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禪定實修體系

CW46
第十二章

佛教瑜伽士陳健民英語口述
康底帕洛比丘筆錄
漢譯﹕林鈺堂

敬禮善無畏﹑金剛智及不空三大瑜伽士﹐二大壇城中一切佛﹑菩薩眾﹐以及(南天)鐵塔中所有密續

 

第十二章

東密傳承中密宗下三部之禪修

在精舍的花園裡正盛開著粉紅及白菊花﹐因而在我們的佛堂裡已供了兩大瓶菊花。在出發去找陳先生以前﹐筆者想說也該將這些菊花供在他的佛堂﹐因此他就挑了一 些最香﹑最可愛的花朵。

 

在向陳先生致候以後﹐我們獻花給他﹐而他為之非常高興。「在我們開始講密宗這一段時你們帶來這些花朵是十分吉祥的﹐」他說﹐並且忙裡忙外﹐他拿個花瓶盛了水以便在我們此會能以這些花莊嚴案頭。

 

先生在此講的開頭先說了一下此章的標題﹐接著提及禮敬。他說﹕

 

首先﹐我們何以稱之為「東」密﹖這似乎是一個很新的詞兒﹐但大略說來﹐在佛法裡有一種十字﹕顯教分佈在北方與南方﹐而密教則分佈在東方(中國﹑日本)及西方(西藏)。密宗在唐朝初傳到中國時只有少數人得以學習﹐並且若非再傳到日本﹐這個傳承今日就不復存在了。如果要在日本學之﹐當地有很博學的上師們﹐然而其主要經典(《大日經》﹑《金剛頂經》及《蘇悉地經》)及論述皆保存於中文之三藏中﹐並且只有少數新的釋論是日本人所增添的。

 

A.我們的禮敬

 

在中國佛教歷史上在此禮敬的密宗三大士的教示是十分重要的﹐並且雖然從未廣傳﹐三大士本身皆修瑜伽部密法而得大成就。我們應當致以崇敬。

 

他們傳授給少數弟子的密法﹐源自佛陀的圓覺﹐乃是瑜伽部的最深教授。因此我們也應對瑜伽部的三主經致敬。從這些經典而衍生出金剛界與胎藏界壇城的教授﹐並且在這些壇城內有毗廬遮那佛(大日如來)及所有的大菩薩眾﹔對他們全體我們都應敬謹申敬。

 

關於我們禮敬的最後部分有兩種理論。有些人說(南天)鐵塔是實有的﹐而其他人則否認之﹐並主張說它只是法身的表徵。傳說中龍樹擲七粒芥子於此塔以開其門。在塔內他見到金剛手菩薩守護著這些密法寶藏。(塔總是代表法身的。)

 

陳先生接著轉向尊者致問﹐「你曾在印度南部待過。你曾否對此傳說調查過﹖有些人說這塔是真的。你可曾見到﹖」

 

聽講者回說他沒去過依書上所載此塔應在的確切地域。「但許多人說在南方的山中住著沒人見過的古代聖人。我遇見過一位這樣的密法修行者﹐年紀很大﹐依當地人所記得的來說﹐至少五﹑六百歲了。」

 

陳先生點著頭說﹐「不論如何﹐鐵塔的傳統是如斯的。我們對之應有信心。」然後在座位中他轉身來看這些供花。「今晚你們帶這些花來是一個瑞兆。這種花開得久﹐在寒冬的潮濕中掙扎。像金剛杵一般不為艱困的環境所滅。它有很多種顏色——就像彩虹(智慧光明的表徵)﹐並且帶著獨特的芬芳。」

 

「在金剛乘裡﹐花朵一般代表母佛﹐也因此是智慧的符號。在金剛界中有兩層基礎﹕一是以蓮花代表的清淨﹔另一則是以金剛杵代表的空性。這些菊花﹐表徵了此二層基礎﹐及時到來﹐因而我為它們而向你們致謝。」

 

B.何以我們不直接論及藏密的觀修﹖

 

1.對下三部密法的需要

 

在西藏所有四部瑜伽都包括的﹐就是我們在此論及的下三部也在內。在宗喀巴的《密宗道次第廣論》內(此書是對金剛乘的整個體系的一本偉大導引)﹐有許多章都在論及前三部的密法。還有﹐在西藏的三藏(《大藏經》)內所有關於下三部的經及論也都有藏文譯本。東密傳承的兩大壇城也在內。所有中文裡有的資料都有藏文譯本﹐而無絲毫遺漏。

 

問題在於藏人特別側重密法的最上部——無上瑜伽部——並宣稱不需要下三部的密法。這就像在我們三乘一體的體系中。一位初接觸佛法者可能﹐在缺乏好的建議之下﹐直接就修金剛乘﹐而在學習的過程中無疑地會學到一些大乘﹐甚至小乘﹐的教法﹐但是由於他對密法的偏重﹐就可能在實際上忽略了其餘二乘。同樣的﹐直接修無上瑜伽很可能造成其餘三部的密法都被忽略了。因此我們論及東方的傳統以使讀者清楚了知這也是重要的。若不瞭解此點﹐就很難以適當的角度來同時看待東方及西方的金剛乘傳統。

 

2.做為一個基礎

 

所有西藏古德在寫密法教本及儀軌註釋時都妥善地安置了下三部的密法。只是這些被他們的弟子們所忽視了而已。我們的讀者眾卻應當能修習之以做為修學西藏最高密法的基礎。

目前在西藏這三者只是依書中的教示及提及的儀軌修習。由於相關的觀想(特別是關於瑜伽部的密法)並不練習﹐許多密法行者很難指出在無上瑜伽部的密法中有那些是由下三部而來的。因此無上瑜伽的基礎並非確立。如果我們對這三者加以分別介紹﹐那麼讀者們就會清楚了知此事﹐並且他們就會有一個進修無上瑜伽的良好基礎。

 

3.哲理背景

 

密法的哲理背景是迥異於大乘的。後者中的宇宙緣起是基於真如(如是)﹐因此是公開的。但在密法中﹐緣起基於六大(見附錄一﹐第二部分﹐A5)且其性質是秘密的。在每一乘中的緣起理論都不同﹕在小乘裡﹐所有的行為都有其業果﹐目前的世界是宿業的結果。這就是業感緣起。在大乘裡﹐世界是基於真如或空性﹔但此種觀念太偏向只是唯心﹐而忽略了考慮到物質層面。因此﹐在密乘裡則提及六大緣起或正覺緣起。

 

雖然此哲理包括在西藏的無上瑜伽內﹐但卻從未被做為這些 高深 教授的基礎來修習。如果有人向許多位西藏密法的上師們請教緣起的開示﹐他們依然只提及真如﹐並且還是說「萬物唯心造」。何以如此﹖因為他們未曾修習六大瑜伽。因此我選了一些東方的傳統所強調的項目﹐而這些在西藏是被忽略了。在那兒只有最高且最博學的喇嘛們能正確地辨認三下部瑜伽中的法義。我要讓我們的讀者眾變成不是這樣的。他們不應認為六大瑜伽不在西藏密法之內。它的確在內﹐但不是為人所特意單獨修習的。

 

首先﹐行者應確認此哲理之重要性﹐並修習之﹐而後方能更了解無上瑜伽。

 

4.五相(成身)

 

所有的藏傳儀軌都包含了「五相成身」﹐但今日的密法學徒只會在口頭上唸過。他們既未長時修此等法﹐當然也就無從了然其內蘊之深義﹐而此實乃在了解無上瑜伽上極有價值的。如果行者從未修習過這個在日本傳下的瑜伽密法﹐而只是讀藏傳瑜伽儀軌一溜而過﹐那麼由於缺乏基本修習﹐行者的身就無法與佛身對應。沒有這個﹐卻仍然試圖修三灌的禪修﹕結果可見於行為不檢的喇嘛﹐既娶妻又淫亂﹗這都是由於太急於得空行母而略過了前行的修習。這是很危險的。

 

C.密法修行之一般以及特殊的前行

 

1.一般前行

 

上師是很重要的條件﹐而首先是必需有一位上師。金剛乘異於小乘及大乘﹐在顯教中法比師還重要(雖然在此等乘中﹐身教也是有一個很高的位子﹔見附錄一﹐第二部分﹐C12)。在佛教密宗裡﹐行者仰賴上師﹐而不只依賴法——在金剛乘裡上師是必不可少的。在其他乘裡﹐行者若不出家﹐也不領菩薩戒﹐可以只要有佛像﹐並視之為教師。在金剛乘中這是不可能的﹐因為身教與灌頂是必要的。

 

有一本〈事師五十頌〉教示弟子應如何侍師。關於師徒之間的關係的規則在密乘裡自然是比在小乘或大乘中更有意義。在顯教裡﹐從師學法之後﹐弟子即可自行離去﹐但在金剛乘中﹐弟子若未經上師許可便不得離開。

 

尊者在此提出﹐在戒律中也有規定﹐學僧若未得師僧之許可即不應離開。然而﹐他說﹐於今這已大多只餘形式而已。

 

金剛乘也有其特別戒律﹐其中包括發展「即身成佛」之菩提心(見第十三章﹐第一部分﹐B7)。當然﹐在大乘中﹐菩提心也是重要的﹐但其菩提心是要先渡一切有情﹐而對自身的進展則成為次要的關懷。在金剛乘中行者誓願先取正覺﹐然後究竟救渡一切眾生。密法有時批評顯教﹐因為他們說層級尚低的菩薩沒有真正救渡其餘的能力﹔他們只能接引眾生入佛門而已。

 

2.修習下三部密法的特殊前行

 

a.當行者進入密法之門經由下三部﹐應先修習「事佛十八道」。

 

i.淨三業(身﹑語﹑意之業)。接著與三部的關聯是﹕

 

ii.由佛部之加持而得以清淨身。

 

iii.由蓮花部之加持而得以清淨語。

 

iv.由金剛部之加持而得以清淨意。

 

v.披金剛盔甲。

 

vi.結界——只在清晰標出之界內修法。

 

vii.觀金剛圍牆保護界內。

 

viii.觀佛龕。

 

ix.供護法神眾。

 

x.遣車乘以迎佛。

 

xi.請佛上車。

 

xii.歡迎佛之光臨。

 

xiii.請明王(毗盧遮那佛所化現之使者)降魔。

 

xiv.結金剛網。

 

xv.建立(觀想)金剛火焰壇城。

 

xvi.供香水。

 

xvii.供花。

 

xviii.供一切東西給所有諸佛。

 

b.還要修習六尊﹕

 

i.勝義尊

 

ii.聲尊

 

iii.字尊

 

iv.色尊

 

v.印尊

 

vi.相尊

這六種修法都是持咒結印來修。十八道及六尊都是事部密法的修法。以下則與行部密法有關﹕

 

c.念誦四支﹕四者皆是第三密部(瑜伽部)的基礎。如果要學這些﹐在中國及日本都有很多書論及此題﹐在中文《大藏》內也有提及。

 

D.何以第三密部有許多前行之說明

 

以上我們很快地介紹了兩部密法﹐但主要的禪修則在瑜伽部內。需要這些前行的理由如下﹕

 

1.邪魔

 

由於在密乘中法力高強﹐其所招致的魔力也提高了。大而有力的邪魔會來干擾行者﹐所以行者必須有能力自衛並降伏魔擾所生之種種阻障。為達此目的應修習許多密咒及手印。

 

何以念誦咒語及結手印能有這麼多力量﹖十指(雖很小)與精神力量有許多相應處。例如﹐五智及五大都各與十指配合。因此手印的意義就與空性的哲理及佛位的力用緊密連繫。

 

接著陳先生以身體為喻來說明三乘。他說﹕

 

小乘的淨化就像是身體的健康﹐是身體存續的基礎。大乘的昇華過程是像身體的中心﹐血液循環的源頭之心臟。密乘則像血液流至的身體各部所起的作用。手指是能起作用的最末梢。就像一個身體如果只在一點能起作用﹐則不行﹐因此在密乘裡救渡的功用必需全方位地展開﹐因為這是果位的作用。因此手印是如此有力用。

                                                                                                           

那麼﹐至於咒語又如何呢﹖為何它是這麼有力量﹖在通常的語言裡每個字都有它的意義﹐同樣地﹐在梵文的四十神秘字母中(見附錄三﹐B3)﹐每一字母都對應著空性的一種義理。雖然這些字母源自婆羅門﹐佛陀卻一一賦予空性的一種特別意義﹐因而它們各有特別的作用。

 

伸出任一手指﹐發任何聲音﹐都與真如關聯著﹐因此這些是很有威力的。在佛法中有咒印的地方﹐它們都是相當特殊的。並且咒印和外道的幻術是很不同的。

 

陳先生說﹐「看﹗」他故意舉起指頭﹐對我們說﹕

這樣一指也可能令人證悟。一聲也可能令人證覺﹐例如﹕「嘻﹗」

 

然後這位瑜伽士喊出一聲﹐又突然又尖銳﹐這在適當的時機與地方就可能震醒一個人達到開悟的境界。他接著說﹕

 

一個字就能送一個鬼到淨土。當度母坐在一切義成菩薩頭上為其頂嚴﹐她的笑聲降伏了所有魔眾﹐菩薩隨即成佛(即釋迦牟尼佛)。

 

手掌與手指之意義與對應

右掌

左掌

 

五指之對應(兩手皆同)

小指

無名指

勤(精進)

中指

食指

拇指

 

2.親近佛陀

 

行者既已進入壇城﹐就與佛十分接近﹐因而有很多特別的工作應行。在顯教裡﹐佛似乎遠在天邊——佛是佛﹐而人是人。

 

(筆者在此抬頭看﹐而與尊者相視﹐因為後者在昨晚剛好在精舍每週一次的開示中也提及這一點﹐而他引用了《妙法蓮華經》中的兩個比喻。)

 

但在壇城裡行者成為就像佛眷屬。在真正成佛之前行者務必去除「我是人」的觀念﹐否則成佛就不可能了。為了除去這一點﹐在金剛乘中有一個特別的「團體」(由佛﹑菩薩等聖眾組成)﹐有特殊的行為模式(供養﹑禮拜﹑等等)﹐並住在一個特別的國土(淨土壇城)中——所有這些以便助成許多必要的條件。

 

3.服侍

 

由於諸佛及壇城被視為淨土﹐行者對佛眾的服務及供奉必需增多。對金剛乘學人而言﹐淨土就在這兒﹐而非死後的樂園﹐並且道場不必是外在的﹐卻可以經由觀想而自見於心地﹐因此密宗行者的寓所即成彼之道場。(因此﹐密法應在關房中修習﹐而在關房中行者纔能精進研習並安然修習詳盡且繁複的觀想。)

 

4.神明

 

密法全是佛陀果位的方便措施。其中有些方法不為寂靜神祇所喜﹐因此在修法之前必須先遣送他們到別處。

 

「你知道嗎﹐」瑜伽士轉向筆者來說﹐「你看過我行火供。在開始時我把有些供品拋至遠處﹔那就是給這些神祇的﹐並且這麼一丟﹐他們就被遣散了。」

 

有許多在一般顯教中所禁止的事﹐在使用咒語及手印加以淨化及昇華進入果位方便後﹐便可施行了。

 

5.淨化

 

任何不純粹的都易於阻障修密的條件。因此﹐個人的種種守護都要好好地構成。

 

6.縮短時期

 

由於從一介凡夫到證入無上正等正覺的時期被縮短到一生﹐所以金剛乘修途中所有細節都必需切實踐履。

 

由於以上許多理由﹐有那麼多必修的前行。現在我們要提到主要的觀修了。

 

E.六大瑜伽(由胎藏界選出之修法)

 

在談到此觀修之前﹐我要請讀者們先注意有些地方。首先﹐為何這些個別的觀法被挑出來﹖因為在藏密中它們是被忽略的(見附錄三﹐B3)。另一個要注意的地方是﹐在此我們並沒有將所有的手印與咒語都介紹給讀者們﹐雖然所有這些修法裡的主要原則都陳述了。咒印的傳法必需經由行者的上師口授﹐而不能經由文件來傳達。行者的上師口傳的才是正確無誤。關於這一點﹐有一個好故事﹕

 

以前有一位華人的密法上師傳了觀音心咒給他的弟子﹐但是他傳的不是通常的念法﹐而是﹕「嗡媽尼悲咪牛」。然而他的弟子對上師深信不移﹐並且虔誠修法。他持此咒達千萬遍以上﹐並且他的屋頂上面出現一圈白光。恰好有一位密宗學究上師路過﹐並見到這個瑞相。他自忖﹕「這兒一定有修密的高人」﹐並且走訪這位行者。這位學究就問行者說﹐他修的是何法﹖這位信實的弟子就說﹕「觀音心咒——嗡媽尼悲咪牛。」學究就回說﹕「你的上師錯了﹔這咒語是﹕嗡媽尼悲咪吽。」「啊﹐是的﹐我相信你一定是對的﹐因為你是很有學問的上師」﹐這位弟子就這麼說﹐「謝謝你改正了我的錯﹗」然後這位行者就開始正確地持念此咒﹐然而他的心中已為一些疑惑所干擾﹐而他住屋頂上的光圈也就消失了。

 

這個故事強調說﹐在密法裡行者必需有一位親教師﹐並且對自己的上師及其教導要培養最高的敬信。只有他纔能傳咒給自己來持誦。(即使這些咒語已經印出﹐若沒有上師的教導﹐也用之無益。)

 

至於手印的教導﹐在此書中我們無以畫出所有這些手指的部位﹐並且即使我們能做到﹐也會有出現錯失的相當程度的危險。文字也不能恰當地形容手印﹐並且﹐與咒語一樣﹐它們也是只能直接由上師處求得。

 

然而﹐這些觀修最主要的部分是觀想﹐而非手印與咒語。這些觀想的修法是完全基於密法的哲理的(見附錄一﹐第一部分﹐A2)。

 

如果一個人還未得遇上師﹐他就會沒有咒語及手印﹐而只認識了此書中所介紹的觀想。由於我們都認定心是最主要的﹐所以這樣的人就應依此書來進修這些觀想。因此﹐我們略去關於身及語的修法﹐而在此只專注於關於心的修法。但是我們應體認到﹐在下三部密法中關於身語意三密的三業修法總是被提及的﹐也因此是重要的。但是依藏密中的最 教授來說﹐前二者則不如第三者————重要。

 

在說過上述的開場白後﹐我們要介紹實際的修法了﹕

 

在此稱為「六大瑜伽」的有另一個名稱﹕「五輪塔觀」。我們不採用後者﹐因為讀者不應只知五大﹐而應知道所有六大﹐以令物質與心性徹底地融合。此法之觀修有好幾個步驟﹕

 

1.入佛三昧耶(誓約)

 

如何進入﹖觀平放之月輪。月輪上出現「阿」字。認定此「阿」表空性之哲理。只要此標識出現﹐身心皆不復原有之凡夫身心﹐而行者即安住於與佛之誓約中。

 

2.生於法界(法界生身)

 

觀火大之種子字「拉」。由「拉」出生許多火焰將個體內部由頂至趾完全燒化無餘。其次﹐由佛所賜之火從頂而降﹐進入體內﹐向下燃燒。再來﹐此火蔓延令所有眾生皆被燒及﹐並且完全燒化。修此觀後便已克服一切阻障﹐消滅一切邪魔﹐而行者於觀修中不會再遭遇干擾。

 

3.觀五輪塔

 

這一部分應仔細研習以了解其中種種的對應及意義。首先應知這五個種子字﹕它們是佛智之五珍珠(依經所載)﹐或可被視為是五方佛之五心。當它們被徹底地修習了﹐就極易得到五方佛的加被。行者也應知它們所表之哲理﹕

 

例如﹐「阿」﹐表無生之無可得。這不是「沒有東西」﹐而是有一個難以了解的密意﹐除非個人有實修過﹐並且此中深義不是書本所能教導的。無可得乃指空性之無可把捉﹐並且即使我們這樣說明了﹐它還是多方面地呈現。

 

「威」表語之無可得。

「拉」表淨與垢皆無可得。

「吽」表業果(業感緣起)之無可得。

「康」表等虛空之無可得。

 

這最後一項的真正意義是說所有所作的事(尤其是在事部與行部密法中的修為)——行者修了這麼多供養﹐持誦咒語這麼多遍﹐等等﹐足以將天地之間皆以此等功德填滿﹐而功德之廣大可以等於虛空之無盡。

 

功德與空性的哲理背景是在大乘中已有的﹐但是密法的特殊之處可由下例顯示﹕從「阿」(此表無生)化現佛果。

 

還有﹐(顯教)大乘中並無咒語(所有咒語皆應屬密法)﹐咒語是經過(空性的)昇華過程之後才能得知的﹐並且是由密法果位方便的作用才出生的。因此我們要回顧我們對禪定所下的定義(見第三章﹐F)﹕「從抽象的觀念轉化成實際的證量。」在淨化與昇華之後纔有救渡的功用產生。因此我們說過﹐密法修持的目的是要終究救渡其他有情﹐而這是與大乘的態度大相逕庭的。(林註﹕此處之意思應是指密法發心在於即身成就佛果﹐隨即救渡眾生﹐而不是顯教大乘之菩薩道﹐在多生多劫成就後纔能真正救渡眾生。)

 

種子字「阿」實際上對應著地大。這不只是空洞的理論﹐而乃事實如此。正如大地出生萬物﹐無生之空性亦能顯現所有救渡的因素。這就是何以密法能究竟救渡群生的緣由。

 

接著是第二聲字「威」。因為它不是一般的詞語﹐而其本性為空性﹐所以法相由之而出生。正如花是由它被置於的水中開放﹐所以所有的密法都因為水大之性質及做為基礎而極具力用。

 

第三個是「拉」。萬法的本性非淨非垢。我們已經歷了小乘的淨化過程以及大乘的昇華過程﹐然而我們尚未達到功用的層次。由於種子字「拉」對應於火大﹐因此我們用這智火燒盡所有對心性與物質的貪欲。智火的作用就好比用來煮食的火。後者使食物變熟以供人享用﹐同樣地﹐前者則使佛法的精神食糧變為成熟。其作用名為「法相之淨化」。

 

第四個是「吽」。當我們了解「業不可得」之哲理﹐善與惡都消逝了。業之善惡分別在小乘中被強調﹐而在大乘之觀空中則被昇華(因為空性中無善無惡)。但這仍然只是觀修的理論直到行者修習名為「轉法輪」之密法。所有的法輪都在空性中﹐而此種字對應著轉這些法輪的風大。此中無善無惡﹐並且當這個也對應著神秘的識大時﹐行者就真的轉法輪了。

 

第五個種字「康」意為等虛空之不可得﹐因為所有的法(東西)在自性上為空性﹐因而與法身對應。那麼﹐法身遍一切處﹐而種字「康」與空大對應﹔因此在此密法中行者觀所有的供養(氣功﹐等等)﹐使之充遍一切處。行者甚至將微小的東西觀成遍滿虛空。在大乘中大家都知道法身是空性﹐但是缺乏此類的果位方便。

 

如果逐一觀修此等種子字﹐並思索其意義﹐那麼在如此觀修中就容易體驗到諸佛﹑神通及救渡功用的顯現。

 

4.在此觀中有兩重的觀想﹕一個五輪塔是(一如上述地)對應著行者之身體﹐而另一個則是在法流之海中出現的前者之倒影﹐也因此後者之五輪次第正好相反。行者之身立於地上﹐而身內最下層是地大。這樣子﹐這第二重觀想是要建立說身外的環境也是由五大構成的。就像我們所生存的行星﹕大地之上有水覆蓋﹐然後有熱(火大)﹐再有風﹐然後空﹐愈來愈由粗重轉為細緻。

 

或者也像﹐尊者指出﹐那些特別的中國球﹐一個包著另一個(有許多層)。

 

5.轉法輪只是修持咒結印。首先﹐自觀成佛﹐然後坐在佛土中行救渡所有眾生的事業。如果行者不知此中正確的咒及印﹐那麼至少可以觀想這個過程。

我們省略了許多修法的步驟﹐但上述的這些則是最主要的﹐並且因為它們的簡單而選取之。

 

注意﹕在陳先生的傳承中有些種子字似乎已異於它們的梵文發音。因此在上頭我們記述瑜伽士的傳承修法﹐並提出請大家注意說﹐「拉」字在梵文是「朗」﹐而「康」在梵文是「坎」。

                              

 

F.金剛界中的五相成身觀(參閱附錄一﹐第二部分﹐C2

 

1.前行觀修

 

a.四無量心(四梵住)。這些我們已經多次提及了﹐並且曾答應過要在金剛乘中講到它們。它們在此有一種不同的意味﹐而是指空性。在大乘中它們得到的意義只是說這四種心發展到與法身等大。在金剛乘中則各加具一咒一印。在日本的密宗裡﹐它們都是以阿彌陀佛的手印為各自的手印﹔然而在我的定光之中﹐四種不同的手印顯現了。我們不強調這些﹐因為讀者不能修習之。他或她應當觀想咒語的意義及其伴隨之空性。不但這些無量心是與空性配合的﹐而且每一心都與一位不同的菩薩相關聯﹕

 

i.慈配普賢菩薩。

ii.悲配虛空藏菩薩。

iii.喜配觀世音菩薩。

iv.捨配虛空庫菩薩。

 

b.開心門。觀面前空中有「阿」。由此種字射出一道強光入心﹐使心門敝開而心識轉成智慧。心門開後﹐心形若宮殿。

 

c.入智印。觀行者面前有一白蓮花﹐蓮上有月壂而「阿」在壂上之中心。取此「阿」並將之置於宮殿內﹕這樣一來﹐佛智即進入行者心內。

 

d.合智印。我們都有本具的智慧﹐而此智即與佛智融合。後者是屬於果位的﹐而雖然我們只是觀想了佛身﹐佛智卻抵達來賜與加持。這是如何做到的﹖種字觀成在心中﹐但在佛智(做為一種灌頂)抵達後﹐這個種字就像是被此佛智納入加以保護一般。這意味著依循毗盧遮那佛的弘誓來修儀軌﹐並依法本所述來觀想無數的供奉。

 

e.喜悅三昧耶。證覺之後﹐親得此誓約之妙樂。

 

以上這些都屬於金剛界裡的預備基礎性質﹔現在我們來到主要的觀修﹕

 

2.五相(成身)﹕

 

a.通達心性(本心)。這就是說要通達哲理﹐了知不僅僅是我們的心性﹐連同我們身體的物質都是我們人身業報的結果。佛則不然﹐而是由法界出生﹐因此要先觀修心之本性。

 

b.修菩提心(觀)。觀想代表菩提心的圓月﹐直徑八寸。

 

c.證金剛心。金剛心以五股金剛杵表徵。觀杵如心大小﹐然後觀其變大至一如自身之大小(但不應認之為身)。再擴大至關房之大小﹐再大如虛空﹐然後還超越虛空﹕一個等於全法界的大杵。然後再逆以上次第觀杵漸次縮小。

 

d.成金剛身。有時觀此杵大如虛空﹐有時又令之小如芥子﹐有時又如心中之種字大小﹐最後則令杵與自身等大。

 

e.自生大日如來(現普賢身)。觀自己成就毗盧遮那佛。

 

以上是成佛的五個步驟。再來﹕

 

f.受用供奉。以佛身安坐﹐受用種種呈獻之供養。八空行母(金剛女)帶來供品。她們名為﹕金剛嬉﹑金剛鬘(林註﹕此又稱「金剛笑」)﹑金剛歌﹑金剛舞﹑金剛花﹑金剛香﹑金剛燈﹑金剛塗。(在我們的列表中(見第九章﹐B)﹐在瑜伽部的密法內有十六金剛女﹐但在此部密法中只有八位。)

 

行者至此所證之毗盧遮那佛金剛身即報身。自然地就要受用種種供佛的供養。

 

g.最後﹐在證毗盧遮那佛之後﹐就要轉大金剛輪﹐之後所有有情皆視為普賢菩薩。

 

「現在﹐」瑜伽士說﹐「我必須請讀者們回顧前面幾章﹐包括其中的表格﹐而在此回顧中他們就能好好地看出其中的關聯﹐並徹底地了解這個淨化﹑昇華﹑及功用的 程序了。」

 

G.如何每日修習這些觀修

 

1.早晨——一座﹕

修氣及此章中所列之所有前行觀修。

 

2.午前——兩座﹕

 

a.胎藏界之六大瑜伽。比起其他觀修來說﹐此法應修較長時間﹐而其重點在於身體之五大。

 

b.金剛界觀修。特別強調四無量心及所有前行。在這些修法中所有的步驟都要在一座內完成﹐但我們在此提出需要特別注意的項目。

 

3.下午——兩座﹕

 

a.胎藏界﹐而六大瑜伽中要特別強調環境之(五輪)塔以及轉法輪。

 

b.金剛界。注重五相及受用供奉。

 

4.夜間——一座﹕

 

以適當的咒及印修「披金剛甲冑」之前行。例如以特別手印結觀想之片片鐵甲成甲冑護體。當此佛法之甲冑牢牢繫好﹐邪魔即無從攻擊。由於正確的手印不能在此提供﹐讀者們必需從合格的上師處領得完整的教示。行者也應持誦金剛薩埵的〈百字明〉。此舉有兩個功用﹕可以防止惡夢﹐並且做為日間所有過犯之懺悔﹑補闕。

 

H.證德

 

關於這些修法有兩種理論。留傳下此傳統的日本人說﹐依這些法觀修便可以即生成佛。他們還宣稱說﹐瑜伽部的密法是無上瑜伽﹐此外沒有更高的密法了。這是很錯誤的說法﹐因為他們的傳統內從未有過西藏的無上瑜伽(的密法)。

 

在東方的傳統中﹐六大只做為心性來修習﹐而未顧及其物質方面。他們從未經由無上瑜伽的氣功修法來修自身的五相成身。通過(修習)本書內所示的可靠的無上瑜伽觀修﹐能量(物質)會被轉化成佛的智慧身。

 

然而﹐日本密宗行人把瑜伽部密法視為最高的﹐雖然其修法並不涉及物質方面。結果﹐甚至瑜伽部的成就者在死後留下肉身(不朽)﹔而無上瑜伽的成就者則無有肉身可留﹐因為肉身完全轉化成智光(虹光)了(見附錄一﹐第二部分﹐B3)。有一位真言宗(日本密宗)的日本祖師﹐留下不朽的遺體﹐並且每個月都要剃鬚髮﹐一如生前。他們很以此「奇蹟」自豪﹐但這並非好兆頭。這是將影子當成實在的。

 

對我們所做的兩種瑜伽的比較還有更進一步的經據——在《大毗盧遮那佛經》內的〈三摩地儀軌〉中有云﹕

 

「任何有情若得值此法﹐

並虔誠修習日以繼夜﹐

在此生中當證歡喜地﹐

十六生後即圓滿證覺。」

 

東方的傳統犯了一個錯誤﹐它說如果觀修金剛界的十六菩薩﹐那麼由於原則上修一尊菩薩即等於一生﹐所以當十六尊都圓滿修成時﹐即得(即生)成佛。這是很大的錯誤。

 

我只相信此頌應依字義來解。它很清楚地說出﹐修此等觀修的行者在此生最多是能達到菩薩道初地之歡喜地。接著我們還可追問﹕「修此等法十六生之後﹐若不值遇其上之無上瑜伽﹐是否真能成佛﹖」任何人在積集足夠功德而登初地以上之菩薩位後﹐自然會遇到無上瑜伽﹐而不會停滯在只能修瑜伽部的密法之中。由此可知那些宣稱瑜伽部密法是最高的人﹐並不在那些修最後十六生的行者之列。

在西藏大家都相信說﹐若未經無上瑜伽之修習﹐即不可能圓滿證覺。

 

陳先生從座而起﹐看一下他的手錶﹐知道夜已深﹐然後又坐下來。他說﹕「現在我們應該補充下列的﹕」

 

I.補述

 

在日本﹐(密宗)有兩派﹔東密(真言宗)以及上章提及的兼容宗派——天台宗。兩宗皆以修密法求證圓覺。後者的開宗祖師留學中國以得密法傳承﹐但他也參學了天台宗及禪宗。他將三宗融合為一(因此日本的天台宗﹐雖然部分源自中國的天台宗﹐卻不是同樣的)。然而﹐他是較側重天台的宗旨的。

 

在密宗的東方傳統中﹐胎藏界是金剛界的基礎﹐而他卻加以顛倒過來﹐使得胎藏界居於最高位。他還說法華三摩地(三昧)是最重要的﹐而且(與之相關的)《妙法蓮華經》是一部密續。這是錯誤的﹐因為它不分辨顯教與密教的宗旨。天台宗中從未教示此等分別﹐但在閱讀本書之後就會清楚看出了。

 

中國的天台宗建立了對任何事物都有三諦(真﹑假﹑中)及三觀(空﹑假﹑中)﹕空觀是指觀其性空﹐假觀是指假名成立﹐中觀則合之為一。此三者表達了任一法相之圓融三諦。在學術上來說﹐這個教示是很確切的﹐但對實修則無甚助益。即使二諦(因緣上有﹐本性上空))也不是真正可欲的﹐而只是傳法上的一個方便和平常說話的方式。至於分成三諦則完全無需。就實修而言﹐採取沒有二元的立場﹐例如西藏諸舊派(指紅教﹑白教及花教)所為﹐是更值得歡迎的。

 

因此我們必須清楚地宣告說﹐智顗﹐中國天台宗的實際創始者﹐從未學過密法﹐而法華三昧是大乘的觀修。

 

讀者也可能問說﹕「東方的傳統目前是只有在日本弘傳嗎﹖」答案為「否」。在最近百年內曾有一位(王弘願)居士去到日本領得傳承﹐而後回到中國﹐並且介紹了許多日本書籍。他有許多弟子﹐其中之一的 馮達庵 居士即我的上師之一。他的學識遠比其師更為深廣。也有其他人在中國復興瑜伽部的密法﹐例如持松法師。

 

在日本此傳統完整保存著﹔對所有將之保存並留傳直至今日的大德們我們應當十分地感戴。

 

我們打算告辭﹐因為已經九點鐘了。供花在水中看來鮮艷﹐而陳先生說﹐當我們再來時它們還會依然在此恭候。

                                                                                                                                

 

 

 


[Home][Back to main list][Back to Chenian][Table of contents][next chapter][English versions][Go to Dr. Lin's wor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