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性的智慧

MP3

簡繁轉換 - 繁體

開示及總校:林鈺堂上師
校閱:弟子疾呼、弟子曉艷
筆錄:弟子隨和

二○○六年六月一日 講於台北中鼎菩提社

本來給我的題目是〈何為空性的智慧?〉,現在又改為〈空性的智慧〉,這樣。那我提起原來這個題目,等一下還是要講一下,還是有些地方可以提到是有關係的。要講〈空性的智慧〉的時候,我想我們先講一下,「智慧」是什麼。頭一個,大家很明顯可以體會說,這很抽象嘛!什麼是「智慧」?「智慧」去哪裡找?你真的抓得到什麼「智慧」嗎?我們要知道「智慧」的話,也許說,哦,讀什麼書的話,這個話、這些說法很有智慧。根本上這些話,還是從人說出來的。這樣講的話,「智慧」是什麼?是不是藏在人裡面呢?就是說,有些人比較有智慧,有些人比較沒智慧呢?我們怎麼樣知道他是比較有智慧?這有點好像說,哦,這裡兩個電腦工程師,或者兩個鋼琴家在這裡,他們沒開始去做的話,你分不出來誰高誰下啊!要到他做了,做起來的時候,你才知道說誰高誰下呀。所以,這個東西就算說是在人裡面,有的人比較有智慧,可是也要碰到他做的事情或者講的話,你才會感覺好像說那一邊是比較有智慧。所以,頭一個就是說,要講「智慧」的話,你如果說「何為」,什麼是「智慧」?這其實是抓不到這個東西。這題目就給我一個等於說不可能的「什麼是」——我真的講得出來讓你去抓到嗎?所以,根本上就是,就題目上來講,頭一個就要講說,我們最多只能講說「何謂」——〈何謂空性的智慧?〉;因為我們最多可能說的是說,怎麼樣也許可以叫做「智慧」,這樣的意思。所以我喜歡從這種東西講起,因為這種東西很細的,你要想下去才知道說題目也不是可以亂出的。出題目的時候就要注意,我們最多只能說,說說看什麼是叫「智慧」。

然後再來呢,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說,有些東西是沒有辦法說的。不必說這種抽象的哦,你說,「這個宇宙有多大?」現在我們能夠以人類的那些儀器呀,這樣子能探測到的,就已經說,哦,星雲,外面又是星雲、什麼,就是說,說都說不清楚。所以,你看佛經裡面都是講一些什麼「非是算數譬喻所能說」啊、什麼;有沒有?這一類的。頭一個就是,說也說不清楚。而且更厲害的是,你說,我們人類用推算的結果可以知道天體哦,除了可以觀測的以外,還有更多的,好像是九倍多;就是說,真正宇宙間所有的物體,只有百分之十是我們觀測得到的,還有百分之九十是——它不發光,你怎麼辦?你根本無從測起!所以,就是說,甚至是超乎你想像的;對不對?你根本不知道它怎麼樣,你要去怎麼想?而且我們也知道什麼叫「黑洞」啊、什麼;就是說,怎麼一去到那裡,真的像科學說的那麼厲害的話,那麼,裡面一個意思是什麼?我們現在說的,哦,時空裡面那些定律的,什麼、什麼的,去到那裡是都不能用的。所以,我們以為是真理的這一套科學理論,其實在宇宙裡是行不通的,很多地方它根本行不通。所以就是說,還一層,就是說,超乎你可以想的。所以要瞭解說,其實呢,要談「智慧」的話,還有這個問題,就是它有說不出來的,它有不是你可以想像的,你要怎麼說?

特別是,這所謂「空性的智慧」當然也是佛的智慧嘍!佛的境界——我們又不是佛——你在這裡猜;人家說「盲人摸象」,我們這裡摸都摸不到的。因為這裡面非常大的問題,就是說,你真的先要瞭解說,我們是這麼有限,我們現在設法要對這個問題要去瞭解。那你有了這樣的瞭解以後呢,那麼,我們還是可以繼續先談一下「智慧」,等一下再談「空性的智慧」。「智慧」的話,怎麼樣算「智慧」呢?我們一般世間講的說,哦,他這樣比較有智慧,他那樣比較沒有智慧;是怎麼講?頭一種,是不是說,哦,比較世故嘍,懂得明哲保身,知道怎麼樣子——就是年紀大了,學會怎麼樣比較保全自己;是不是這樣子就是比較有智慧?比起莽撞的,也許他是有智慧。但是呢,成語裡面有一種說法,它說:「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或者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這一類的話。就是說,哦,你如果說誰比較行的話,還有比他更行的。這樣子真的就是「智慧」嗎?你如果這一些都是從說,誰比較知道怎麼保全自己,或什麼……,這樣來想的話,是不是真的就是有智慧呢?因為——那還有比你高的,那你怎麼辦呢?就顯得你是不夠聰明、不夠智慧。

那麼,但是呢,另外有一種是像成語裡講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就是說,遇到一件事情,一般認為怎麼樣的,這個人會想說,不一定是這樣子的。這樣的智慧就不太一樣了,他就是說,他不被一些固定的看法綁住了,他能夠有其他的想法來看事情。這種是一種「智慧」;為什麼?他從一個範圍跳出來。但是,這一些來講的話,那麼我們的題目是「空性的智慧」,怎麼樣才是「空性的智慧」呢?剛剛講的那些,還是世間的講法,你說,哦,他懂得別的想法,可是呢,你一個想法,我一個想法,那又是哪一個比較有智慧、比較對?也不知道的。所以,先是在「智慧」這個題目上要有這樣子的瞭解。但是,要講「空性的智慧」,在某一個意義上講,比起前面要光講「智慧」的那個,它有一種容易講的地方;為什麼?它容易講的就是說,「空性」是佛法裡面一個清楚的觀念,所以先講「空性」,然後再講「空性的智慧」。

講起「空性」這個觀念的話,要瞭解說,所有佛法的東西,它是做什麼?它是說,佛、菩薩祂看到世間很多苦啊,那麼祂也想說,希望祂和所有的人,都能夠找到一條路說,從這個「苦」裡面出來。那,要找到這個苦,怎麼出來呢?它離不開因果上的思考嘛——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這樣子去想。那麼,要找出根源來,從根本上解決,才能解脫嘛,才能從苦裡面出來。那麼,祂終於真的體會到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祂自己也解脫了。但是這個東西,跟我們平常的差太遠了,那麼,祂要來開始設法引導我們都跟祂一樣得到解脫。但是這個問題很大啊,因為光講人類就好了,千千百百種;有沒有?每一個人的能力所能夠瞭解的都不同,然後他願不願意尋求解脫啊?他有沒有時間謀求解脫?他有的已經快死了,他有的已經很病重了,種種、種種,你要怎麼樣子一個一個把他帶出來?很難哦!所以呢,慢慢就是,他就遇到一些人,講呀、講呀、講呀、講呀,講起來就是用理論慢慢要去帶人。那在要帶人的裡面,慢慢發展出來完整的理論裡面呢,它一個基本的一個觀念,叫做「空性」的觀念。

這個觀念是——你知道嗎?凡是人造出來的東西,它是有個目的,是要來做什麼事情的。這個觀念造出來是做什麼目的?是因為佛所證到的,祂解脫的時候是怎麼樣的解脫?最根本的解脫是說,一般所有的問題出生的地方是從對立的心態出來的,就是說,他心裡有抓一個「我」——這個是我要的或我不要的,這一類的。開始一抓的時候,就有另外一邊了,那麼就有對立出來了。那麼,要把對立消掉的時候,這種對立是微細的,是潛意識或者觀念裡面的東西,你要怎麼樣從這個東西出來?那現在是從理論來講,實修是另一回事,後來再講。你理論上,祂先教你一個叫「空性」的觀念;為什麼?這個觀念它是說,一切——不管有情、無情,任何東西——佛法裡面,任何東西,它原來的那個字叫dharma,翻成中文的話,它都用一個「法」字。這裡的「法」不是說,哦,成佛的方法,那一類的意思;不是,不是法則的意思。這個「法」是任何東西的意思。這個東西的意思呢,它不是說非是感官經驗裡能夠抓的一個一個個體,才是一個東西。比方說,哦,忽然做一個惡夢,在佛法講,睡夢裡的任何東西,也是可以叫做一個「法」、一個東西,這樣的意思。所以,它不管它實在、不實在,任何經驗得到的,或者你任意一個區分——比方說,我把這個教室當做一個單位,那麼也是一個「法」;我把這一排當一個單位,這也是個「法」;就是任何的、你心裡想的,都可以叫做「法」。那麼祂說,任何法、任何東西,它基本上是一樣的;祂是這個意思。但是這個一樣的這個東西,這個基本上一樣的這一點,祂說它是「空」的。所謂「空」的意思,不是說沒有,因為既然已經說有東西了,怎麼東西又變沒有;對不對?祂的意思就是說,這個東西既然妳也有、你也有——一個是女的,一個是男的話,這一點,它就不能有男女嘍!如果是有男女的話,怎麼可以在你這裡,又可以在妳這裡;有沒有?現在又講,這個桌子也是法,人也是法,這個東西都一樣的,基本的那個啊,就不能是有生命或無生命;有沒有?這樣的意思。它既然是一切都有的話,它這個一切都有的這個東西呢,就什麼都沒有,就不能有特性,任何特性都不能有,這個意思。

所以我在翻英文的時候,就跟它講說什麼?我翻成說是Blank Essence。Essence只是表示說,每個東西根本上是這個樣子,但是blank的意思就是什麼?就是像這個板子嘛,就是空白的板子。它不是沒有啊,但是它本身沒有寫任何東西,所以我們才可以寫;有沒有?就是,這個「空性」呢,就是它本身沒有任何特性,所以它是一切共有的,就是這樣。那為什麼佛法要有這個觀念?因為有了這個觀念以後,你以前所有的對立,出於哪裡啊?出於這個分別嘛!我們是這一黨、我們是這一派;我們這一國、這一族、什麼;有沒有?你談到「空性」的時候,都一樣啊!靠這個觀念,是想設法幫你從這種「對立」的觀念出來的;而且很重要的是,它是說,一切的根本是空性的話,就是叫你說一切的對立的觀念、什麼分別,都要放得掉。但是,這個不是表示說,你就變成沒有作用的;只是第一步,第一步因為你是被綁慣的,被觀念綁慣的人,一定要給你這個;然後你進去修這個,修到你能夠回到原來的,沒有任何對立分別的,那樣的一個純粹的一個心態。一回到那個心態的時候,你以為它不做事嘍;不是!為什麼?他到那個時候,起先都是有偏私、分別的——我只要管這個就好了,我只要想這個就好了,我只要愛誰就好了;到那一個沒有對立分別的時候,噢,不得了了,不但是所有的人啊、所有的貓啊、狗啊,會咬我們的老鼠、蒼蠅、蚊子啊、什麼,哇!都是一體啊。他不做分別的時候,是變一體。這個一體,他真正體會到那個的時候,他做的事情就不一樣,就是會做什麼事情?就像釋迦牟尼佛會做的事情,就是普遍的救濟,就是幫每一個——每一個要他們瞭解說,原來你是這麼大,原來都是無限,原來都是一體;這樣子。

因為我們只有一個鐘頭,也不能講很多、很多,繼續下去,所以我接著要來講說,這樣的話,你若懂「空性」是什麼樣、什麼意思的話,那麼,怎麼樣叫做「空性的智慧」呢?當然就是說,基本上至少頭一個就是說,你瞭解這一點嘛,你能夠對這個「空性」這個意思有瞭解。但是你有了瞭解以後,你不能說,哦,這個很好、很好;然後一回到現實生活裡,你還是老套的話,那不算有「空性的智慧」,那只是你瞭解了一種理論而已。它變成真正智慧的話,就是說你慢慢地呢,你照著佛法講的,既然是本來在根本上沒有對立、分別,都是一體的;那麼那種慈悲啊、怎麼樣,它有教你怎麼修啊。從佈施開始——本來對這些東西很執著,能夠放得開啊、什麼;慢慢一步一步去修,那麼你這個人慢慢改變,慢慢的說,哦,什麼「一切一體」這些,不是一個空話,真的看到哪裡了。哦,印尼地震的什麼,你那個感受真的是自己在那裡一樣。那麼,慢慢地,這個人改變了。這個人改變以後,他跟人的來往就不一樣;他跟人來往不一樣,他遇到事情的那個反應——別人會苦,他不會苦;他能夠給人家開導啊、什麼的。哦,慢慢也就帶動、幫助別人;整個是這樣子慢慢來的。那麼,但是,這樣只是淺淺地講說,好像說有些應用,但是這是非常重要的。

那麼,這裡呢,我們可以來講說,怎麼樣是空性的智慧的「極致」。要講「極致」,我們又沒有證到佛,我們怎麼知道呢?但是,至少我們可以看一些經書的說法。比方說,佛經裡面它也要描述一下「成佛」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啊,它就會講說「五智、四悲」;對不對?那,用講的會講說什麼?法界體性智嘍、大圓鏡智嘍、平等性智嘍、妙觀察智嘍、成所作智嘍,像這一類。它就說,它跟你講說,要是你這個空性的智慧圓滿的時候,會有哪一類的表現,就是佛的智慧就會變成怎麼樣。比方說,法界體性智,這個就是說,他就會瞭解:所謂「法界」,就是任何東西,不管實在、不實在,包含一切東西的整體,就是說所有的東西呢,它們的根本性質是什麼?就是瞭解空性,知道都是空性,就是都是一樣,其實只要瞭解都是一樣就好。

那麼,「大圓鏡智」的意思就是說,比方說我們平常想事情,我們都很有限,我們看到一部分,看不到其他部分,而它是完全徹底地可以看得很清楚任何事情。當然,它講到佛,它有講三世嘍——過去、現在、未來、什麼,祂都看得清清楚楚,因為祂心完全沒有被任何東西綁住的時候,祂可以這樣子。而且,當然這裡面也包括——比方說,你不是被感官綁住,那麼連鬼、連天啊,什麼、什麼,你都看得清清楚楚,就像個鏡子一樣,有什麼它就照得很清楚,就整個看出來。

「平等性智」的話,就是說一切根本上是平等的。我們看表相的話,有高低、有賢愚、有善惡、什麼,但它在根本上是沒有差異的。因為祂覺得,它一切在根本上都只是空性,一切都是從「空性」裡面顯出來的。「空性」還有另外一個講法,就是說「沒有絕對獨立的存在」;就是說,不論什麼東西在這裡,我們通常就認為說,哦,這個花,它是獨立的一個個體,是這個樣子。但是,我今天如果感冒的話,我就聞不到花香了;我如果戴一個墨鏡的話,我看到的花的顏色又不一樣了。小孩子來摸的感覺和我所摸的感覺,因為手粗細不一,又都不一樣。所以,哪一個是可以叫做「這個花本身的那個觸感」?抓不到啊,因為隨人摸都不一樣。在這個意思上講,就是說,我們抽象講的時候,很簡單——獨自存在的一朵花。實際上從經驗上來講,不是那麼簡單的,都是種種條件下的結果——因緣合成的結果。就是說,什麼情況下是這個樣子,什麼情況下又是那個樣子。從這一點來講的時候,整個法界裡,任何一個東西呢,你看它現在是這個樣子,其實你不知道它後面的因緣,它是受很多東西控制住的。就是像說,不久前,有個人傳一篇電子郵件給我看,他說,你知道嗎?為什麼那個火車的那個軌道的寬度是多大?他們去研究,推啊、推啊、推啊,最後推出來說,原來是為什麼?是因為最早在古羅馬的時候,那個兩匹馬來拉的那個車子,兩個馬的屁股這麼大,所以那個車子就做這麼大。那麼,古時候,給這種車走的那個路,路上不是都有那個溝了嗎?一步一步發展下來的時候,因為利用以前這個就方便嘛,就是從那時候這樣到現在,我們鐵軌的大小是被那個限制住的。而且因為這個呢,甚至影響到什麼?他說,有一個地方有一個隧道,那個大小又是照古時候的那個火車的大小做的。那麼,所有經過這個隧道的東西,你非只有這麼大不可。所以這個影響到什麼?那個太空梭,太空梭的那個推進器的大小呢,也被這個綁住了。

所以你看不到的,但是,從這個故事,你就可以瞭解說,佛法講說緣起,就是說,一切緣起共生,是這個意思。你看不到那麼多的時候,你不瞭解,好像是說這個只是獨立的在這裡發生的一個事情。你要是看得到的話,就是說,哦,整個一切都是互相影響才有這個結果。不過,從空性的另一邊講就是,它沒有一個是有獨立的存在的話,那麼它的存在是什麼?就是說種種因緣互相影響的結果。因為因緣這樣,現在是這樣;哪一個因緣變,整個情況又變;這樣子。

這裡還要再講一個是什麼呢?那麼,我們講這個佛的這一些德性,成了佛的話,祂圓滿的空性的智慧是這樣子的話,對我們有什麼好處?就是說,我們當然不知道真正這些指標後面代表的那個是什麼情況,離我們太遠。但是,至少——所有的理論,它有個好處是什麼?指導我們的趨勢、我們努力的方向;有沒有?我們看出來說,如果最後是這樣的話,我們應該如何改善。

哦,我們還沒講完咧,像「妙觀察智」,就是說,所有事情,佛可以觀察說這個東西因緣是怎麼樣。你要是不懂它的因緣是怎麼樣的時候,你的處理可能是錯誤的。你要是懂得這些因緣是怎麼樣的時候,或者你可以看到更多的因緣的話,那麼本來他以為無解的,你也許就可以提供一個意見說,怎麼樣用別的方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成所作智」也是這個意思,什麼事,該怎麼樣做,才會圓滿。

那麼,這一些呢,就變成我們要去學佛、修佛的一種指針一樣,就是說,哦,我遇到事情,我也可以拿這幾個來想一想;哦,我有沒有真的是平等地在看這個事情啊?我有沒有各方面在看——大圓鏡一樣的?我有沒有妙觀察?我有沒有多想想有沒有其他的因緣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什麼?這樣子。

哦,這裡面呢,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說,這個「空性」的教示是佛法跟任何其他的宗教啊,或者學問啊、什麼,根本上一個最大不一樣的地方。這個地方,你要看,我們不是在強調說,哦,我跟你不一樣、我比你好、什麼;不是。重點是在說,就是因為它是基於這樣子的一個瞭解出來的,它就沒有一些其他的東西會有的問題。你如果說是神、是上帝、是什麼,那麼,就變成說,都是我對,都是我……;對不對?你要跟著我才對——就有這種想法出來。那麼,發展到劇烈下去,可以說,哦,為神可以死啊,為神可以殺人啊,為神可以什麼……就問題很多啊!但是,佛法講「空性」,「空性」是說「無我」啊;沒有什麼可以執著的。所以,它整個佛法的講法,你看,比方說《金剛經》,我們今天大家有拿到《金剛智慧》這一本書,裡面是講《金剛經》的。《金剛經》它當然也是講根本的這些觀念。《金剛智慧》裡面有我寫的那篇〈《金剛經》的要旨〉,那些詳細內容我們不去講了,主要就是講說,它講來講去,它裡面是講說,哦,平常我們叫做「什麼」的,它說,並沒有一個實際上的東西,所以說「非什麼」;《金剛經》裡不是都講這個嗎?都是這種三段的講法: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它的講法就是說,哦,平常你說這個,你一講什麼的時候,你都當做真的有一個什麼東西在那裡。花,這朵花,真的就是一朵花。但是它說「非花」,它這個「非」也不是說,這不是花,它是說,這個花沒有它獨立的存在的意思;它沒有獨立的存在,就如我們剛剛講的,它是因緣和合,它有這樣一個表現而已;但是呢,你不妨叫它做「花」,它只是叫做「花」而已。它的意思是這樣,就是說,這個整個是一片,你的經驗裡面沒有分色、聲、香、味、觸,也沒有分這裡一區、這裡一個人。沒有啊,你的經驗是整體嘛!但是,整體裡面你也看得出來有分別的時候,你不妨把它一個一個叫出來,噢,這個叫什麼、這個叫什麼,你是可以這樣做的。

所以我在寫了那篇以後——那本書裡面好像應該也有收入這篇——後來還寫了一首詩:〈《金剛經》補綴〉,就是說,給它《金剛經》裡最後補一句。《金剛經》它是什麼都講清楚,就連果位、佛法、什麼,它也都這樣講,都是說:這個,非這個,叫「這個」。但是它有一個沒有寫出;我把它寫出來,就是說:佛,非佛,只是叫做「佛」而已。其實,是要徹底的話,是必要加這一句的;有沒有?整個佛法的觀念就是這麼活的;它沒有說,哦,佛是我們要學的、什麼,他就不得了了,所以你抓著「佛」這個名字,我們就怎麼樣了。沒有啊!「佛」也只是一個名字。因為這種態度的話,那你想,他遇到什麼事情,整體的考量嘍;他能夠想說,哦,人家不一樣的程度啊;不一樣呀,沒有說你非這樣不可;有沒有?所以佛法不會說,哦,你非這樣不可,只有我是對的;如果那樣,都還是執著,沒有瞭解佛法的意思。佛法真的瞭解了,它就會像菩薩的三十二應啊,去行這一類的方便教化;有沒有?哦,你是這樣的,那麼我也可以隨你去信回教啊,我也可以去信天主教啊,都沒有關係嘛。你要是能跟他在一起,帶他慢慢去體會「空性」、「無我」這些的話,你去哪一途都可以去做教化啊;有沒有?所以你看,這個多不一樣!搞錯的話,都是變成爭嘛!有我執、有我、什麼,就是爭呀、鬥呀、戰呀。沒有的話,可以順著你,去慢慢跟你一起,然後慢慢感化、慢慢教化,就不會出問題啊。遇到生活裡面的事情,跟人家接觸、來往的時候,講也沒有用,爭也沒有用,事情就是這樣;有沒有?

那,這裡我們就來講說,噢,那你要怎麼樣達到「空性」?這一個呢,你說「無我」,很不容易哦。你說,明明一朵花在這裡,你跟我講說不是花啊,或者不是一個獨立的實體;這個太抽象了,太麻煩了。就是花了,還要去想東想西,幹什麼?所以這裡什麼意思?世間很多事情你一遇到,明明一個衝突在這裡,你怎麼去「無」啊?你要無,他不無啊;你可以不爭,他還是要迫害你,你要怎麼辦?有沒有?所以,同樣要達到這個「空性」,要體會這「空性」呢,你要能解決,要想出來說,是不是有別的方法?要不然你光修「無」也可以啦,你光修「忍」啊、什麼,都可以。但是,還一個方法,我自己仿那個〈心經〉——這個在網頁上都有——仿照〈心經〉的樣子寫了一篇叫〈大悲波羅蜜多心要〉。就是說,〈心經〉開始它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我就寫:「文殊師利菩薩,任運大悲波羅蜜多處」。就是它講「時」,我就講「處」呀,就這樣的一個一個對應跟著。那麼,那裡面主要在講的是什麼?就是說「包容」。你講「空性」呢,你說無啊、無啊,面對著這一些平常我們這麼認真有、有、有的,你太難修了。

那另外一個辦法呢——「包容」。你什麼都可以接納的話,你比它大就好了。你要是什麼都包容得下去的話,你跟「無」不是一樣嗎?有沒有?所以,後面那個「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訶。」的地方,我寫出來是變成說「容忍容忍。無不容忍。」;要是能做到「容忍容忍,無不容忍」的話呢,你將來會嚐到什麼呢?「無不樂容忍。菩提娑婆訶。」;就是說,真的是會快樂。為什麼會快樂?因為就好像說,小孩子在為一個玩具哭——你已經長大,你不必為玩具哭的時候,你是不是快樂的?你已經超出了,你就有解脫的快樂。所以,你遇到實在世間的事情,你一個修法是這一種——你只要能大、大。但是,這樣修並不是真的那麼困難;困難是因為我們平常只是想眼前啊、自己啊,這麼一點點事情,那麼你修這個就很難、很難嘍。那你如果常常就是修什麼?想來想去就是想一切眾生嘛,這個解脫的問題。世間的苦,現在很容易了解嘛,隨時那個電視、電腦、什麼,都看那麼多新聞,那麼多苦的事情。噢,那你不要只看台灣的嘛,你看世界各處的。那比起那些來,你要想說,我們遲早也不是不曉得會碰到這種情況或那種情況。很容易,其實蠻容易修;你要是常常心那麼大啊,平常生活裡這些事不是那麼困難的。有很多困難的原因,是因為你放不下,你好像說非爭——非這樣不可,非那樣不可。你要是懂得常常就是說,這樣也可以,那樣也可以的時候,「容忍」就不是那麼難修的事情。而且這也是眼光如何的問題嘛,你為什麼一定非這樣不可?一定非那樣不可?雖然依你的瞭解,這樣不是完美,但是有時這個時候,遇到這個人,就只能這樣子。你要是懂得這一些的話,很多問題都容易過啊。

那,另外呢,還有一些是什麼?我們佛法裡面講什麼——比方說,你修「空性」的,你可以怎樣?它說「無我」;對不對?「無我」是說,沒有一個真正絕對獨立存在的意思。那麼,要修這個呢,你還可以修什麼呢?一個是根本的,修無常、無執。我們佛法很好的地方是什麼?它這個不是說,哦,我是佛陀,我給你一個「十誡」,你背了,你照著做就好。當然也有那一類的戒律、什麼,可是它基本上的精神是什麼?它是說,哦,我真的有什麼開悟的經驗,那麼我要設法幫你瞭解。但是它要幫你瞭解的時候,它也不是說,哦,我講的就是對,你照著做就好。它不是,它是說,「哦,你看吧!世間是不是這樣子?」這一點是很重要,它都是跟你講的是真理,講的有真理性;就是說要你自己去看,而不是說,哦,神說怎樣,就怎樣。這真理性是說,你誰都可以來自己看嘛——佛法裡面也沒有說徒弟就不能跟師傅辯論這個法理嘛。就是說,都是可以講的啊;誰有理就誰對,就是了。

然後,講佛理也都是說,你看是不是這樣子啊?並不是說,我要灌輸一個什麼觀念給你,而是說,大家都來看,如果真的是這樣,你只好照著真的是怎麼樣來做而已。所以這裡面它一個——根本上的一個教示是說「無常」。你平常因為都是有觀念在作用,但是你想,觀念都是死的東西啊;對不對?你說,「哦,某某」——某某這一生不曉得變化有多大?他自己都變得前後完全不一樣都有,你只抓一個「某某」;實際的東西是一直就像高速公路——咻,一直在那麼快地轉變,你有時間去抓這個、記那一個嗎?沒有啊!你抓這個、記那個的時候,就出事了;你往這邊看一下的時候,就撞了;有沒有?整個事情也沒有誰能夠控制啊——整體的,整個人生,一切什麼事,如同「無常」的一個大河;哇!這樣在衝啊!你要懂得這個的話,要放開也很容易啊。你以為你能做什麼嗎?人算不如天算;你想了半天,真是開玩笑,其實不曉得將來會怎麼樣子,你也不知道。所以它是教你說去觀察「無常」,你要是「無常」能夠看得很透徹的時候,你修「無我」也容易呀,就是不執著嘍,這一些就都容易了。

那麼你修「無常」嘍,或者平常修「無執」啊。無執——這個也不執,那個也不執,什麼都不執的時候,就跟「無我」差不多了。「我」只是一團執著,「我」之所以出問題是因為「執」嘛。我可以有我的見解,但是我如果不執的話,我就不必跟你爭了嘛;對不對?問題出在「執」啦;「執」放得開的話——這個也放得開,那個也放得開,事情就容易度過了。而且這裡面,不要以為說這樣子不好。這樣子是很好的;一個人他能夠無執,能夠容忍,能夠什麼的話,哦,減少很多問題嘛。別人遇到這個樣子,他非這樣、非那樣不可,就惹出一大堆問題。遇到他,什麼都好、都好,就沒事啊;自己也平安,別人也平安啊,少了很多事情。

再來,還要講一個,就是又回到我們原先講的說,哦,所謂「智慧」這樣子的東西,其實啊,你不是真的可以抓得到的。你講半天吧,也許你從我講的裡面,有點瞭解、什麼;但是,真的你就這樣子聽了,等一下走出這個門就會比較有智慧?天知道!對不對?我自己都沒有——有沒有?所以這個東西就是說,這個不是真的講得來的東西;那怎麼辦?但是佛法裡面呢,也有靠不講的。所以佛法它厲害是這樣子,它有的是用講的嘛,就是理論嘛,就是這樣講;它也有不講的嘛,不講的裡面也有智慧。哪一種是不講的?比方說,它只叫你念佛,那它只說念佛的話,哪有講「智慧」?哪有講「空性」?什麼都沒有講。但是,一個人要是能夠說,哦,心裡不想東想西啊,那麼單純說,啊,念佛就好;他就念啊、念啊、念啊,今天也是「阿彌陀佛」,明天也是「阿彌陀佛」,三十年也還「阿彌陀佛」……哦,那他這裡面不是「無常」、「無我」、「無執」嗎?那麼,你心要是能那麼淨,你自然超越了;你不用講,就會體會那個「一體」的智慧,因為這些東西是本有的。我們平常就是說,啊,被感官啊、見解啊、什麼,綁在一個小區域裡面,這樣子纏啊、纏啊——糾纏,跑不出來而已啊。你這個能體悟的時候,本來是這麼大的,本來無限,就能夠進入「本來無限」,所以念佛是很重要的修法。

還有更不用講的——禪宗啊,連個「阿彌陀佛」都沒有了。真正講,它雖然有公案,可是公案是因為不得已而留個記錄、什麼。它每一個、每一個公案不是在於說,你說一句什麼話,我說一句什麼話;要是這樣的話,那還不簡單嗎?我們兩個都背這一個,然後我來問你一句,你答一下嘛;那你就開悟啦?沒有那回事啦!它的記錄,其實真正你要體會它的意思是什麼?它是說,這個人,他是心已經開了,就是師傅那一邊,他是已經超出了這些;已經超出了,而且基本上來講,要能超出的人,最、最基本的一個地方要能夠「止念」。就是心裡要能夠沒有念頭起來,自然而然的;不是說,故意去怎麼樣子沒有念頭。不是!是說自然地就是心裡什麼、什麼掛礙,什麼執著、成見、什麼,已經都沒有了,自然的就沒有話。那樣的時候,哦,那麼這些在追求這種解脫的人來,而且不是說,哦,我給你探個頭,這樣子一走,我就可以怎麼樣;不是。通常你就是跟在師傅身邊啊,大家在一起生活。忽然有一天呢,你跟師父有個什麼應對,他一個反應而已;他只是那個人自然的反應的時候,你在他的反應裡面,你也忽然體會到超出的這個;是這個意思。完全不是在於講什麼話,或者做什麼。那個若還是用心在想說誰聰明、什麼,那就完蛋了,根本還在思考的纏縛裡面,那是不對的,不是這樣。

這裡面你要修「空性」,一邊是我們剛講這些嘍——包容嘍、修無執嘍、無常啊、什麼,這一類的,或者修念佛、什麼。還一個,就是我們修禪宗、密宗,就要跟在師傅身邊。需要跟在師傅身邊是什麼道理?就比方說,你說寫毛筆的人,你到你自己有你自己的風格出來以前呢,你不是先要規規矩矩臨摹、寫一些基本的東西,然後要臨摹書法大家?那個意思,學人家的步數。你跟師傅身邊有什麼好處呢?就是說,哦,遇到事情,因為你在他身邊嘛,大家都遇到眼前這個事要處理;哦,你走哪一步他都罵你,就是每一步都罵你裡面,你就學到說,哦,還有更好的步嘛;有沒有?就是這個是這樣的,就是你要怎麼樣知道什麼是比較智慧的,就是靠說,都是遇到事情的時候,才看得出來有不同嘛。那你怎麼知道不同?那我想,只能這樣子講,實際上各人領悟是有高低的。那麼,我的東西裡面——這一篇,這些在網頁上是都有的——〈〈心經〉與〈心要〉的會通〉,有〈心經〉與〈心要〉那兩篇,而且有說明的。然後,這本《金剛智慧》也可以看,也是跟這個題目有關的。而且,還一個很重要的東西是什麼?就是這些東西,所謂「智慧」這些東西,你要想成說,它不是說一個死的觀念,它是一個活的,所以沒有定法可說,沒有一定的,不是說,你一定要這樣子才叫「有智慧」。

如果你只知道要啊、要啊、要什麼的,因為這些世間的東西,無論你怎麼攪、怎麼攪啊,你就是在一個很有限的範圍內。你要知道結局也就是生、老、病、死;有沒有?你要有超出這一些的,能夠使自己心地也得到平安、喜樂啊,而且還可以幫助別人的呢,就要不止是這樣子。平常就要放得開,少去惹事,多修包容啊、無常、無執啊,那麼心地漸漸愈清平、愈單純,你這個本有的智慧慢慢才有機會發展出來,這空性的智慧才有機會發展出來。那麼,這個題目我想到的就是這些。那麼,你們有什麼關於這個題目或者佛法修行的問題要問的,都可以提出來。

茶桶,你發那個「綠度母符」給人家。書,晚來的人自己拿,後面有那個《金剛智慧》,而且我們在網頁都有那個免費贈書的,就是我的作品,都印出來,都是送的。如果你想讀我其他的作品,還有流通本的,都列在那邊。所以,你們要的話,寫去那裡,都會寄給你;這樣子。現在發給你那個是綠度母的符啦,然後背面是那個網址,這個yogichen.org那個網址。然後,那個印寫的是「養和齋主」,這是因為我的書齋叫「養和齋」,所以那個是刻「養和齋主」。

如果沒有提問,我們就這樣結束,但是會後你私人有問題,還是可以來問。

問一:念經的話,會自然會開智慧嗎?

答:會、會。念經會開智慧,因為它經裡面講的,都是佛法這些道理。然後,你若唸熟了以後,唸熟以後,你在唸的時候,心就定在那些經文上面;有沒有?就比較沒有雜念,所以它都會幫助你。

問:那讀不懂,也會開智慧嗎?

答:哦,開智慧不一定靠懂所有的東西啊。因為你懂很好,但是他真正開智慧是到什麼地步?就是唸到——你唸那個字的時候,只有那個字,沒有其他念頭。那樣子的話,反倒容易生出智慧來。講「智慧」的話,「智慧」不是說,靠說想的,而是自然反應啦,回到本來的。因為你要知道說,他這個真正起作用的話,他進入「無限一體」的話,他祈禱、什麼,都可以幫助別人。所以,這些不是說一定非懂、非怎麼樣,因為——怎麼祈禱就有結果?根本不認識,人在千里外,怎麼會有結果?不靠想的;要靠想,我想瘋了也沒有用,因為看不出來什麼地方有一根線,可以這樣牽到那裡去;有沒有?不知道的。所以不要想說都要瞭解;不是靠瞭解的。反倒是單純就容易,單純還有一個容易的是什麼?就是想一切眾生、為一切眾生;因為這樣的時候,跟佛、菩薩就一樣,祂們也是隨時什麼都是想一切眾生、為一切眾生;有沒有?所以你的這邊的修啊、求啊,都是想一切眾生,那就一定相應。不相應怎麼辦?佛、菩薩也只有這個東西啊!難是難說,你不是那麼容易心一下子那麼大。所以你要修;修久了,你私人間的一切,你愈能夠放得開的,你這個證入一體,就愈能容易去達到了。但是你也不要再只在管私人的事怎麼樣;你最主要是說,心常常都在想——你開始只是一句空話,沒有關係——都是說一切眾生、一切眾生,久了、久了,你的心會大去。

所以我的作品裡面,像什麼《淨業朝暮課誦讀本》或《勸念佛》這類的書,或者《寶井清泉》書裡面,都有提到「法界觀法」。就是你修行的時候,你做功課,你一開始的時候,你就想:右邊是爸爸,左邊是媽媽,前面是冤親債主,就是說你現在認識、知道的有關係的這些有情,或者過去生有關係這些有情;然後後面呢,就是六道眾生——地獄道最需要幫助最接近你,地獄道,然後餓鬼道、畜牲道、人道、阿修羅道,以及天道的眾生,這些都在,並且都在做同樣的功課。然後呢,前面空中是所有的佛、菩薩啊,聲聞、緣覺啊,這些也都在,祂們在看著我們、加持我們;這樣子。開始時候,就這樣想一想;做完的時候,迴向功德的時候,再這樣想一下。哦,這個要養成習慣,就不一樣,力量很大;因為你做的很正確,都是為一切眾生,求他們早日成佛。

而且,我提倡的一個就是說,菩提心裡面,我說,你求的是「一切眾生要早日成佛」。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如果你說,哦,我菩提心,我說我希望一切眾生成佛,那麼你也可以說,哦,那你就三大阿僧祇劫慢慢來吧!那我已經祝你好運了,我也不用做什麼事,反正我已經祝你好運了。那這樣子很消極,就沒有努力的熱忱和目標;就我們個人來講,沒有一個為眾生奮鬥的目標。但是,我們心說,我祝一切、希望一切眾生早日成佛的話,那麼這就表示說,任何眾生,我要想說,我怎麼樣子跟人家有法緣啊,怎麼樣在佛法上幫助他、什麼;有沒有?而且你帶著這個居心的話,你說,印尼的震災我捐十塊錢的話,我發心也是這樣子,就是說,雖然是錢給他,但是我的願是這個樣子;那麼,雖然只是給錢,這個錢也變成一個法緣。因為我的發心不是只是在說解決他眼前的一點苦嘛;這次完了,下次還可能來啊,你要怎麼辦?有沒有?這一些都是有限的,但是一跟這個無限的大願連在一起,那麼,希望因為這樣子,慢慢、慢慢,也許不是這一生,他們將來跟佛法有緣,可以學佛,可以成佛。那我的目標呢,因為我要他早日成佛嘍,哦,我就過著修行的生活,把我所知道的佛法、我的修行經驗及心得,寫成書、登在網頁、印書給你啊、什麼,就有努力的目標。

所以你每個人聽了這樣子,你就也可以這樣做啊;在你自己範圍內,看看自己能做什麼,而來努力。這裡面有一點很重要就是,通常都是想說,哦,身邊這些人;有沒有?我家人怎樣,這幾個。你要說只注意這幾個,然後要等到他們願意,那不曉得要等到什麼時候,那你這一輩子已經過去了,也沒有什麼大效果也不一定。你要是一開始就想說,哦,是為一切眾生的話,哦,你不但可以幫助很多人,而且這個因為佛法普遍廣傳的結果,到你的親友們機緣成熟的時候,他們就有機會學到真正的東西,因此不必說只是擔心他們幾個;這樣子。前面講的依「法界觀法」來修的時候,你都是觀一切眾生,當然他們也在裡面啊!不妨為他們祈禱,但是你不必只是老是為這幾個;對不對?那就是自己綁自己了。

問二:關於咒語,在以前,咒語就是佛陀講出來,以前應該佛陀是講巴利語,後來聽說用梵文再翻成。到了我們中國,再把它翻成中文。唐朝的時候,應該是比較接近現在方言,比較接近現在閩南語。閩南語的唸音比較準,譬如說〈大悲咒〉,我們現在用中文來唸的話,跟原音已經脫離了,不太一樣了。那我是在想說,我們會不會因為發音跟早期的原始的發音不一樣,會產生頻率不同?跟佛、菩薩的頻率就沒有接軌,怕會打折這樣。

答:它這個真正講的話,咒語是算密宗;密宗的話,它的意思最主要倒不是說發音怎麼樣,而是「傳承」的問題。是說他在傳給你一個咒的時候,如果最開始的時候,佛或者哪一尊菩薩自己傳出來的,那麼,這樣一代一代傳下來,那麼在這個中間,他並不是隨便傳授的。這個師傅真的規規矩矩收到了,他好好地修,看到這個徒弟是會好好修的,他才當面這樣傳。那麼這樣傳的時候,不是只是說這個聲音的問題,其實最主要裡面是一種加持。還有,有些咒語它是有神鬼護持、什麼,那一些就是交付護法一樣,會跟著來的。所以在這個意義上來講的話,發音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跟著你師傅唸,你師傅唸錯都沒有關係——他只要傳承正。真正的是有那個傳承的話,就這樣子會傳下來,所以根本都不在乎說原來發音怎麼樣,中間傳音轉變都沒有關係,因為重點是那個傳承延續下來。那現在的話,有些咒像「嗡媽尼悲咪吽」,誰不知道的話,那個是比較沒有關係,誰都可以去唸。真正嚴格講的,咒子應該是,主要是在於有沒有這個「傳承」。

另一邊來講,那像說「嗡媽尼悲咪吽」,我又沒有師傅傳給我,我聽誰講,或者看到,我在唸,有沒有用?可以的。因為這個佛法的東西,不是那麼死板。這個傳承的東西,主要只是,它是好像說我們要保持它純正,以便真正地利益眾生,只是這個意思;並不是說,有什麼專利的意圖,哦,我要結一個佛黨;有沒有?只有這一黨的黨員才能享特權,不是這個意思嘛。所以在這種意義下,它是不被表相執著住。所以你誠心——人家古時候那個西藏的故事就是說,一個老太婆,學錯了,說「嗡媽尼悲咪牛」,她不唸「吽」,卻唸到說有金光出來;為什麼?她唸到純粹的時候,本來一切清淨,本來一切是佛,為什麼不可以?所以不要那麼被這些相綁住了。你說做考據,好的地方是像說,哦,佛理上有些什麼歧見——這樣才合理、這樣不合理,我們就要把它弄清楚。但是實修起來的話,不是在那裡;對不對?實修最重要的是「菩提心」,有菩提心,都沒有人教你,既然有緣覺乘的話,就是說,有人可以自己了悟真理得解脫的話,為什麼不可以一個人,他發了菩提心,他自己唸、唸、唸、唸,唸出結果來?有可能的。

問:就是「一心念佛」?

答:對,對,我們剛講這邊;其實還一種是,還一個是「無相」,就是說,不要被表相這些執著綁住了——無相,不要被相所拘。而且,還可以補充說明一個,〈空性的智慧〉這個題目裡面,跟這個「相」有關的是什麼?就是說,觀世音菩薩一定都要笑臉看著你,才是觀世音菩薩嗎?祂就不能罵你兩句、打你一個屁股嗎?有沒有?要這樣去想嘛!「不要著相」是這個意思。那麼,像你現在說修行的,你說:「只有這樣子才是佛法,只有這樣地修才可以;噢,你如果修到那裡,你就不對了」;哪有這回事啊?空性遍一切處啊!哪裡有個範圍?都是你自己綁的。你不敢去碰的話,你還不透徹,你對空性的了解有問題。所以很多東西問題是什麼?「見」沒有透徹,自己綁在一個框框裡面——只有我師父說的這些是對的;其他的,他根本不瞭解,他就罵起來了。他沒有去讀啊,他都可以罵;他沒有去瞭解內容,他都可以批評。所以這些你自己要先搞清楚:空性遍一切處。什麼是「自在解脫」?是任何情況裡面都「自在解脫」。你要有什麼東西不能解決、不能碰、不敢碰,你還沒瞭解「空性」的意義。

問三:現有一個問題。很多人都會發脾氣,一個人不發脾氣,好像說,別人掉下去,他也不救他;萬一如果要救他,他可以發脾氣,那他也不用,他也犯了戒。如果真的要發脾氣的話,是不是應該配合戒?

答:你一個人要怎麼樣才是真的菩提心,這個別人也沒有辦法從外表替你決定。真正合不合呢?你自己也很難決定。因為你以為說你這樣夠了,從整個法界看是不是夠,又是另一回事。所以,這裡面我們唯一能夠勉勵大家說,朝著這個圓滿的方面去做。那麼,戒律的問題是這樣子嘍:佛、菩薩給你的戒律,當然是說希望你這樣子遵循的話,免得你出錯。但是呢,戒律也都有「開、遮」的問題;就是說,特別的情況下,怎麼樣是許可的。比方說不能喝酒,但是如果這個是中藥裡面,這一帖藥要加酒,你也可以加進去飲用;有沒有?就是說,很多事情因素很複雜,都是要看實際的情況而論。那麼,我們在沒有實際的情況而在講的時候,原則上,只能講說,你自己要有一個真誠的菩提心。至於怎麼樣做呢?不一定圓滿,但是繼續努力就是嘍!因為整個修行的過程,講起來的都只是理論,實修上的考慮是說「無常」啊!不曉得剩多少時間可以修,人又變來變去,等一下又變怎麼樣也不知道。只能說,每一個人,你要是肯發菩提心,真實地修,長遠地修,我們的經驗是說,對你、對大家都好,這樣子鼓勵而已。其他的是每個人自己的事情。我的另一個意思就是說,也不要去管說別人怎麼樣子啊!他怎麼樣,我們也管不到,太複雜了。每一個人自己努力進修就是了。

問四:在做自己的功課的時候呢,說實在的,有時候自己也搞不清楚自己是犯錯呢,還是已經超過了戒律?還是在戒律之外?因為我們並不是很瞭解這些戒律——到底這個界限,這個是對的,還是錯的?

答:對,對,我跟你講,肯自己反省、檢討是很好的;而且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你要把理論跟生活能夠融合的話,你都要經過這種階段。但是,就正如你提出來的問題,因為戒律這個東西,事情很複雜,所以我的建議是這樣:你可以做這些檢討,但是你不要太被這個東西綁住了。有的人整天就變成好像他什麼事都不太敢做,他想說這樣是不是又犯戒了?這樣子是不是又犯戒了?這樣子就很糟糕了。因為這樣也還是「我執」啦——太綁在這上面。重點是怎麼樣從這個問題出來?就是說,心都放在「為一切眾生」上面。那麼,既然是為一切眾生呢,那麼——而且你要知道,我們不完美嘛!沒有什麼完美的,我們只是在修嘛,慢慢希望能改進嘛;對不對?所以你不要那麼緊張說,哎呀!我這個不完美,這個什麼……,不要這樣子。你的重點倒是說,我每天一個定課,好好地是發菩提心為一切眾生修這個定課,把精力放在那上面。但是,我不是說你不要去做檢討;但是,你檢討,你不要被它變成——太被它整個就糾纏在裡面;有沒有?整天自己在苦惱說,這樣是不是對啊、什麼。慢慢來,你就是不知道的話,可以去請教人家啊!或者說,等以後知道的話,再解決也沒有關係啊,就把它放著吧!重點是每天積極努力去做那個功課。

問五:這樣的話,那修「十善業」是不是一個學佛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

答:很好啊!因為那一些東西你注意的話,身、語、意就往好的走了嘛!

問:最近我有看那個「十善業」,它好像連微瞋——細微的瞋心都不行。

答:講都是講百分百嘛!成都是做幾分算幾分嘛!你往好的走,就對了。

問:那要怎麼拿捏?

答:就是不要拿捏啊(眾笑)。因為你只是想菩提心;有菩提心的話,你是自然的,你跟人是自然的。

問:有一點——不知如何去達到?

答:努力做好事就有可能。「無常」有些修法也值得提的。一種是——現在很容易,不一定要去走墳場;一個方法是去墳場去走——在墳場走,然後讀那些墓碑。因為讀墓碑的時候,你會發現說,哇,你以為好多、有多少重要的事情,原來最後的時候,只有名字和什麼時候生、什麼時候死。然後那個——現在容易了,現在反正電視啊、什麼,隨時那麼多新聞;有沒有?都看得到很多無常的事情;藉那個機會,一方面警惕自己「無常」,一方面就修「慈悲」嘛,替他們唸佛啊、唸咒啊,迴向給他們。

問六:我們修法時,不知有哪些眾生,或者是哪些佛、菩薩來了?

答:這都不要管;你只管你自己唸經,因為我們已經講說不是針對某些特定的對象。所以我跟你講說,要改成說為一切眾生嘛,因為這樣就自然包括他們嘛!而且你做這個事情,效果很大,你不要說自己把它限制成在這個地方。因為有時候就卡到這些「眾生相」,想到這些眾生他們沒來。哦,他有沒有來不要緊啊,因為你要懂那個「法界一體」的道理,它不是時空的距離可以限制的。你做這個事情,它在這個整個法界大海裡面,它就自然有影響的,不需要說一定要來,一定要怎麼樣。他每天都要來,他也覺得很煩啊(眾笑);對不對?他不需要跑嘛,不管他在哪裡,他一樣收得到。

問七:林博士,您剛講說我們在觀想一切眾生,哪些在我們前面、左右那些。那結束的時候,我們還要再觀想他們;那下了座以後呢?這些觀想的那個東西怎麼辦?

答:歸空啊!不必整天帶著啊!但是,其實是這樣子啦,你真正修那個「法界一體觀」的話,你儘量就隨時你心是那麼大的,但不是說你非都一直想著他們嘍——你心要超出感官的範圍嘛。

問八:說不殺生,可是我們常常就是會被蚊子咬啊,或是看到蟑螂,要不然就是有老鼠,看到後就……。你說不殺它,它會造成很多困擾,那怎麼辦?

答:這個每個人處理不一樣,也有人真的藉這個修的,有修說讓牠——就隨牠嘍;這種都是有。但一般都是做不到的。做不到的時候,頭一個就看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引牠們走。比方說,螞蟻的話,通常是,比方說,牠去吃什麼食物,你把那個食物放戶外去,牠們等下就——幾個鐘頭後,牠們自己會去那兒。那要是說白蟻,你怎麼辦?我若不處理,我這房子會壞掉、什麼,那你不得已要處理的時候,那麼你就是要替牠們做功課迴向,這樣子,做功德迴向。

問九:像人家那種餐飲業,他們有老鼠去咬那東西,那如果這東西被客人吃了,那很危險……。

答:對啊,所以不得已的時候,你要殺,還是殺啊。但是,你就做功德迴向給牠們。

問:還是要幫牠們超渡?

答:嗯,要做超渡。

問:要把牠放走,或就這樣子?到底哪一樣比較好啊?馬上把牠殺了,還是放牠走,您認為?

答:哦,通常講是,你能放,是放比較好。因為什麼?你知道嘛,牠有牠自然的因緣嘛,你不用跟牠結這個特別的緣,除非說你殺牠,你能夠保證就超渡牠。但是哦,你不能的時候,你不必說特別殺牠,你讓牠走;讓牠走,然後牠有牠自然的結果。所謂的「自然結果」,是整個法界一體裡面,其實是這種吃這種、這種吃這種、什麼……;這樣看的話,人被什麼吃掉,也是這裡面的一部分。

問:但是,我不可能……

答:但是,就是說,你如果那樣子再問,你就變成說,不一定是你的關係,你全部要把它拉過來了。

問:螞蟻騷擾,他說佛的開示是說弄乾淨,別讓牠跑來這裡,讓人家來殺牠;他說你自己把環境弄乾淨。

答:對啦,你存心不是說要殺牠。對!殺了,還是犯殺戒(眾鼓掌)。

 

吉祥圓滿

 

二○○六年八月廿九日
養和齋    於加州

二○一四年十一月廿一日修訂
養和齋       於加州

林鈺堂上師審訂
弟子疾呼校閱

 二○一七年二月廿三日修訂
養和齋      於加州

 

 


[Home][Back to list][Chinese versions On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