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銘〉之解說
二○○八年七月廿二日
講於中國.廣東.乳源
白雲天賓館
講解及校訂:林鈺堂上師
筆錄:弟子綿延
信心銘 僧璨
至道無難 唯嫌揀擇 但莫憎愛 洞然明白
毫釐有差 天地懸隔 欲得現前 莫存順逆
違順相爭 是爲心病 不識玄旨 徒勞念靜
圓同太虛 無欠無餘 良由取捨 所以不如
莫逐有緣 勿住空忍 一種平懷 泯然自盡
止動歸止 止更彌動 唯滯兩邊 寧知一種
一種不通 兩處失功 遣有沒有 從空背空
多言多慮 轉不相應 絕言絕慮 無處不通
歸根得旨 隨照失宗 須臾返照 勝卻前空
前空轉變 皆由妄見 不用求真 唯須息見
二見不住 慎勿追尋 才有是非 紛然失心
二由一有 一亦莫守 一心不生 萬法無咎
無咎無法 不生不心 能隨境滅 境逐能沈
境由能境 能由境能 欲知兩段 元是一空
一空同兩 齊含萬象 不見精粗 寧有偏黨
大道體寬 無易無難 小見狐疑 轉急轉遲
執之失度 必入邪路 放之自然 體無去住
任性合道 逍遙絕惱 繫念乖真 昏沈不好
不好勞神 何用疏親 欲趣一乘 勿惡六塵
六塵不惡 還同正覺 智者無爲 愚人自縛
法無異法 妄自愛著 將心用心 豈非大錯
迷生寂亂 悟無好惡 一切二邊 妄自斟酌
夢幻空華 何勞把捉 得失是非 一時放卻
眼若不眠 諸夢自除 心若不異 萬法一如
一如體玄 兀爾忘緣 萬法齊觀 歸復自然
泯其所以 不可方比 止動無動 動止無止
兩既不成 一何有爾 究竟窮極 不存軌則
契心平等 所作俱息 狐疑淨盡 正信調直
一切不留 無可記憶 虛明自照 不勞心力
非思量處 識情難測 真如法界 無他無自
要急相應 唯言不二 不二皆同 無不包容
十方智者 皆入此宗 宗非促延 一念萬年
無在不在 十方目前 極小同大 忘絕境界
極大同小 不見邊表 有即是無 無即是有
若不如是 必不須守 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但能如是 何慮不畢 信心不二 不二信心
言語道斷 非去來今
(鈺堂註:網頁上各種版本頗有出入之處,因而訂正如上。)
今天是七月二十二號。然後呢,我們是早上去朝了那個「雲門山大覺禪寺」,就是那個禪宗的那個雲門宗的那個祖庭了。那麼我們一進門呢,有看到一些那個初祖、二祖、三祖一直到七祖的那個,就是「雲門」的開山的那個,「文偃禪師」的那個像和小傳,刻在牆壁上嘛。那裏面正好也有三祖「僧燦禪師」了。那王浩是兩三天前就拿這個〈信心銘〉說要問我,可不可以講一講。那我說我們再找一天來講,欸,正好今天去到這個「雲門」,有看到祖師的像喔,所以今天晚上來講這個,緣起是非常的殊勝。那麼,我講東西也都是沒有準備啊,就是看到什麼就照著文章來講了喔。
那麼,禪宗本來是說不立文字啊什麼,對不對?也不叫你去學那個佛經裏面的話啊什麼,對不對?那麼可是呢,要傳留下來還是最後有些文字留下來了。但是你要知道,它這個是藉文字來點你而已啊!你不要執著它的文字了。你執著它的文字,你就違背它禪宗的本來的意思了。它就是怕說被那些經典的文字綁住了,所以說「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就是要你活的。但是它不得不傳下來這些,你應該確實明暸,它只是說「因指見月」,說你指頭指的是希望人家看到月亮,不是教人看你的指頭嘛!所以我們也不能抓這些話了,喔。
好,那現在先講它題目了。它說「信心銘」,「銘」是座右銘的意思囉。就好像說,寫在這裏,好像提醒自己或者提醒大家,什麼是重要的。那「信心」呢,一般講,我們可以說,哦,我對什麼相信不相信,這叫「有信心」嘛!但是另外可能一個意思,就是說相信「心」,這一點。那我們還不知道他要講哪一點,也可能他兩個意思都有,先就是說,就題目而言是這樣子。來,那我們來讀讀看了。
他說「至道無難,唯嫌揀擇」啊。他說「至道」,就是最高囉,或者最深的道理啊
!最無上的道理啊,他說並沒有什麼困難的地方。「唯嫌揀擇」,他唯一呢,就怕,這個「嫌」是嫌惡,就是怕了。怕你什麼?揀擇啊!怕你的心裏有分別了。他等於意思是說,只要你心裏不去挑東挑西,不說這樣好、那樣壞的話,其實就是最深的道理了,他的意思是這樣。就是你心只要能不揀擇啊,你就合於至道了。然後他說,「但莫憎愛,洞然明白」啊 。他說只要你心裏沒有什麼憎惡,沒有什麼愛,就是不特別喜歡什麼,也不特別討厭什麼,「 洞然明白」,就是說,那麼你對這個「至道」,什麼是最深的這個道理呢,你就會了然得很清楚了。「 毫釐有差,天地懸隔」,他是說,你只要起了毫釐的分別,「毫釐有差」是說,你起了一點分別而已,「天地懸隔」,你的這個心境,就是天與地的分別了。為什麼?你完全不起分別的時候,那是多麼的開闊,像天一樣了;你一有了分別,你就黏著在地上了。所以就天地懸隔了。「欲得現前,莫存順逆」,他說「欲得現前」,你想要得到眼前實在是怎麼樣一回事,這個「現前」的這個意思,就是當下實在是怎麼一回事呢?你想要得到這一點的話呢,「莫存順逆」。你心裏不要有想說,喔,這樣子就是我喜歡的、順我的;這樣子就是違背了我的意思,就是我不喜歡的。你只要心裏不有、不做這種分別,什麼事情都是隨它來、隨它去,那麼,那就是當下實在的情況了嘛。
「 違順相爭,是爲心病」,你心裏老在那裏說,喔,這樣是順啊、這樣是不順啊,那是你心裏有毛病呀!「不識玄旨,徒勞念靜」,就是說,你要是不懂得這一個、這一點,就是這一個很微妙的這個道理,就是說你心起了作用,「徒勞念靜」,你老是在那裏說,喔!我要使心靜下來、念頭能夠靜下來,一念不生。你雖然很努力、很努力,但是你沒有放掉這個分別心的話,那麼,這是徒勞無功的。為什麼呢?你功夫好的時候,你把它壓住了,可是你根本上你沒有放掉說起分別作用,你根本上不放掉起分別作用的話,咦,什麼時候你心一不靜,你那個又起來了。所以你永遠沒有辦法達到現前啊,因為你那個根不放掉啊,你只是好像說一時把它壓住,是沒有用的。它是這個意思。
「圓同太虛,無欠無餘,良由取捨,所以不如」呀,他說其實本來是什麼?圓滿如同太虛,就是說毫無邊限囉。而且呢,「無欠無餘」,也沒有少什麼東西,也沒有多出什麼東西來。就是說本來是一切無限,而且圓滿自在的。「良由取捨」,只是因為你有取捨的作用,所以你沒有辦法像原來那個樣子。「不如」,是說不如原來那個樣子,所以不如啊!「莫逐有緣,勿住空忍」了,他說,你也不需要去特別追逐說什麼是有緣的。就是說有什麼緣起,你不要去追逐它。這裏的「有緣」就是說,你能夠踫到的任何緣起,你不要去跟著它跑了,來就來,你不用說,喔,我一定要保持這樣。你不要這個樣子。「勿住空忍」,你也不要老是在那裏想成說,噢!這些是空、這些是空,我不要管它、我不要管它。你也不需要做這種事情。不需要加一個作用在那裏。一個是「追逐」,一個是「強忍」,這都是還是有心在做作用嘛!你不需要起心要做什麼。「一種平懷,泯然自盡」,他說只要你能一切平等,「一種平懷」就是什麼東西都是同一種,那樣的平等的心胸在的話呢, 「泯然自盡」,它就也沒有做任何事呢,「泯然」就是毫無作用的意思。不用做什麼呢,它自己就沒有事了。因為它是本來沒有事的,是你的心在攪,它才有事嘛!它是自然會沒有事的。
「止動歸止,止更彌動」,他說,你如果想說,喔,我有什麼動心囉、起念囉,你想要把它止掉,你要使它變成完全沒有作用,你這樣起心,要強制心不起作用了。那麼,你這樣子做呢,「止更彌動」 ,你這種止法呢,是更大的一種動。為什麼?它本來動是自然沒什麼事,你現在是起意要止它,那你這是更大動了,比原來的自然的動,還要厲害的動了。「唯滯兩邊,寧知一種」,就是說,你這樣子有心去對待的,你總是留在兩邊,就是對立啦!你總是留在對立裏面。你哪知道說,其實它都是一個呢?就是不需要你這樣去搞嘛!「一種不通」啊,你不通達說它是同樣的。「兩處失功」,不管你要在「止」還是「動」呢,都是錯了,都沒有用,失掉它真正的功用。為什麼?都是有心作意的。那麼就是離了本來無事那樣子。「遣有沒有,從空背空」,你如果有的東西,明明有的,你故意要把它說,喔,這個我把它不當作有。那這樣的時候出什麼問題?「沒」有。你其實就沉沒於有裏面了,因為你執著它有嘛!你起心要遣有的話,你就沉沒在有裏面了。從空的話,你都是,說什麼都是空,其實你那樣做的時候,違背了真正空的意思。因為是你有心去叫它空,不是它本空啊!不是它真空、本空啊!
「多言多慮,轉不相應」,你說得多、考慮得多呢,就離得越遠了。因為這些都是,有沒有?對立裏面的產物,你越糾纏你就越離得更遠了,更不與至道相應了,不是原來應有的。「絕言絕慮,無處不通」,你只要能夠也沒有話了。可是這個沒有話,不是說故意沒有話,自然無話了。「絕言絕慮」,就是說無心了,無心也不用說什麼話了,沒什麼好說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呢,無處不通。為什麼無處不通?本來如此嘛!本來是超乎我們人的觀念跟想像的、語言的。只要你能夠,就是自然無念的話,無處不通了,就是接近了,接近本來了。「歸根得旨,隨照失宗」,他說「歸根」,所謂「歸根」的意思是六根啦。六根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這些的作用呢,「歸根」就是說,你可以看到東西,你不跟著你看到的東西走;你可以聽到的聲音,你不跟著聲音走。那麼就是你的作用,只是回到它本來的作用,沒有再起追逐的話,那麼你就得到了這個要旨了。「隨照失宗」,就是說,你只要一起個觀照,你一看一個東西,馬上起一個,說這是什麼?或是這個好、這個壞。一起念就是有照,就是有觀照、就是有對立了,那麼你就失掉了我們的宗旨了。
「須臾返照,勝卻前空」吶,他說,你能夠在短暫的時間內,「返照」就是說,不去觀外而去回過來觀,就是回到根的本身了,而不是隨著這個塵,「根塵」嘛,有沒有?「根」所對的境叫「塵」,不隨著那個起用。「須臾」,遇到什麼,你都能馬上「返照」,就是回到說只是本身的作用,沒有起其他念頭。「勝卻前空」,遠勝過於你把面前所有的都想成是空的,勝過那樣子。你不要去想空,只要不起作用,不起分別作用,那就勝過去起作用說這叫「空」,好多了。這叫「空」的時候,還是對立嘛!「前空轉變,皆由妄見」哪,就是眼前這一切,其實是空的。但是呢,你看成說,它是,哦!變化。喔,一下這樣,一下那樣;這是什麼呢?這是妄見。他認為是妄見。為什麼叫「妄見」?就是說,都是因為你的心執取嘛!其實有很多喔,你只抓一個才會說:它在變、它在變。融入整體的時候,什麼東西在變啊?全部在一起。所謂的「我」也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什麼東西在變?就沒有辦法分別說,哪裏有在變。能夠講哪裏有在變的時候,已經是先認定一個「我」在這裏,然後對面有一個什麼,然後又抓著那個東西,在研究它的轉變。知道嗎?任何你認為有轉變呢,是因為你有分別的見解,才會產生的。它本來「不用求真,唯須息見」,他這個意思是說,什麼是真的?真的東西是本有,不用你去哪裏求啊!你只要把這些種種想法能夠停止的話,本真嘛!本真不用去求它,你就是真嘛,你就是在真裏面嘛,沒有什麼好去求的。
「二見不住,慎勿追尋」,所謂「二見」呢,就是兩邊的見解了。不要住在有對立的這種見解裏面。而且呢「慎勿追尋」,不要去追尋,以為有什麼真的東西可以把著要去追尋了。「才有是非,紛然失心」,你一有說「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所有這些見解的時候呢,你就馬上,「失心」,是什麼?就是真心是怎麼樣,就離開了,離開真心的意思。「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他說,所以分成有兩邊呢,是因為你先抓了一邊。那麼「一」呢,你也不要守說有個什麼「一」。這個「一」是說,兩邊都不住的時候,那不是應該是一體了嗎?但是這個「一體」呢,不是你需要去抓的,你一抓,有一又出二來了。所以就是說,「一」也「莫守」了。然後這個有名的一句話來了。「一心不生,萬法無咎」。就是說你任何一個念頭都沒有的時候,一切有什麼問題呢?它自生自滅,自己演變,有什麼事啊?又有誰有資格去說,只有這樣才對、只有這樣才對……都是誰也沒有辦法的事。整個一體嘛!有沒有?共業一體,你哪一個能夠說,我覺得怎麼樣比較好,然後怎麼樣,都沒有辦法。也許你想得比較好,可是誰都沒有辦法,共業,就是這樣子嘛,喔。「無咎無法」,它說什麼樣的情況下,「無咎」就是沒有過失囉。什麼樣的時候能夠沒有過失呢?就是也沒有法。這裏「法」就是說,沒有東西的觀念啦!這裏法是佛法裏面講的那個「達瑪」,就是一件、一件東西,任何東西啊。它前面是說「一心不生」,你不起任何分別心的時候,「萬法無咎」。就是所有的東西都沒有什麼對、錯嘛!那麼沒有對錯的時候呢,也沒有什麼「什麼東西」。為什麼?一分有什麼東西,當然有對、錯可言了。它所謂的那個沒有對、錯,是回到那個一切融為一體,沒有單獨一樣東西可分出來。那麼在這樣的時候呢,「不生不心」囉,也沒有生滅的問題了。整體在一起,分不出什麼叫生滅;也沒有什麼叫做心不心的問題。就是真相的話,完全沒有我們人的觀念,也沒有生滅、也沒有心的問題。
「能隨境滅,境逐能沈」,他說,能夠分別的這個呢,就跟著境一起滅掉了。為什麼?能與境,就是本來有分的嘛,到了那個地步,已經完全融為一體的時候,「能隨境滅」,「能」已經融入「境」,所以能已經沒有了;「境逐能沈」哪,境呢,由於能已經沉了,所以「境」也隨著「沉」了,就是兩邊同時都沒有了。他說「境由能境,能由境能」,他說所謂「境」,我們看到的這個經驗和我們能經驗的,這兩個是同時,有這個對立的觀念下同時互相而生的嘛!就是你說有個主觀的「我」,那當然有個客觀的「境」囉;由於有個客觀的「境」呢,當然同時就分出來說有個能觀的「我」了。所以他說境是由於有能觀境的人,而成為境的;能夠觀的人是因為有境而變成能觀了。那麼這裏「欲知」,就是說,其實就是說需要知道,你應該要知道、你需要知道。兩段原是一空啊,這分成兩邊的,其實是同樣一個空性啊。「一空同兩」,同一個空性呢,把兩邊都同化。就是說你知道它們兩邊都一樣以後呢,「齊含萬象」了,那麼兩邊都是根本上一樣的話,那麼萬象,所有的萬象呢,也就都是在裏面了。
「不見精粗,寧有偏黨」,就是說你不起了什麼是「精粗」,就是好跟壞嘛、細跟粗陋嘛。你如果沒有這樣的分別心的時候,「不見」是說不起這種分別,「寧有偏黨」,那你就不會有什麼偏私啊,或者「黨」,就是說認為有哪一些跟你同類啊,就沒有這種想法了。「大道體寬,無易無難」,說真正的這種大道,它的體是很寬廣的。它呢,多寬廣啊?「無易無難」哪!根本沒有難易這些事情了。「小見狐疑,轉急轉遲」吶!你見地要是狹窄,那麼你就不由得猜東猜西了。由於你的猜東猜西,你「轉急轉遲」了。你要麼,急於要怎麼樣,要麼,你得到證悟的機緣就遲了,都是被你自己的見解所綁住囉!「執之失度,必入邪路」,你要是執著某種見解,過度了。「失度」是失掉節度,過度了。那你一定進入邪路了,偏差了啦。「放之自然,體無去住」,你只要把所有的「見」放了,就是不去、不再執於這些見,然後任其自然了。「放之自然」,任之自然。哦,自然的時候怎麼樣?「體無去住」呀。就是說實際上萬象的這個「體」啊,也沒有來去,也沒有停留。因為什麼?萬象你看到的,它就是體啊!那麼這個「體」呢,它雖然有轉變呢,轉來轉去,還是這個體而已。這個你要怎麼了解?就是說你所有的經驗囉!你所有的經驗不是一下這樣,嗯~,一下在旅館裏、一下在吃什麼鴕鳥肉的地方,一下怎麼樣……喔,變來變去差別好大啊!但是這個底下,清清明明的那一點,何曾變過?沒有過任何變化,而且那一點呢,是無可限量;有沒有?
「任性合道,逍遙絕惱」,他說你要是能順著天然的本性的話。這裏「任性」,你要小心囉!不是好像說,喔!我喜歡什麼,我就是什麼。不是那種樣子的「任性」。因為那種的話,是你還有好惡在;這個「任性」是任「本性」,而這個本性前面已經講很久了,是離於偏好、離於好惡的。你如果能夠培養到說,它無念、無偏、無私,無什麼的,能夠隨那樣的本性起來的話呢,那你就合於大道了。所以這裏的「任性」其實就是說,你能夠一直,一切都一種平懷,一直是一切平等嘛!能那樣的話,你才能「逍遙絕惱」啊。不然你環境總是有好不好,什麼、什麼、什麼……那你怎麼能逍遙、怎麼能夠沒有煩惱嘛?唯一能夠不再煩惱是說,噢,你看破了說,這些是我們心在執著,所以有那麼多問題,心不執著的時候,哦,什麼都是原來一樣嘛!基本上全是一樣,所有經驗全是一樣。「繫念乖真」吶,就是說你心一有執著,「繫念」就是心念綁在哪裏了,那就違背了真實了。「乖真」是背離了真實了。啊,昏沉也不好囉!昏沉為什麼不好?因為你昏沉的時候,那麼你還是一種心神被籠罩的狀態裏面,喔。那麼你要清醒的話,那麼接近這個靈明,本來能夠自然覺察一切的情況了。
「不好勞神,何用疏親」,它這裏應該是不「好」(偏好)勞神啦!你說,你如果不偏於說,用心想東想西,「勞神」是在用你的心嘛。「不好」,不偏好用心想來想去的話,那,你何必分什麼是疏、什麼是親呢?所以他說,這裏的重點是在說什麼?「欲趣一乘,勿惡六塵」哪!他是說,你也不要說,你要達到,所謂「一乘」就是唯一佛乘。你要達到真正的佛那種,就是說,他是說所有的乘都是佛乘嘛。啊,「佛乘」是教你什麼?達到一切無二嘛。那你要達到這個「佛乘」的話呢,「勿惡六塵」。剛剛他有講是教你說歸於六根哪!就是說遇到什麼東西,你不隨著它走,遇到境你不隨著境走,而能回到說本來靈明這一點。但是呢,你也不要因為他講了這個呢,而對所有的這個境遇呢,起了一種厭惡,好像說,喔!那我只要不去看就好了、不去聽就好了。因為這樣什麼?又是起心了,又是有自己起一個好惡的心了,你變成對境都要排斥,都覺得說要避開;避開,那也是不對了。所以這裏,很多話他講來講去是為什麼?就是說,其實他等於一直在提醒你,你只要不有人為的作用,它本來是無事。基本上是講這一點。「六塵不惡,還同正覺」,你如果對這些境遇,你沒有起分別好惡,那你就跟那個證入佛陀的正覺是差不多的。「還同」啊,他是跟你講說「同」啦!但是問題是,你這個除非已經徹底了,你只能說差不多了喔,差不多是正覺了,喔!
「智者無爲,愚人自縛」,他說真正有智慧,懂了這些道理的呢,他「無為」。它這個「無為」不是說他沒有做事啊,而只是說他沒有因為沒有理由而起的種種的好惡、偏私的分別呢,而在做事。智者呢,沒有這種起心動念的作用。「愚人自縛」囉,不懂這個道理的話呢,就被自己的種種見解所縛了。這個「無為」就可以說是什麼?就是說不是說它沒有行為,而是它沒有那種,唔…,被有心起的作用,它的任何作用不是有什麼見解去起來,是自然的反應的,所以他還是有做事啊。但是他沒有那種說,被見解所縛下產生的,說有心要怎麼樣、有心要怎麼樣,沒有那樣的作為。「法無異法」,就是說所有的法呢,其實根本上是一樣的。當然你看得出來是有差別啊,但是它在跟你在講「法無異法」,是說,所有的法都只是「法」,為什麼?只是一樣東西,只是根本上完全一樣的,一樣東西而已。「妄自愛著」,是你自己起了分別心,說,啊!這樣比較好、那樣比較好。它根本上是一樣,你忽略了。「將心用心,豈非大錯」,他說,其實呢,都是一樣的這個真心哪!欸,你還去用心分別,那豈不是大錯嗎?「迷生寂亂,悟無好惡」,你迷的時候呢,你就分別說,喔,這樣才是心裏清淨囉、寂靜囉;喔,這樣的話,就是雜亂了。你連這樣的分別,平常我們不是說要習定嗎?要多麼靜啊,要怎麼樣…。你有迷才有這種分別啊!你如果真的悟了的話,亂又怎麼樣?靜又怎麼樣?也都沒有事嘛!也都一下又過去了。
「一切二邊,妄自斟酌」,一切情況下,所以有對立,都是因為你一起了心,「斟酌」就是起了思量嘛!你一有考慮,才有兩邊囉。「夢幻空華,何勞把捉」,其實這些東西如夢如幻,如空中的、虛有的、出現的一朵花,你何必去抓這個、抓那個呢?「得失是非,一時放卻」,你要是真了解這個道理啊,你應該把平常的得失、是非,這些考慮、見解,「一時」就是「頓然」,馬上都放掉了。「眼若不眠,諸夢自除」,他說你的眼睛啊,這是講智慧的眼睛了。你的智慧的眼睛,如果不去睡的話,就自然不會有種種的夢想了。「心若不異,萬法一如」,心裏如果不起了差別,那麼萬法其實都是一樣的,根本上一樣的。「一如體玄」吶,這個「萬法一如」這一個呢,是微妙不可說的,是玄妙不可說的。「兀爾忘緣」哪,這個「兀爾」應該是什麼?就是「頓然」的意思吧!就是頓然呢,就要「忘緣」,就是不要再去記種種緣起上的差異了。「萬法齊觀,歸復自然」,把一切看成是都一樣的,那才會回到自然的情況了,本來自然的樣子。「泯其所以,不可方比」。「泯其所以」就是說,不要去追究說,為什麼這樣、為什麼這樣。「不可方比」,真相呢,不是可以拿什麼東西來比方啊、比喻啊、比擬啊。
「止動無動,動止無止」,他說,把動的東西停下來的時候…,這個地方要想一下纔知道怎麼講。下面是講「兩既不成,一何有爾」,就是說,如果沒有兩邊的對立的時候呢,那麼也就連一邊都沒有了。那麼他現在要講這個道理,上面講的「止」跟「動」這兩邊哪。說,如果把動「止」的話,那麼就沒有動,把動止的話沒有動,但是「動」如果止了的時候呢,就連「止」都沒有了。就是說你本來說有動嘛,如果動的觀念歇的話,那麼就不再有動觀念了。但是動的觀念一停、一沒有的時候呢,連「止」的觀念也沒有了。上面這個是這樣。這兩個意思在講下面這個,就是「兩既不成,一何有爾」,兩邊不成的話,連一邊都沒有了。有沒有?「究竟窮極,不存軌則」,他說,這個一切東西,你推到它的究竟,「窮極」就是到最極端的時候呢,「不存軌則」就是沒有任何的,連「一」都沒有,所以也沒有什麼、什麼軌則可言了。就是什麼、什麼都沒有了,所有人為的這種都沒有了。
「契心平等,所作俱息」,你心裏真的是平等的話,「所作俱息」,你所做的事情呢,它不會再揚起任何的波浪。你會做的事會惹出問題來,是因為還有對立在。你要是真正證入了毫無對立的話,你做什麼都不會惹出事情來,喔。「狐疑淨盡,正信調直」,他說所有的疑惑呢,全部沒有了。「正信調直」啊!你正確的這個信念呢,使得一切呢,都是很直道啦。「直道」就是說,因為都是一體了,一體的時候,沒有什麼需要特別去想成,喔,歪這樣,這樣才怎麼樣、這樣才怎麼樣,都沒有了。一切就是都是直道,沒有思考上的那種扭曲了。「一切不留,無可記憶」啊,那一切都是一體、一切都是一樣,那也不必去特別說,存心說,喔!我還有什麼放不下的。「一切不留」是這個意思囉!心中沒有特別罣礙什麼東西了,等於心無罣礙了。「一切不留」是說心無罣礙了。「無可記憶」了,也不用特別去記得要怎麼樣、記得要怎麼樣。「虛明自照,不勞心力」,就是說,你不用再花什麼心思呢,自自然然的,一直都是心裏明明白白的。「非思量處,識情難測」,他說,他真心的這個情境啊,「非思量處」,不是思量所能到的地方,不是我們通常想法可以到的,所以「識情難測」。就是平常我們用種種見識啊、想法啊,去想要猜測,是根本探不到它的,因為它是一個無限的、無拘束的、直接的一個情況,你怎麼去猜吶?你任何一個想法都是很有限的。
「真如法界,無他無自」,說真正的法界情況是什麼?也沒有他,也沒有自己。就是沒有這種對立,沒有人我的對立了。「要急相應,唯言不二」,如果有人問你說真理是怎麼樣,你要馬上回答他呢?「唯言不二」,你就只說「不二」了。就是沒有兩種對立、沒有兩種差別。「不二皆同」啊,因為不二呢,所以一切都是同樣的。因此呢,「無不包容」,你看!我們的「容忍、容忍」都來了喔。「不二皆同,無不包容」,所以這裏也很厲害,這一句就是跟你講說,空性跟那個無不包容是在一起的。「十方智者,皆入此宗」,他說,所有一切的有智者,他都是在這一種心要裏面。他這個智慧就在這個要旨裏面,就是被他所講的這個要點所包容了。但是他說這個宗呢,這個宗是大家所信念的一個宗旨嘛。那麼,這個宗旨呢,「非促延」,也沒有時間上的長短。他剛剛講十方囉,十方都是這樣子。而且這一點呢、這個要旨呢,也沒有短暫,也沒有說延長,為什麼?它是「一念萬年」哪。就是你一懂這個的話,就「一念同於萬年,萬年同於一念」。為什麼?因為這是真理嘛,真理沒有時間上的限制呀!不是說一時如此,將來又不是這樣了。而且「無在不在,十方目前」。因為它一切都一樣、一切包容,那是什麼?沒有邊限的一個景況,沒有邊限。「無在不在」,也沒有地方是它在或不在。「十方目前」,就是說,一切都在這裏面了。
「極小同大,忘絕境界」啊,非常非常小的,跟很大的,是一樣。是什麼地方一樣?還是這個無限一體嘛!還是這個真如法界呀!它在這一點上根本都一樣。因為你已經忘掉了這種表相的分別啊,你沒有去記取什麼東西特別、什麼東西不特別。「忘絕境界」了,你就沒有想說,喔,這個很小啊,這個很大啊。欸,在很小的那個盆景裏面呢,你可以神遊其中,自得其樂。你不被這個說,喔,這是假的、這個很小的,所拘限。你的心已經超越了表相的拘束。而「極大同小,不見邊表」。再大、再大的呢,咦?也跟小的一樣。為什麼跟小的一樣?因為你沒有被那個邊限的觀念所拘束。很大的跟很小的,還是都可以一樣的。「有即是無,無即是有」,這裏所謂的「有」跟「無」,是平常所見的有無嘛!有錢沒有錢、有車沒有車、有美麗沒美麗,這種平常所見的有無呢,一進入這種見到一切「法無異法」,一切都本來一樣的,就有跟無也都一樣了。「若不如是,必不須守」,他是說,如果不是這樣,就是說,如果硬要分別有跟無的話,那不是我們智者的宗,你不必去理它了,你不必去守這個了。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裏面也是,「一」為什麼跟「一切」一樣?還是說,雖然是「一」呢,你了解說,這個「一」是我們一時心裏作用所注意的。但是跟其他一切呢,還是根本上一樣,所以「一即一切」;「一切」呢,又跟這個沒有差別了,等一下換成另一個,本質上還是一個,都沒有分別。「但能如是,何慮不畢」,他說,只要能夠這樣,就是不管什麼時候,你都是一樣、一樣、一樣……,那你何必擔心說,這個「畢」應該是說什麼?超越生死的意思。生死大事,何必擔心不會結束呢?那麼,他說「信心不二」,相信真心是不二的。「不二信心」哪,是我們不二的信心。就是我們這一宗啊,不改變的相信,是相信哪一點?相信說「心是不二的」。「言語道斷」,說其實這不是言語所能那個企及的東西、不能到達的東西,言語的這個路是斷的,就是非言語所能到(道)啦。「非去來今」,而且呢,也沒有去來今的分別了。一切、一切都一樣的時候,過去也是跟將來一樣,將來也是跟現在一樣,也沒有這個「去、來、今」的分別了。
弟子:師傅,我們要不要大家一起唸一遍?
上師:好,你們唸吧!
(弟子們同聲唸之。)
弟子:師傅,你剛剛那個「止動無動,動止無止」這一句,你可不可以再解釋一下?
上師:它的意思是說,把「動」停止的時候,那麼就沒有動了;那麼,但是如果動也停止的時候呢,連「止」也沒有了。它是這樣的意思。就是說一邊完全沒有的時候,就連另一邊也不見了,這樣的意思。
弟子:所以它這篇〈信心銘〉的那個要旨,重點是在講……
上師:重點,最重要的就是說,一切你不要自心起分別啊!不起分別的話,它本來是就沒有事情,就這樣。
弟子:謝謝上師!
〈信心銘〉講解的感應夢示
昨天晚上我們講〈信心銘〉,今天早上那個茶桶就夢到說我把奶粉泡成牛奶給她喝,那為什麼夢到是奶粉呢?因為〈信心銘〉是古代的東西,那麼留存很久了,但是它古文什麼不容易懂,就像奶粉一樣,不是能夠馬上喝下去,那我那樣一講解呢,就等於把奶粉泡了水了,所以現在的人就容易喝了,所以表示這個講解很有價值這樣的意思。可以長養您們啦,就是法乳嘛,所以值得筆錄。那這樣的感應很好,所以筆錄完的時候附記一下這個。
哦,而且這個是,正好在乳源講的。而且「乳源」我們本來不知道什麼意思,後來在那個雲門山的那個大覺禪寺裡面看到他們寫「法乳源流」啦,所以「乳源」是這個意思。好啊!很好!(弟子:哇,怎麼沒有想到,那麼剛好哦!)那我就是您們的乳源啦,哈哈!(弟子眾們也大笑)想吃奶嗎?(弟子:想啊!)好啊!好啊!
二○○八年七月廿三日
養和齋 於廣東乳源
吉祥圓滿
[Home][Back to list][Chinese versions on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