問說,那為什麼不轉法輪,為什麼你不教別人呢?這個地方就表示什麼?那句話連他都還沒有弄懂。剛剛那個很厲害,他是講說,一切就是因緣所成,就順因緣就好,那這樣的時候,這種叫做「不轉」,你沒有看他轉法輪,而他轉法輪了,他轉的是那個法身無言的教化。就是說你說看這個人現在苦喔,一種當然是我來怎麼樣勸你啊,我要怎麼樣安排讓你往哪裡走;另一種就是它是法身,順因緣,所謂順因緣是什麼?隨你去啊!為什麼?你是有情,你不是呆子啊,隨你去,搞錯了你當然會苦嘛,你苦的話不會想找解脫嗎?他的眼光不是急於一輩子,有沒有?眼前就一定要找到解脫的路。他那個佛的眼光是,輪迴是一個無盡的事情,就是說,你一定是這一次撞牆還不夠痛,再撞吧,撞到你不行了,你當然就要轉了,對不對?所以他從很多生、很多世來講,你這一輩子沒學到,下輩子同樣同樣的功課又遇到了,搞吧搞吧,你總有一天自己覺悟。因為你不是死的東西嘛,你當然會要找出路啊!這樣子看的話,它完全順因緣的時候,這樣子也轉法輪。這一種轉是說,它已經沒有一個心說,一定要怎麼樣才是教你,他看出來說,反正你根本上就是佛嘛,你只是現在有苦嘛,迷迷迷,迷多少?去苦吧!苦到頭你會要從苦出來,從苦出來,你要是不是究竟的法呢,你跑不出來,你一定到最後會像佛那樣,就是說找出因緣的根嘛。你一定是要找到根把那個根拔了,你才能完全出來。所以你要是心有那個千千萬萬隨你去的話,他看你將來還不是會覺悟啊。你沒那麼笨,你知道嗎?眾生是沒那麼笨的。他是這樣想,就是順因緣就好了。那所以他也可以都不做,他可以不用說急於眼前要怎麼樣教你,這樣的轉法輪。(弟子:那這樣不是說佛都不用講話就可以了?)所以佛是方便千千萬。看人哪!有的講可以教,為什麼不講?喊一聲就回來,為什麼不喊?當然要喊。現在問題在,他講到極致的時候,他說一切隨因緣就好了的時候,是包括轉法輪。但是迦葉不懂,所以他說為什麼不轉法輪?他還是在執著眼前的。你看他執著你是男的、是女的啊,你有沒有做這個,有沒有做那個啊,有沒有?執著眼前一點。但是另外一邊還要講的,就是說這個也不見得表示說,真的迦葉尊者本身就是不懂,他們那時候有小乘經典、大乘經典,大乘經典會故意把一些弄成說,噢!你看,所以我們比你小乘的高明一點,就是因為你有什麼不懂,我比你懂,有時候是這樣子啦。

那麼你看龍女她多厲害,她說「現前即法輪」,眼前這一切自然的,本來就是照著佛法在走,因為佛法只是講因緣嘛,眼前這就是佛的教導囉。「轉無著輪空無輪」,我教的就是說不要執著啊,順因緣就是不執著啊,順因緣就是說本來沒有一個什麼要去抓的呀!空無呀,「轉無二輪」呀,「無二輪」就是一切本來是一體,你不抓的時候,哪有什麼這一個跟那一個,沒有這種分別跟界限嘛。那麼「清淨輪」,你不這樣分的時候,它是本來清淨。不是你人分的所謂淨垢,那種乾淨、不乾淨的,是本來清淨的。「輪既如是何所轉」?已經這樣就是佛法了,還要怎樣教呢?所以眼界不一樣。那佛很高興的說,啊呀!太好了,善哉啊!那麼他就也給她授記了,說妳將來呢,叫做「普世如來」。那麼「帝釋白佛請和解」,就是現在帝釋又提出另外一個問題,他請釋迦牟尼佛調和什麼?就是「無善神亂忉利天」。它這個所謂「無善神」,我想是指阿修羅,你知道嗎?他跟天神差不多,他唯一就是有瞋心,他老是要跟天爭,所以他說「無善神」我想是指阿修羅。那阿修羅常常會攪亂他們的天宮,就因為來跟他們打仗。那麼佛怎麼勸告呢?「仁慈之心佛所讚」,他說佛所稱讚的是說有仁慈的心。那麼「今世豪貴不久長」,這個也是在講說,你其實也是在輪迴裡面的啊!你現在雖然有這些力量跟天爭,但是這個也不是辦法,你要「常觀後世離怨對」,就是你要想說不是只有這一輩子,這一輩子完了怎麼辦?你如果現在跟人家結怨結仇,那你後面就要為這個繼續在輪迴裡,所以你常常想到將來,那麼你現在就不要跟人家這樣結怨、敵對囉,這樣勸他。所以他這個勸主要也還是說,你不要只看眼前,要看輪迴,將來來生的問題。那麼無善神聽了,接受勸告,開悟了,他就發了一個誓願,立下誓願說「永如親友離鬥爭」,就是永遠要跟這些天神像親友一樣,就不再鬥爭了,不但離鬥爭而且是親戚、朋友,大家和好相處。「佛乃三稱曰善哉」,佛聽了很高興,三次說善哉、善哉、善哉,這樣子。「是為第一供養佛」,他說,噢!那麼這樣是對佛最好的供養了。就是你能夠懂得佛的教導,聽從佛的教導,而且改過來變成和平相處,那麼這對佛來講是他最高興的事情了。

那他現在回來講說,你看龍王從開始的時候,迎這個佛,對不對?還有「聞決」,就是聽好幾次佛跟他開示。這個「決」是決疑,他有什麼問題,說要怎麼樣怎麼樣,佛跟他講了,這樣給他開示好幾次,替他解決了他的疑惑。那他每次迎佛,還有聽到佛的這些重要開示,他都馬上有獻珍寶來供養佛,這樣好幾次,那麼這個供佛的東西都值得整個世界那麼大的供養了。雖然這麼大的供養,佛只是接受,佛因為要給他培福,所以還是要接受人家的供養,你知道嗎?他不是說貪他的,因為佛收他的供養的話,他就有福報、有功德。那麼雖然這樣,佛沒有因為有這麼好的供養,就說,啊呀!太好了,太好了。都沒有說什麼話,只是收下而已。但是呢,「阿修羅」,你看他這裡果然說是阿修羅,他一發誓要仁慈,以後不打仗了,哇!佛高興得稱讚起來,而且說是最大的供養。所以佛看中的是這些,有沒有?你往覺道上發展,這個對佛來講是他最高興的事情了。那麼那時候呢,海中有四個龍王,這四個龍王的名字,我想這個「口」、「合」再「羽」,這個字念「希」吧。一個叫【口翕】氣,一個叫大【口翕】氣,一個叫熊羆,一個叫無量色。這四個龍王,他們就問釋迦牟尼佛,要怎麼樣軟化金翅鳥呢?他們為什麼有這個問題?因為金翅鳥它吃什麼東西,它吃龍啊!所以龍族就很怕這個金翅鳥的問題。但是密宗裡面它是怎麼樣,它說因為龍有好壞,有的壞的龍它會使你生病,騷擾你啊什麼,所以要對治的時候,他們請的護法是金翅鳥,所以修金翅鳥是對治惡龍的。那麼要怎麼辦呢?釋迦牟尼佛說,我身上袈裟,袈裟是三衣,應該有三件,他就脫一件下來。他跟他們講說,噢!你們拿這個衣服,去把它分開來,一個龍身上披一點點就可以了。所以西藏他們就有這種規矩,就是說上師蓋過的被、衣服什麼的,然後大家拿到的話,舊了嘛,就換下來,很珍貴的留著,然後都是這樣剪一小塊分著,每個人帶著,領加持、保護這樣。佛就叫他們說,你們去分了。那龍王他們眷屬那麼多,看釋迦牟尼佛只拿一件袈裟出來,這樣怎麼會夠呢?但是「隨所欲皆得分」,然而隨他們所要的都能夠分到。這個「所欲」就不只是說每個要的都得到,你要大塊也是會有,這個就是神通囉。所以都沒有問題,衣可以變非常多、無限多。那麼海龍王就告訴他的族類,「龍族」不只是龍,龍族的話,比方說這些長的,這些什麼龍蝦、泥鰍、鱔魚啊這一類,他們都認為是龍族。而且更進一步,就是說海裡的他都視為眷屬。﹙弟子:蛇算不算?)蛇的話也可能算,為什麼算呢?因為它龍有的是地龍,所以它不只是海裡的。那麼他跟他們怎麼講?他說你應該把這個衣服,就是袈裟。你分到的這個,你要敬它如同敬佛塔、佛寺。佛塔的話,古時候所謂塔都是供奉以前佛的遺物,舍利啊什麼,那個才有塔。就是等於說佛在那裡一樣,或者等於佛廟,就是佛法在的地方一樣,那樣的尊敬它囉。那這樣的話不只是心裡可以恭敬它,而且就是可以供養,也可以拿起來供奉這樣子。佛又都給這些龍族授記了。就是說,噢!你將來會做什麼佛,淨土叫什麼名,多久會成佛啊,一一給他授記。那這樣就表示這些龍族等於說都不退轉,得這個加持他不退轉,不然怎麼授記說一定會成佛,有沒有?

這時候四個金翅鳥,這所謂四個金翅鳥,我也不曉得為什麼只說四個,還是說四個金翅鳥王吧,不然金翅鳥也不可能只有四隻嘛,可能是四個金翅鳥的王。前面是龍王,這邊他們的王也出來問,它說那我們怎麼辦?你現在給他們保護,我們都沒東西吃了。佛就說,有四種食是不好的,怎麼樣呢?你是殺生而來的,你的生計如果是靠殺生的,這是不好的;劫奪,你是搶人家東西的,這是不好的;欺詐,就是你騙人家來得財物;冒濫,就是你不是,這也是一種欺詐囉,就是你不是你硬說是,前面的欺詐只是說你用詭計害他上當,騙他這個東西是好的啊。冒濫的話就是說用假東西,或者你不是什麼而你說你是什麼這種,這樣子來謀生的話呢,就都會墮惡趣。你如果造這些類的業的話,你將來會往壞的走,所以這樣子的,你就不能吃,你知道嗎?說這種不能吃。但是「除此則可當慎擇」,除了殺生、劫奪、欺詐、冒濫以外,你看什麼是什麼可以吃你就去吃,這樣子。你不殺生的話,這邊來講應該就是還有植物,還有別的可以吃。就等於吃素一樣了嘛,就等於叫他吃素囉。那麼金翅鳥王聽了就發願,好了,既然佛、菩薩已經加被你們,那我向你們「長行」,就是從此以往都要這樣做了,行什麼呢?「無畏施」。施無畏的意思就是說,使你們免於恐懼。那我們不吃你們,你們就不用怕了,就不用怕我們了。那麼佛就跟他們講說過去的因果,「宿因」,是過去生的因果。現在是跟這四個金翅鳥王講,說過去有個佛叫「金仁佛」,那個時候呢,你們本來也都是出家人,所以你看,這些高層的本來都是出家人,出了問題就都變這些金翅鳥啊,龍啊。他說,你們以前的名字叫什麼?「欣樂、大欣樂、上勝、上友」,可是你們做出家人卻貪供,你們就是說貪得,貪得人家的供養。比方說人家供你這些已經夠了,你多要了,或者貪好的供品什麼。因為有貪,領供的時候帶了貪,那麼本來是要墮地獄,本來出了貪心要墮地獄,但是「以供佛故得免獄」,就是你們本來是該墮地獄,但是因為你們雖然貪,你們所得的東西不是只有自己享用,也懂得去供佛,那麼這樣功過相抵,所以你就不墮地獄,不墮地獄而變成金翅鳥,是這個意思。那麼一聽到這個,「應時」就是馬上囉,一聽到這個,馬上這四個金翅鳥就「現宿命」,了解了自己過去的命是做什麼,就看到了,就了解了。「宿作罪福悉現前」,他們過去所造的罪啊,所做的福啊,就是什麼時候貪,什麼時候供佛,就忽然心中都明白了。「佛前懺悔不再犯」,所以他們就在佛前面說,啊!我現在知道我以前那些貪是不對的,我就不要再這樣子了。那麼佛說,你們現在這樣開悟了呢,「佛為授記」就是說,你們以後也會成佛了。佛就跟他們講說你們會成佛了。那麼你們什麼時候會得度?「得度」就是說,什麼時候到哪一個佛的時候有緣來真正得度,這個地方應該只是說皈依。要到彌勒佛的時候。(弟子:那時候才皈依啊?)對,因為一般你說得度是什麼?得度就是你超越輪迴。還一個意思是說你皈依。為什麼?皈依,那麼你就有希望離開輪迴了嘛,所以通常講度化,得度通常只是講皈依囉。但是這些人的因緣,不曉得為什麼,現在佛先跟他們授記了,但是你將來要等到彌勒佛第一會的時候,才是你得度的時候。那麼到底是說那個時候你才皈依,還是說那個時候你纔能夠超越輪迴,這兩個解釋,有沒有?要等到下一個佛了。所以他這個地方的意思,應該我們要了解的是它表示是因果的事情,也不是可以說馬上怎麼樣,你現在雖然懺悔了,那麼授記表示你不退轉,但是這個因果的關係,你要到什麼時候因緣成熟,你纔能夠得度,這樣子。

那麼佛祖免難,就是免了金翅鳥之難,它很高興就感恩,它感恩的時候跟佛求什麼?他說「入海涅槃奉舍利」,不是說要你現在就涅槃,他的意思是說,將來你涅槃的時候,請你到海裡來,那麼我們可以供奉你的舍利,就是我們要永遠感恩的意思。這個地方不是說要佛現在就給我到海裡來涅槃,那就沒有道理,那不是感恩嘛,感恩是說因為我們感恩要永遠供奉你,所以求你以後涅槃的時候來海裡,讓我們得以供奉你的舍利,這樣的意思。那須菩提聽聞,就制止它了。(弟子:為什麼呀?)他制止它是說,因為你居然提出涅槃來,這怎麼可以?他的想法是說,你怎麼可以提涅槃呢?那麼龍族是說,噢!沒有關係的,「如來身,無窮無極不可限」。它就比他高超了,它跟他講說,如來的身實際上是無窮無極不可限的,但是他現這個肉身,他可以現涅槃沒有關係,他真正是無窮無際的,有沒有?所以我們這樣講並不是要佛法滅,要什麼,它就跟他解釋。所以這個表示龍的了解非常高超嘛。那麼須菩提聽到這個,他就沒話講了,喔!原來你們看到這麼高超了。那佛稱善了,就是嘉獎、稱讚他們,啊!你們這樣了解是很對的。你看「如來之身無遠近」,根本整個法身一體,沒有遠近的事,在哪裡、不在哪裡都沒有關係,所以沒有關係。那麼佛在那邊教化的因緣就到這裡而已,法會散了,佛就要出海,就是要離開海了。這個時候呢,有個海神名字叫「光耀」,他就跟佛求,求什麼呢?莊校。所謂「莊校」就是裝飾,就是說,佛啊!你賞我一些什麼東西,讓我好看的意思。他求裝飾品。那麼佛怎麼教導他呢?佛說,噢!什麼是最好的裝飾品呢?行十善的話,就是最好的裝飾品了。那麼你看,下面一句我們纔知道為什麼他要的是裝飾品,他說「授記彼將轉男身」。原來這個海神是個女神,女神她喜歡漂亮,她想說,佛你這麼偉大,我喜歡漂亮你讓我怎麼樣更漂亮一點。佛說,啊!妳要漂亮的話,妳就修十善。而且跟她講說,妳以後會轉成男的,在無怒的國度這個國家裡面出生,而且那邊的無怒佛會授記妳成佛。這樣的意思是,妳要到那個時候轉成男身以後,妳才不退轉。(弟子:為什麼一定要轉男身才會成佛?)這裡是這樣,傳統有些觀念,它的講法是說,要轉男身然後才成佛什麼,不過我覺得那個是沒有道理,因為他前面也講,海龍王女寶錦公主都已經講說男女不可得嘛,但是你如果從另一個觀念來想的話就沒有關係了,就是說你的因緣是這樣子。你的因緣是將來轉男身,然後生在哪一個國,然後在那裡得那個佛開始授記什麼,這樣想就沒事了,就是你不用把他想成說非男的才能成佛,因為就跟前面衝突了嘛,所以你就不要那樣解釋就沒事了,你只是這樣想說,佛看到她的因緣是這樣,而告訴她的。

那龍王有一個孩子名字叫「受現」,龍都有神通,他就變出一個大的宮殿,像忉利天那麼莊嚴,而且把佛送回到靈鷲山去了。我記得是這樣,不知道經裡有沒有寫,應該說是這樣,就是說佛去天上給他媽媽講法,回來也是眾神化那個寶階,他出海也是這樣,入海、出海都是寶階,然後這樣出去。那麼佛就回到靈鷲山去了。你看,最早這個經開始是在「佛在靈鷲會諸聖」,所以這個就是說,他在靈鷲的時候的整個經過,他現在又回靈鷲山去了。那麼龍王父子就問佛,我們要怎麼樣才是給佛很大的供養?他們有心要供佛。那佛說,你只要做這些事呢,就是對我最好的供養。那麼對佛的供養都是希望眾生成佛,你往那邊努力對他來講就是最大的了。所以他說,一個是「不捨道心」,就是你永遠不要忘失你的菩提心,不要忘掉說你要使一切眾生早日成佛。「植德本」,就是你要去修十善這些,有沒有?功德的根本、道德的根本,你要去做了。然後「心具大樂集慧品」,心裡有什麼大樂呢?真正的大樂就是法樂,因為它是無苦之樂。心裡存著法樂,而且「集慧品」,所謂「集慧品」就是說智慧有很多方面,那麼你努力的修法啊,行慈悲啊,使你的智慧各個方面都圓滿,這樣叫「集慧品」。那這一句話的經文本身的話,它是說「心具大愛」,「大愛」意思就是大悲,所以這一句其實嚴格照經文的話是「心具大悲」,就是說你的心呢,一直憐憫著眾生的苦、輪迴的苦,然後帶著這種慈悲你去修,使得你的智慧圓滿,這樣子的意思。那麼「建大精進嚴佛土」,那麼你要怎麼樣莊嚴佛的淨土呢?這個佛的淨土也可以說是已經成佛的這些佛的淨土,因為你去修的話就等於開始進入淨土了嘛;也可以說是你將來成佛的淨土,你要怎麼樣莊嚴它呢,就是「建大精進」。你很精進的這些行止來莊嚴佛土,就是說佛土要怎麼樣莊嚴,不是說我有很多珍寶什麼,而是說你這個人在佛法上很勤奮、不退轉啊這些,很努力這些才是。而且「入深妙法得法忍」,你要能夠「入」,就是體會,能深深的體會很深、很微妙的法,這裡面最重要的是什麼?就是要了解空性。法最微妙的是空性的地方,那麼你能夠了解的話呢,你就能夠得到法忍,這個地方的「法忍」是說,這個法不是佛法的意思,而是指任何東西,對什麼東西你都可以忍,為什麼?都是空性。那麼什麼東西好的,你也不被它帶走,不迷它,壞的你也不因之而生起瞋恨、怨恨什麼,有沒有?一切萬法一如,萬法皆空,那麼這是「法忍」。

這個時候他已經回到了靈鷲山,王舍城大概是離靈鷲山很近的那個大城,裡面的國王和臣子都來山裡面歡迎佛又回來了。那麼他們又問了說:「咦?為什麼我們現在看不到水,而且看到天上的宮殿?」。不是那個龍子化了一個大殿嗎?就問他說為什麼有這些事情。那佛說呢,這是如來的自在,就是說如來他的神通自在到這個地步,怎麼樣呢?同樣在這裡,在佛來講是空性,所以他看到是空性的光明,可是同時呢,他讓你們陸上的人看,這裡是宮殿看不到水,可是海裡面的人同時看到說,這裡就只是水啊!就是這麼自在,隨類而令他得到他想要的東西。那麼王舍城的國王就問了說:「那這個海龍王他是什麼樣的因緣,變成海龍王的?」他這樣問佛。那佛說,噢!這個龍王以前也曾經是轉輪聖王,就是世間的轉輪聖王。那個就是說,會弘揚佛法而且管很多很多地方的,佛經裡面有這種解釋,就是曾經是一個很好的弘法的大的國王,不是一個小地方的王而已,那樣子。「承事淨光照耀佛」,他那時候所供養的佛叫做「淨光照耀佛」,那麼這裡又有一個小問題,是什麼?就是說經文的話呢,這個名字是叫做「光淨照耀佛」,就是佛的名字,在經文裡面,經文本身它是講「光淨照耀佛」。這裡我是覺得,你不能說「淨光」跟「光淨」是一樣,為什麼?你不能說新加坡總理是「李光耀」,所以我們可以叫他「李耀光」,你叫「李耀光」人家不曉得是誰啊,有沒有?名字的話不能說意思一樣我換來換去,所以這裡其實應該是「承事光淨照耀佛」才是合於經文。但是陳上師有看到,他都沒有要改,我們就不能改他的,照上師的意思了,所以「承事淨光照耀佛」。這裡是因為是他的作品,所以我們不能改他的作品,他沒有許可,我們不能改他的作品。「夢中忽聞天語偈」,他以前做這個轉輪王的時候,在夢裡面忽然聽到天語,就是說光是聲音沒有看到什麼,什麼都沒有,來跟他講什麼?來跟他講一個偈。這個偈裡面講什麼呢?就是說「憫眾當發菩提心,是為第一供養佛」,就是說你悲憫眾生,眾生這麼苦,你應該要發菩提心,就是希望他們能早日徹底解脫。那麼你要是能發菩提心,那就是對佛最好的供養了。因為他那時候不是有在供養「淨光照耀佛」嗎?你既然要供佛的話,最好的供佛是你要悲憫眾生而發菩提心,這樣教導他,並且當時佛就給他授記了,當時已經有授記,就是說你將來一定會成佛了。那麼你到時成佛的名字是什麼?叫做「無垢德超諸王佛」,整個是他的名字。就是你淨無瑕穢,是無垢,而且你的功德是超越所有的其他的王,這樣叫做「無垢德超諸王佛」。

那麼這時候,海龍王他們送佛到靈鷲山,也還在靈鷲山,王舍城的國王就跟海龍王道賀,道賀說:「恭喜你啊,你將來會成佛」。聽到這個就恭喜他。那龍王怎麼回答?他說,雖然佛已經給我授記了,但是「法」,就是指任何東西,任何東西它本身哪有什麼授記、不授記,有沒有?授記、不授記這個是加上去的,它本身是沒有的,他提醒這個。這裡就是本淨的觀念,諸法本淨的觀念。那麼他說「由佛大悲所示現」,但是佛為什麼又做這個授記的事情呢?他是一個慈悲啦,慈悲為什麼呢?「乃隨習俗示授記」。因為世間的人是要抓這些名相的,他習慣於說有人告訴你了,你不退轉了,你會成佛啊,你叫什麼佛,那麼他得這個鼓勵,他的菩提心真的不退轉,他就一直往這個成佛的目標,將來要叫這個名字的,努力去了。那麼佛大悲,就是說悲憫眾生習慣要這樣子的鼓勵才努力,所以他也隨你這個習慣呢,來做一下授記這個事情,那麼目的還是希望說,因此你真的早點成佛。(弟子:鼓勵的意思。)對,因為龍王講出最精彩的就是說「萬法本淨」。「萬法本淨」的話沒有什麼授記、不授記,你授記於他本身無關啊,「法無記」是這個意思嘛,他已經講出最徹底的時候,但是龍王也要講說,佛當然懂這個「法無記」,他為什麼還在做?就是方便嘛!你要救度眾生,需要在他的層次做一些接引他的事情,幫助他、鼓勵他嘛。這個佛法講來講去都是這樣,一邊要講這樣,一邊又要拉回空性,不然的話你又留在方便就完了,有沒有?又執著了。所以他就說,但是「諸法究竟無法界」,本來我們說「法界」,「法界」的意思是什麼?我們說任何法,這個「法」是指任何東西,而且佛法觀念的「法」,它沒有講說實在的,你一個感覺也是,當然感覺也是實在嘍,它也是算「法」;你說我一個夢想,完全你自己亂想的,也是一個「法」,他的意思只是說,你能夠把它畫出一個範圍,說這個東西就叫某某東西了。因為他的觀念都是空性,都是一樣嘛,他沒有說實不實在,所以隨便你畫了,你叫一樣,這個就是東西,佛法所謂的東西是這樣。那麼在這樣的時候,他說「諸法」,所有這些東西呢,「究竟」,就是你探究到最底的話,因為它找不到一個是它本身的東西,所以「無法界」,所以它根本沒有界限的,這些界限是人搞出來的,人區別說,噢!這一區叫什麼,這一區叫什麼。就像所有這些國土,這個叫什麼國,這裡面又叫什麼省、什麼縣,換來換去,換來換去,都是人叫的而已,本身根本沒有嘛,佛法是這個觀念。所以它這裡的「法界」,不是說所有的東西叫做「法界」,而是說每一個法它沒有一個範圍,就是無限一體。因此也沒有授記,因為授記是外加的,它本身沒有,究竟上也沒有,而也沒有成不成佛的問題。所謂「成佛」是相對於有眾生而言,它要是回到究竟的時候,無佛、無眾生啊,所以無佛、無眾生當然也沒有成佛這回事了,有沒有?所以這樣子。

那麼「龍王說此法語時」,龍王一說這麼徹底的這個本來清淨、無限一體的開示的時候,「二萬菩薩得法忍」,就是說在場的有兩萬位菩薩,一體會本來清淨,他們就「得法忍」,就是「無生法忍」,說一切法就是空性了,就證入了。(弟子:還是空性。)對啊!「法忍」我剛剛已經講過嘛,他了解空性的時候,就是得「法忍」。那麼這個時候龍王就站到空中去了,跳到空中去了,因為他有神變,可以跳在空中。那麼以偈來讚佛,他就念下面這個偈,他怎麼說?「一切諸法本無心」,他說一切的東西,它本身只是無限一體,你把它畫出界限來而已,它本身沒有任何說我怎麼樣,或者我是什麼,什麼都沒有,本來沒有這些念頭上的東西。「亦無有作無無作」,有作、無作這些都是我們人抓著說有這個區分以後,然後這個東西做了什麼,這個東西也沒有說作授記,也沒有說不作授記,為什麼?所有這些有或沒有,基本上先要有一個「授記,作授記」這個觀念,那這個觀念也是人抓住說有個佛,有個眾生,佛對眾生怎麼樣什麼的,就是你抓了,結果就有這些,你如果從它的本身看,本身其實無限一體,也沒有什麼叫做「授記」,也沒有這些東西。你跟我說了一聲:「噢!你會成佛,你叫什麼佛」。這只是你講一句話,這個東西也不會變成我的,有沒有?本身上還是沒有在,所以他就說離於作與無作了。那麼「罪似有緣無受者」,至於所謂的「罪」是怎麼樣一回事呢?他說是因為有這些因緣的結果。所有的這些因緣集起來的時候,你以前造了一個什麼業,那麼因為這個因果,到了什麼時候因緣成熟,現出一個受苦什麼的,這一整套,看起來是因為你心在抓東抓西嘛,你抓說這裡是一個人,他做了什麼事,然後你又抓著他後來的後果,這樣有一大堆的出來了。那麼確實是有這些啊,因為你看得到嘛,好像是有這個因緣在,但是他說「無受者」,你仔細去找的話,任何時候其實一切都只是本淨、無限一體。比方說你說現在這個人正在受罪,是因為你抓住他這個身體來看的話,你說這裡有一個人在受罪,但是其實他的經驗本身絕對不是只有受罪那一部分,他那個經驗,心如果能夠開出來的時候,是整個法界在一起的。用一個更簡單的方法講,比方說你腳痛吧,永遠不是只有腳在痛,有沒有?你心被腳痛綁的時候,你說,噢!腳痛,腳痛。你心就只在腳痛上,其實任何時候不是只有腳痛,它是無限一體整個都在的啊!你心能夠從那邊出來的時候,其實連這個受痛的人都沒有,他的意思是這樣。

那麼「佛說法因空如響」,佛雖然有說法,說了四十九年,卻說沒有說一個字,為什麼呢?「因空如響」。它本身是空性嘛,說完其實都過去了,古時候也都沒有寫下來,對不對?他那時候說的。說完,就是聲音響,響又怎麼樣?響完就沒有了,你去那裡找啊?它這個經很深,就是它一直強調你不要執著,所以它都要把你最微細的執著全部打破。而且這個東西是這樣的,因為佛法是解脫法,你要是老是抓一個說,噢!佛說哪一句話,我非記住不可什麼,那你完蛋了,你雖然世間都離開了,你在佛法的監牢裡又被綁住了,有沒有?所以他一直都是說解脫法,你要知道我們學佛也不是說,我老要背一些話,這個也是完蛋的,你是要自在的,佛法是要活用,就是你這個人習慣的說不執著什麼,遇到事你能轉,能解脫就好了,不要說非怎麼樣不可,不要再抓說心裡好像存著什麼,那個就都解脫不了嘛!所以我演講去,我跟你們講這個東西,我沒有先讀,我連下一句是什麼都不知道,我就這樣看一句講一句,就是說你都是很熟悉,去演講我就是沒有稿子,題目可以當場給我,我就開始講了,為什麼?就是我們對無常的了解,就是要真的做到,你不要說我永遠講說無常啊什麼、什麼,然後我做起來還是原來那一套,那我什麼時候解脫啊?我就要相信說,我們沒有辦法,我們心是在這上面,做也真的這樣做了,到時候有多少算多少,你將來面對生死也是這樣子而已啊!那麼龍王把這個偈講完了,佛就把這部經咐囑一些大士,就是一些菩薩們,或者是一些大的,有菩提心的護法們。為什麼要咐囑給他們,是說你們要護持這個經啊,要流通這個經啊,要傳佈這個經啊,這樣的意思。那麼有哪些自願來護持、流通呢?有兩萬位菩薩,還有一萬位天神,他們都發誓了,他們說我們要流通它,使它遠近都傳到了,就是到處去了。

那麼這裡面有一個,這裡從「慧英幢菩薩」開始,然後乃至「無垢光女曰」,其實經裡面的話有一大堆啦,有一大堆大概是菩薩、天都跟佛講什麼囉,就是佛叫他們要護持流通,那麼他們也發心說要做了,但是他就問佛了,說我到底要怎麼做呢?這個「慧英幢菩薩」就問了,他說「隱省諸法無所持」。所謂「隱省」就是說心裡在觀察,這個是外面看不到的,所以叫「隱」。心裡來觀察,「諸法無所持」,所有這些東西沒有一個「我」的話,你去哪裡抓它?那麼一切東西都是無可執著的時候,他說「寧能彷彿持道否」,這樣的時候我能夠如何還是在流通這個法呢?這個意思是你叫我來流通,我看你講的是對啊,是空性的,但又無法可說,怎麼樣才是好像在流通佛法呢?他問佛這個很深的問題了。你看它這個東西,所有的經都是這樣,他講一個什麼他又要破它,不然等下又說,你看經裡不是說叫我們流通經嗎?這樣又執著流通經了。佛說,你的這裡所謂「正應持」,是說護持佛法。「如斯正應持」,叫你來流通這個經,來流通這個佛法,就是要那樣子啊,就是說並不是你有一個執著來流通這個經文,而是你要懂得空性,那樣纔是真的流通這經文。你要流通這個經,不是說你變成一個著相的,拿著一部經,噢!我們要把它用金子刻啊什麼,這樣才叫「流通這個經」。不是的,你越能夠照這個經講,你就是流通這個經,這樣的意思。「如斯正應持」,就是說正是要這樣子咧。那麼就一個一個問囉。又有一個「無垢光女」她在問說:「人法佛法皆不想,寧能彷彿持道否?」。人啊、法啊、佛法啊,東西、佛法,「皆不想」就是都不執著的意思,心裡不存念。那麼像這樣的話,我們還能弘揚這個佛法嗎?你不是叫我們說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這樣我還能弘法嗎?佛說,就是這樣子來流通啊!所以所有可能出問題的地方都回答完了,就是都說明是空性了。

那麼這裡呢,佛最後就宣說一個〈除障咒〉,給一個咒語是加持的意思,就是說,那麼以後怎麼樣加持你們來流通、弘揚佛法呢?你們就持這個咒,我來加持你們,這樣子。那麼「普首天發願護持」,這個地方要看經本身了,我想這裡可能是說護持這個〈除障咒〉,因為前面的已經發願說要流通經了嘛,這個「普首天」發願的是護持這個咒。那麼「伏魔化外此經勝」,這個地方是說,這個《海龍王經》,它可以伏魔,還有化外,就是使外道能夠皈依佛法,這個意思。佛最後又跟阿難講了,他的弟子阿難,跟他講說「末世誦此大吉祥」,末法時代誦這個經是非常好的,「能勝魔軍」,末法時代的魔軍是很強,你要是能誦這個經呢,那麼能夠勝魔軍,而且「離障蓋」,所謂「障蓋」是你的業障,所知障、煩惱障這些。業障分兩種,一個叫「煩惱障」,一個叫「所知障」,就是能夠離這些障礙的覆蓋,你就能從障礙裡出來了,而且「常得龍天之擁護」,護法都很高興,都喜歡你啊,因為你懂得誦這個經,表示你對這麼深的空性的理你都懂得,那麼你能夠很快的證到無上大菩提,你就成佛了,而且成佛以後「廣度無邊諸有情」。那麼這是陳上師在印度的噶倫堡,閉關二十五年的時候作的,這一份他後面也把這個《海龍王經》裡面的〈遮諸妨礙神咒〉,也錄出來了,這咒是不需要知道意思,念就是了,但是這個咒跟一般的不一樣,通常很多咒它有的是沒有意思的,像這個它是有意思的,有沒有?咒不用解釋了,因為咒就是要你不要去想,你還去解釋就錯了。那順便講一下,就是這個〈遮諸妨礙神咒〉,波蘭的佛友他們那時候有說想知道,所以我有翻成英文給他們,〈遮諸妨礙神咒〉有翻英文。啊!那今天很好,把這個《海龍王經》攝頌說完了。

(弟子:〈讚龍王詩〉要不要講一講?),噢!〈讚龍王詩〉,好,我看看。〈讚龍王詩〉是陳上師作的。他說「龍池十首只稱君」,這好像是唐朝一個皇帝吧,他那時候因為出生的地方叫「龍池」還是什麼,後來他有一次生日或什麼,就叫大臣寫詩,一共有十首,所以他說在龍池那裡有十首詩,但是都只稱讚帝王,這樣的意思。「龍池十首只稱君」,說以前在龍池,他們作十首詩呢,都只稱讚他們的君王,但是他們那些詩的稱讚,「未若如來咐矚勤」就是說,是比不上如來對你的慇懃咐矚,這樣子來稱讚龍王。他說,龍王啊!他們那些詩算什麼,如來咐矚你來弘揚佛法,這個是更難能可貴的。而且如來常常怎麼樣稱讚你啊?他說「常讚靈通難得議」,常常讚說龍的靈變神通是不可思議的,因為佛常常說嘛,一來它神通不可思議,而且它那個龍宮寶藏是不可思議,非常多的寶藏。然後除了佛稱讚你的這一點以外呢,「千秋雨露萬山雲」,就是說你對世間的這個恩澤,有沒有?因為龍是管雲雨這些事情的,你一直給世間有這些雨露啊,有這些雲啊,這是對眾生的恩嘛,是這樣,沒有水我們怎麼辦?都完了,所以他是這樣稱讚它。

那我的〈大海龍王讚〉,我稱讚它頭一個是說它的慈悲,它慈悲憐憫眾生那樣的胸懷,它是住在海裡的,可是它的悲心比海都還要深,因為是無限的,它是無限的悲心。那麼它所做出來的什麼功德呢?頭一個是「雨露普降潤大千」,它那哪裡都是它給的雨露,使大千世界得到滋潤。那麼再來是說「寶瓶垂納為菩提」,它收我們供的這些寶瓶,雖然對我們人間大部分人來講,也許蠻多錢的一個供養,可是從它那邊來看這些東西,根本看不在眼的。為什麼看不在眼的一點點東西它肯收呢?就是因為它的菩提心。它收了你這個,你這邊表示了對它的信心,又有我們傳承的加持在裡面,傳承為什麼加持這個事呢?就是幫助眾生,解決眾生的困難,使他們往佛法上來能容易一點,多一些信心。那龍王因為是要使眾生能夠往佛法走,它才做這個事情。那麼它做呢,它自己也是積功累德,因為每一個人要成佛不是說,我發一個菩提心而什麼事都不幹,那你沒有那個功德,抵不了你的業障啊!所以它也是做這個服務,人家求的它都替他解決困難,那麼它自己也是功德了,它的心在菩提上面。「福緣眾生咸蒙恩」,有福緣可以來獻寶瓶的這些,就得到它的恩了。為什麼叫做「福緣」?就是說有的想供,他並不一定有那個能力供啊,有的不一定有機緣知道這件事啊,有的知道不一定相信啊,種種、種種,有沒有?然後有的他的觀念,他說送多少才是好?我也不曉得。每一個人的福緣不一樣,但是有福緣送的話,它都有加持他、幫助他,所以說「福緣眾生咸蒙恩」。其實第二句那個說「雨露普降潤大千」的話,是眾生都有蒙恩了,但是福緣眾生能夠獻瓶的話,他是蒙更深的恩這樣子,本來的業障什麼的可以消,本來佛法上智慧不開的可以得加持這些。

〈收經偈〉,「三塗永息常離苦」,三塗就是三惡道,三惡道永遠熄滅了,那麼大家就永遠離苦了。「六趣休隨汩沒因」,不要隨著六道去了,「六趣」是六道,因為那個是沉沒於輪迴大海的原因嘛,你不要隨那些去了。「河沙含識」就是說,像恆河沙那麼多的有情,「含識」就是有情,都開悟這個對真如的道理的了解,就是空性囉。空性的話,為什麼叫「真如」?它是真的,可是它這個「真」是「如」而已啊,因為它實際上是空嘛。那麼「萬類有登彼岸」,就是一切眾生都能夠成佛嘍。「登彼岸」,其實簡單講是出輪迴,但是你出輪迴要究竟嘛,所以說要成佛。好了,你問的就都寫下囉。


                     二○○七年一月七日
                     養和齋   於加州


[Home][Back to list][Chinese versions only][海龍王經攝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