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無我」之下手工夫

簡繁轉換 - 繁體

MP3 A B

闡釋及校訂:林鈺堂上師
錄音及筆錄:弟子開心


陳健民祖師於其大作〈傳家寶〉中,示修「無我」之下手工夫:

論語中,聖教人,曰行己,曰推己,曰盡己,曰信己。
行己者,必有恥,行不得,反求己;不怨天,不尤人。
推己者,恕一詞,己不欲,勿施之;己欲立,而立人,
是推己,大精神。盡己者,不浮沈,人雖惡,我盡心,
為人謀,秉忠誠;人不知,而不慍,毀與譽,都不問。
信己者,己成德,因未壞,果自得。於小人,無畏色,
如匡人,如魋賊,子不畏,過其國。常責己,常推誠。
責己理,順人情,如此做,是順行;責人理,順己情,
如此做,是倒行。順行去,聖可期;倒行去,非吾兒。
此工夫,極簡易,余已行,在實地。易易知,簡易行,
終久大,在前程。

---選摘自陳祖師《韻文雜藝賸稿》內之〈傳家寶〉。

林師:他說,在《論語》裏面呢,「聖教人」是聖人教人,聖人就是指孔子嘛。孔子教大家什麼呢?教人是要做「行己」、「推己」、「盡己」、「信己」。「曰」是說這個、那個嘛,「曰」是說嘛。他說了四點:一個是「行己」、一個是「推己」、一個是「盡己」、一個是「信己」,然後他一個一個分別解釋囉。「行己」就是自己要做得正的意思了。他說:你這個人要做得正呢,你需要「有恥」囉。什麼樣是「有恥」呢?就是知恥。什麼樣知恥呢?就是你如果要做什麼事,做不通的時候,你是要來責備自己,就是「反求諸己」,就是來檢討自己。「不怨天,不尤人」,就是說,你不去那裏說:「哦,都是因為環境怎麼樣啊,都是因為誰害了我」,不是這樣。什麼事情檢討自己說,為什麼我做不行?有沒有?「行己」的意思是說:你這個人做事情呢,你要知恥;而且知恥是怎麼樣的呢?就是做不成的時候,你是反省自己,這樣子,喔,我哪里沒做好,所以就沒成功。至於外面為什麼不能怪?外面千變萬化,你要找哪個負責呢?誰也不能替你負責外面怎麼樣,對不對?你只能說,遇到什麼情況,我應該怎麼樣做才對。我沒做好,所以搞不來,就是這樣嘛。可是另一邊的意思是什麼?唉,主要是我自己檢討說,我在這樣的情況下,能做的都已經做了,那我也沒事啊,懂不懂?呵。但這裏說「不怨天,不尤人」,那個怨天尤人是你看不開嘛,你沒有智慧了解說,這個要去怪誰呢?對不對?

弟子:就是說「行己者,必有恥」,為什麼是「必有恥」呢?

林師:喔,「必有恥」這個「恥」不是說我有恥辱,而是說要「知恥」!這個人要有知恥的心。就是說:唉,這個沒做成功,哦,是我什麼地方不好,這是「知恥」嘛,懂嗎?

弟子:那「行己」的話,不一定不成功;如果我成功呢,還有「恥」嗎?

林師:不是!不是!不是!「必有恥」是說你一定要有「知恥」的心啦!「行己」,你這個人要做成功呢,能夠做你想要達到的去做成呢,你不是說我任意妄為,而是我有「知恥」的心。怎樣叫「知恥」的心呢?就是說,我如果做不成的時候,我也不怨天尤人,而是反求諸己,就是我來檢討我自己,喔,我為什麼這回會失敗?喔,是我那裏做得不夠好,這樣的意思了。

這個「必有恥」不是恥辱,是指我有「知恥」的心啦!我「知恥」啊!有的人不「知恥」,沒有那個羞恥感,他亂來都不覺得自己不對啊。「知恥」就是說:他能夠知道怎麼樣才對,怎麼樣才不對,所以他能夠檢討自己,這叫「知恥」嘛。有的人根本不管,他都不管對不對,我高興就好啊。

弟子:哦,哦。

林師:嗯哼。然後所謂「推己」呢,就是「恕」這一個字而已了,就是「恕」這一個字。「一詞」就是只有這一個字的意思了。「己不欲,勿施之」嘛,我不想要的呢,你就不能加到別人身上去了。「己欲立,而立人」,我自己當然希望出頭啊、成功啊,但是呢,雖然自己希望了,你能夠幫別人成功的話,是「是推己,大精神」,是「推己」的偉大的地方。

弟子:那這個「恕」是什麼意思呢?

林師:「恕」就是「己不欲,勿施之」嘛,就是說:對自己不想要的呢,不強加於人,這樣就叫做「恕」。

弟子:哦。
林師:就是怎麼樣「推己」?「推己」就是:通常說寬恕、寬恕,就是原諒別人囉,有沒有?「推己」裏面的「恕」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自己不願意,那麼,也不要加到別人身上。比方說,喔,你很想罵他囉,可是你自己想說,哎啊,我不要罵人罵得這麼狠毒,不要這樣罵他,那你就寬恕他囉。有沒有?你不希望的,你都不加到人家身上去,呵。而且他「推己」更重要的,那一邊是消極面嘛。消極面就是說,我們自己不要的就不要加給別人,不加是消極而已;下面是積極的,積極的他說是「大精神」是什麼?是「己欲立,而立人」,自己希望能成功呢,也來幫助別人來成功,有沒有?因為知道人人都希望自己好,就幫助別人好,這就是很大的「推己」了。就把自己的心推到別人那裏去了,本來是為自己的嘛,變成都替別人推想了;自己不希望,別人也不希望;自己希望,別人也希望。這樣子推啊。

「盡己者,不浮沈」,「盡己」就是盡心盡力的人囉,「不浮沈」就是不隨著環境在哪裏——喔,環境容易我就做一做;環境不好了,我就算了。有沒有?那就沒有盡心嘛,有沒有?「浮沈」是隨著環境漂,高高低低嘛。他這個「盡己」呢,「人雖惡,我盡心」囉,他說,雖然他有些不好,唉,但我盡心希望他好啊,知道嗎?這個意思。「為人謀,秉忠誠」,人家交代你做事,你替人家安排囉,「為人謀」是這個意思,你替人家計畫或者做事,「秉忠誠」囉,很忠心耿直的替他做,不是欺騙他、瞞他,要拿他的好處啊,呵。

「人不知,而不慍」,是說自己的這些好處呢,人家不能瞭解,那你也不生氣,呵。「毀與譽,都不問」,就是說我只管我自己盡心盡力,至於別人說我好啊、說我不好啊,我也不必去計較,都不問,根本也不必去管。「信己者,己成德」,怎麼樣叫「信己」呢?就是自己有照著道德來做,「成德」就是說你真的做到,知道嗎?你有真的做到的話,他說「因未壞,果自得」,你這發心沒有錯,你做事都是秉著好心一直在這樣做的話,果自然得到、將來自然得好果,呵。

他說「於小人,無畏色」,就是對於那些奸人啊、壞人啊什麼,唉!你也不怕他,為什麼?秉著一個道德嘛,你自己問心無愧嘛,所以你遇到小人呢,你不會懼怕他,因為你想說,我做的東西都是合理的,是為人好,不是為自私嘛。他說,比方說「如匡人,如魋賊,子不畏,過其國」,就是說,孔子以前啦,遇到什麼人,誤會他是另外一個人,匡就是有一個地區的那些人,誤會他是另外一個人,因為孔子跟那個人長得很像,結果圍起來要加害孔子。那可是呢,遇到那樣危險的情況呢,唉!孔子也沒有害怕,還是經過那裏,因為他想我沒有做錯事啊,雖然人家來逼了,他只要好好跟他講就好,這種意思,呵。

然後「常責己,常推誠」,就是常常是,「責」是督促自己的意思了,就是檢討自己了;然後「常推誠」就是說,誠心的去給人家做事的意思,以誠待人,「推誠」就是以誠待人,呵。「責己理,順人情」,對自己來檢討的時候呢,從道理上來檢討,道理上我這樣做對不對,呵。但是,對別人你不能用道理去講求,因為他做的不一定合道理啊,人家有他的喜歡的。那個地方,對別人的講求,是要想到說,他有他的心情啊,他有他的喜好啊,所以這叫「順人情」嘛,順他的心情嘛,這樣做的話你才不會苛求嘛。照道理說,喔,道理應該是這樣的,可是那個人,他是照著他的心情來做的,你不能強求他。這樣你就不會整天在那裏說:「喔,誰都不對!誰都不對!」因為他沒有照道理做,你要想到,他是在那種處境下,他有他的心情。比方說,他難免要偏他的家人啊,他不能跟家人搞壞啊,對不對?道理上是他不可以這樣,可是他在家裏,他有他家裏的限制,有沒有?這樣你就對別人起了體諒,懂嗎?呵!他說「如此做,是順行」,就是說,自己照道理來檢討,對別人能夠寬恕說:他因為人情世故是這樣嘛,人都是這樣嘛。哦,那麼這樣做就對了,順行之,這樣做是對了。「責人理,順己情」,照道理是這樣,你不對!你不對!哦,我高興什麼樣就什麼樣,「如此做,是倒行」,這樣就顛倒了,喔。他說你「順行去,聖可期」,你如果順行去做呢,可以期待你達到聖人的境地。「倒行去,非吾兒」,你如果倒過來「責人理,順己情」的話,你就不是我兒子了,唉。

然後這個功夫呢,是很簡單、容易的,我已經行在實地,就是實實在在的做囉。然後「易易知,簡易行」,他說簡單的事呢,容易瞭解。頭一個「易」是容易啦,容易的事容易瞭解。然後,簡單而容易的事呢,「終久大,在前程」,就是最後呢,在前頭他會變成大的,就是你這樣修的話,將來會看到好的、大的結果這樣子,嗯哼。

弟子:哇,如果真的這樣做,真是很感人的哦。

林師:對啊,對啊。

弟子:陳上師說怎樣修「無我」,這就是下手功夫了;如果常常這樣做,真是沒有我了。

林師:對了,對了,不過這些還是在世間上,真正嚴格講,佛法的「無我」更厲害了,根本不能講人跟我怎麼樣,連這種觀念都沒有。

弟子:對,對。但是這些陳上師說是下手功夫囉。

林師:對了,因為人活在世間一定有這些事嘛,人事嘛,所以就是在人事裏怎麼樣處理,先這樣的鍛煉,先這樣的意思了。但是我講的時候,都是要提醒說:佛法是有究竟的,不是只有這裏,呵!

弟子:是啊,不單沒有「人」了,連「法」都沒有我了,哦。

林師:對啊,對啊。


                     二○○八年十二月六日
                     養和齋    於加州


[Home][Back to list][Chinese versions on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