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小冊百本合刊」序
CW3401
曲肱齋全集第41冊;陳氏英文小冊第127號
陳健民英文原著
孫一譯
我很高興,現在能將英文小冊壹至百號合編,呈現在讀者面前。這本書的內容是按自然而合理的次序編排的,對佛教的思想和修行,有完全而深入的介紹。我寫英文小冊已有許多年了,但一直沒有機會,將它們有系統的編寫起來,由於沈家楨博士的慷慨,讓我完成了這項工作。
現在將英文小冊成長的歷史,向各位作個簡略的報告。我最初英文著作的動機,是因為我第一位佛教老師—太虛大師的勸告。我二十四歲時,在湖南皈依這位有名的法師,數年後,我們又在江西的盧山重逢,當時二次大戰中國和日本的戰爭,似乎已不可避免,我在盧山幫助貢噶仁波切,建設諾那上師的紀念塔,見到他虛大師後,他勸我去和住在盧山附件的外國佛教徒聯繫。他說我必須要學英文,因為學英文可以幫助將佛法傳到西方去,而有助於世界和平。我說:“以前所學的一點英文都已忘了,實在無力去做這樣一件大事。”太虛大師說:“我勸告你,不是出於我自己的願望,而是佛陀的啟示,因為你將來可能會有很大的機會,把佛法傳到西方去,所以你必須先學好英文。”當時我實在不敢想像,以後會承擔這樣大的責任;但太虛大師是我第一位上師,我一直深信他的預言,並且開始復習英文。
後來,我在夢中夢到西藏的色迦促紮上師(Se Ka Cha Tzo)他告訴我:“你將來要在岩洞閉關一段時期後,再會到印度去。”二次大戰的戰火,遍佈了中國,我立即回到家裏,幫助家人逃避戰區,將他們安頓在一個偏遠的山區後,我單身到“獻花岩”閉關修禪兩年。大戰結束後,收到好友---黃蘅秋居士的電報,邀請我陪他到印度去朝聖,所以我的夢境實現了。離開“獻花岩”後,到黃居士家等待護照,我祈禱韋陀菩薩,幫助我快點得到護照,韋陀菩薩向我現身,並且說:“你必須每天溫習英文,即使每天只學一個字,這是非常重要的。”當時,我回答說:“我對英文實在沒有興趣,只想請您幫助,快讓我得到護照。”
到印度後,深知會講英語實在方便,所以我準備了一部英漢對照的聖經,並且把它從頭到尾了幾遍。學習英文最好的方法,就是實際去應用它。所以,我便開始寫地一篇英文小品,題目是「講再多學一點」(Still More Please),文中勸告基督徒學習佛法,這是我第一本英文的作品,但是完成後,沒有錢去印行。
一九四七年,我開始在印度噶林邦長期閉關,當時我和伊文斯博士(Dr. Evans-Wentz)有聯繫。他贈送我由他自己編的四本西藏佛教名著,使我有機會一方面由閱讀英譯的佛學著作而學更多的英文,另一方面,我打算用英文為伊文斯博士在書中的注解寫一篇評論。由於閱讀這些書使我瞭解許多佛學學者不能瞭解外、內道的差別,而有一些基本觀念的錯誤。因此,我決心寫一部書,書名為「佛教密宗與印度教密宗辯微」。當時,有紐約的彼得先生主持我,他本人對密宗很有興趣,但對佛教密宗與印度教密宗的差別不瞭解。我完成這篇著作後,寄給彼得。但當時還是沒有足夠的錢來印行。(由於我的祈禱)後來彼得的生意開始興旺,他捐了一些錢,幫助我把我的中文「禪海燈塔」一書譯成英文;但是仍然沒有錢將它印行。我雖然非常虔誠的擴大我的菩提心,但是在物質上我很匱乏,所以我只有祈禱,希望這篇禪的著作能趕快印行。
後來彼得又到噶林邦來看我,他非常歡喜我的西藏畫家所繪的百多張佛像。我說,如果有足夠的錢,就可以將這些佛像影印成冊贈送大家。當時彼得給我美金一百元,於是我和附近的照相館聯繫,照相館回答,攝影費二十元就夠了,但如果要印行無彩成冊的話,印刷費要高出很多。我想如果只是攝影而不能印行,沒有多大意義,所以沒有去攝影,我就暫時保留了這一百美元。
當時英國比丘香格羅吉多(Sangara Kshita)住在噶林邦自己建的寺院裏,由於他的請求,我作了一次佛法的演講,他非常讚賞。他是摩訶菩提學會雜誌的編輯,他計畫把這次演講的內容,刊登在下個月的雜誌中。然而我一直有個想法,就是如果我的著作能被印行並且免費贈送全世界,那該多好!如果把我的著作中一章或一節抽出印成小冊,這樣我可能教有足夠的經費。而且現在的年青人比較懶惰,如果印成可裝在口袋裏的小冊。他們更容易閱讀。由於這樣的想法,配合上次彼得給我的一百元,我決定印第一本小冊子---談佛法之弘化(A talk on preaching),這就是我這百本一系列的小冊子的第一本。
我的六百首中文詩,當時已在香港印行,彼得讀後非常欣賞,並且計畫將其中五十五首譯成英文。在印度物價比美國便宜很多,印一千本二十頁的小冊子,只需要美金二十元,所以我把這五十五首詩印行為第二本小冊子,題名為「短笛集」(Flute)。當時,那一百元還剩下一些,因此我又將「請再加一點」(Still m more pleasa)中的一章「十字架」(Crucifixion)印成第三號小冊子。後來又把「佛教密宗與印度教密宗辯微」中最重要的一章「宇宙」(Universe)編成第四號小冊子。「禪海燈塔」中的第一章「平實商量」被印為第五號小冊。就著樣我把彼得給我的一百元用完了,而這五本小冊也就免費贈送到世界各地去了。
從那時起,我的讀者由一百人增加到八百多人,我贈書沒有要求回郵,沒印一本小冊子,首先需要很困難地籌足印刷費,然後再買郵票寄送。我有一首詩「寄書無複買花錢(注),欲典粗衣孰肯穿,遠客函詢欲快遞,先行捆好再呼天!」(注:吾鄉稱郵票曰郵花)。不論有多困難,我總希望讀者在品味了我的作品之後,都會自動捐錢幫助我印行其他的小冊或整本的書。果然,由於這些小冊子,世界各地的佛教徒,到我的矛蓬來看我,其中一些人自動地捐助我。這項改變,使我在離開印度到美國之前,共印行了五十七種小冊的目的,是要向大家介紹我的作品,並觀察他們對佛教思想的反應。所以,這幾種小冊是沒有什麼系統和次序的。由於我自己沒有基金,必須完全仰賴自願者的捐助,並且還要考慮到讀者的興趣,所以我對於小冊子的內容一直沒有整體的計畫與方向,作有系統的引導讀者由淺至深,由正見逐漸而正行。
在一九六二年,我對兩位有名的英國比丘香格羅吉多(Sangharakshita)和康提波羅(Kantip-alo)的談話,被整理成書,書名為「佛教禪定」(Buddhist Meditation-Systematic and Practical)。由於當時沒有足夠的錢印行全書,因此每有捐助時,我便抽書中一段精華印成小冊。如「小乘禪法」(小冊第十五號),「大乘禪法」(小冊第十六號),「金剛乘禪法」(小冊第十七號)。
在一九六五年左右,有很多嬉皮(Hippies)來訪問我,使我瞭解了一些他們的思想和習慣,促使我寫成了兩本小冊子來勸告他們,書名為「歡迎嬉皮之路」(Welcome hippies dy this way)(小冊子第五十二號),「寒山詩選」(Selected Han-Shan poems for hippie reading)(小冊第五十三號)。
一九七二年我來到美國,發現這兒的學佛方法和東方國家有很大的差別,覺得必須幫助這些美國人;所以我針對美國的生活環境作了很多次的演講,這些演講的內容後來編成小冊子七十八號和七十九號,名為「陳健民先生演講集」(A collection of short Chenian lectures)。其中談到很多問題,但並非與前後有一貫系統的,後來由於有些佛教8,對於護摩(火供)很有興趣,促使我寫成小冊第十八號「財神火供」(A ritual of fire Sacrifce to the God of wealth)和小冊七十三號「咕魯咕哩火供」(A ritual of fire sacrifice to kurukula)。
在美國幾乎每件事都是以商業方式交易,甚至佛法也是如此。許多佛教中心教授一門簡短的課程需要很多錢,我對這種傳法的方式很不滿意,有一個佛教中心教授甯瑪巴的課程,要肆百元,有一位信徒付不起這麼多的錢,因此要求我把甯瑪巴的教法譯成英文,後來成為小冊第六十三號「甯瑪巴的特質」(The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of Nigmapa school)哈小冊第六十六、六十九號「普賢王如來教法」(The essential teachings of Adi-Buddba)。因此,這個教法就可以免費的傳授給全世界了。從上面的例子就可以看出,為什麼我所寫的小冊子,不是從頭到尾很有系統的理由,因為我必須等待他人的經濟援助,而不能完全依照自己的心意介紹出有系統的佛法知識,因而我一直感到很抱歉,無法將我的作品非常有系統地呈現在讀者面前。這也正是我的小冊子急需要整理的原因。
由於佛陀的加被,在我抵達美國後不久,便認識了沈家楨博士,他對我的作品非常感興趣,並願資助我分別在臺灣及美國印行我的中英問著作。有時候,如果大家的捐款不夠,沈博士往往回將不足的部分補足。所以我的著作「佛教禪定」、「佛教密宗與印度教密宗辯微」、「禪海燈塔」、「如何啟發菩提心」等,都可以由沈先生處免費得到。他的地址是:
Dr. C.T.Shen
131 Tekening Drive
Tenafly, N.J.07670 U. S. A.
上面我已經把英文小冊之所以沒有系統的原因說明了,現在我要將這些小冊整理後的目錄(見附錄),介紹給大家。
我將本書分成十一個部分,每一部分包含數本有系統的小冊,這十一部分以及它們的關係,我將在下面介紹。
依據佛陀的教誨,學佛有三個步驟---聞、思、修。本書第一個部分是字彙、字彙是知識的工具,並且是閱讀和思考的準備,所以放在第一部分。我曾經發行過數本小冊式的字典,其中有些是為初學者而設計的,幫助他們瞭解簡單的佛學名詞。一般人如果不是佛教徒通常不願花很多錢去買字典,所以為這些人我編輯了一本幫助瞭解佛教教理的字彙。
佛法的聞和思,都是建立在理論的基礎上,所以第二個部分是「理論」。這部分內容排列的次序,是由通俗到專門,由淺到深,由顯到密。
許多英文讀者,他們無法分別東方各種宗教的教義,譬如佛教、道教。有些甚至比瞭解佛教與基督教之間的差異,因此為了增加這方面的知識,第三方面編寫「比較研究」。在這部分中,將佛教、基督教和印度教以及近代思想和哲學,作廣泛的比較,這樣可以使讀者對理論有更深入的瞭解。
第四個部分是「詩」。在英國文學中,散文和詩一樣地通俗。然而在中國文學中,詩則是教高深、細緻的文學形式。許多佛教聖者的詩歌,被譯為英文發行。譬如西藏的密勒日巴,中國的寒山。這些作品在西方流通很廣,所以很多英文佛教學者,對他們的詩都非常熟悉而且喜愛。
[Home][Back to main list][Back to Chenian][Introduction][Go to Dr. Lin's wor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