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示及校訂:林鈺堂上師
釋迦牟尼佛常在墳場說法;為什麼呢?因為佛、菩薩是要幫助我們覺悟啊。你天天在生活裡面有很多煩惱,使你沒有想到說,這一生是什麼意思啊?所以佛就帶你到墳場去。到了那裡,你看到有死亡這件事情,就比較有一個機會來反省一下,說:「咦,這個什麼時候該我來這裡?那我來這裡的話,我過去的這一生是做了什麼啊?有沒有意思啊?」由於這個道理,佛常常在墳場說法。有些修行的人也是到墳場去修,甚至住在墳場。這樣修行,一方面就是警惕自己,時間很寶貴——不知道什麼時候命就沒有了,所以要努力精進啊。另一方面,就是去那裡修慈悲的心,說很多人都已經走了——他們活著的時候,也不曉得要修;結果,忙碌了一生,也不知道是為了什麼,忽然就來到這裡了。 當你去到墳場的時候,最好將一個、一個的墓碑,仔細讀讀看。不管他生前怎樣,最後只是一個墓碑,上面就寫個名字、哪年哪月哪日生、哪年哪月哪日死;就是這樣子而已啊!可是你如果注意讀,會發現很多故事都在裡面啊。夫婦合葬的,有的先生先走,有的太太先走,中間是隔了多久才走啊。有的是很年輕就走了,有的還是嬰兒就走了,有的媽媽跟小孩同一天死的,也許是車禍或是什麼事故,我們不知道。很多故事就在那裡囉。生前有的有個地位啊,有個什麼事業啊,可是一到這裡,就大家平等了。生前有的住很好的地方,有的住普通的地方,到了這裡,大家只有排排坐了。 仔細地講「無常」的話,並不是只講到一生最後的時候。然而,那是一個最能令人反省一生的時刻,所以我們講「無常」先偏重在這裡。等一下我們再來講一般的「無常」問題。 佛法強調「無常」,目的不是要使人覺得很恐怖,每天生活都不能安心,只想到說,快死了,不曉得什麼時候要死了;講「無常」的目的不是這個樣子。我們平常太習慣想的都是說,唉呀!怎樣生活能改進得更好啊,再賺更多錢啊,怎樣熱鬧啊,怎樣吃得快活啊。因此往往忽略了,將來老了、病了、死了的時候怎麼辦?都是想說將來再說,很少仔細去面對這些問題。當然很多人懂得要儲蓄、防老、防病,甚至預備棺木、買墓地。但是,老、病、死這些問題,並不是在物質上預備了就可以解決。更重要的是,這些是難免的事;而難免的事遇到的時候,心裡有什麼樣的力量可以安然地度過?還有,雖然不是自己碰到,而是旁邊的人碰到、親友碰到的時候,怎樣才能幫助他?所以佛法強調「無常」,目的在使一般人能夠及早反省——不用等走到那一地步的時候,才說該怎麼辦,那就來不及了!要趁著現在還沒有遇到問題的時候,先想通了。 事先考慮這些問題的時候,如果光是在理論上想,就不夠真切。你如果只是偶爾想一下,又覺得反正也沒有什麼辦法解決,就又把這些問題丟開了。這樣是不會得好結果的。所以要先設法使「無常」對你來講是個很真切的問題。你想得深刻了,才能使你確定什麼是對將來這問題有幫助的,然後你才會努力做這些有幫助的事。當然,我們知道有幫助的事就是修行。所以,你要怎樣才肯努力來修啊,就是要先對「無常」有深切的體會。 怎樣才會對「無常」有很深切的體會呢?比方說,一個方法就是到醫院去;沒有病也可以去呀,去做義工啊、去幫忙照顧那些病人啊。你看到他苦的時候,你就很慶幸啊——唉呀,我還好,現在沒有遇到;可是真的不知道,哪時候遇到一個意外事故,我就會變殘廢;什麼時候遇到一個重病,我就是眼前病人這個樣子。這樣子反省,你就不會懵懵懂懂地過一輩子。你就比較會警醒了——現在沒有事是多麼難能可貴;那麼趁這個時候,就要來做有益自己,並且有益別人的事情。因為你將來遇到那些事的時候,即使政府照顧一切醫藥,你心裡還是一直在抱怨,受不了這個苦啊。所以,平常趁著沒有事就要調養自己的心地,修自己的言行,多做好事,多修佛法。那麼,到困苦的時候,一來因為你是個好人,別人願意照顧你;二來因為你做多了好事,又有修佛法,你心裡會有一種安定的力量,使你能夠安然地過關。 另外一個修「無常」的方法,就是有時候,不必等到清明,像週末有空啊,我們就好像到郊外走走一樣,找幾個人啊,大家一起到墳埸去。到了墳場,先給他們念念佛啊。念佛的時候,把帶去的米放面前地上,以佛號加持這些米變成甘露。念完了,大家分頭在墳場內走,邊走邊撒米,使這些孤魂野鬼得到佛、菩薩的甘露。在撒米的時候,你就要一個、一個墓碑讀一下。這樣子一來,你就會對「無常」有很深切的體會。 我當年第一次去這麼做,是因為我讀陳上師的書嘛。我就帶太太跟小孩,三個人去附近的墳場去走。在裡面差不多一小時慢慢撒米。出來以後,就去給小孩買鞋。進了鞋店看大家只在那裡講買鞋子的事,那種感覺就好像剛從另外一個世界回來。我們平常過日子,就是完全沒有想到死亡那邊嘛;如果沒有事,誰會跑到墳場去?因此頭一回去墳場,剛回來時,那個印象非常非常的深刻。我太太最初聽到說要去墳場,也是覺得怪怪的——為什麼要跑到墳場去?會有一點怕怕嘛。可是真的去了,就覺得說這是很好的,使我們比較開闊了。 以前看事情都是只從生活的這邊看,沒有想到死亡那邊。因此在生活這邊,都是打如意算盤——哦,我再來要怎樣、我再來要怎樣,等到我老的時候要怎樣;都是打這樣的如意算盤。可惜的是,沒有人可以給你開一個保單說一定活到哪裡哦。所以,你如果經過這樣的提醒,兩邊都看到了,就不會整天只在那裡,自己編一個夢說,我將來計劃怎樣。這樣一來,你就不會煩惱太多;很多事你知道說將來不知道,不必操心那麼多;結果你就過的日子比較解脫——比較灑脫、比較快樂一點。 我住的地方正好就在墳場旁邊。有時候,比方說,一天修行、寫作啊,到了下午五點都累了,那我就到墳場去走一圈,差不多要一個鐘頭。美國的墳場不像我們這邊,都整理得很漂亮,就像在公園裡。走路時不會說,哦,草這麼多,很難走啊;而是很容易走啊。但是我就故意走在墓碑之間,這樣才可以讀那些墓碑。我每次這樣走啊,很奇怪就是,這樣走一圈回來,自自然然地,到要出來的時候,我就覺得煩惱就是減輕掉了。因為你原來會煩惱,都是為了世間這些人與事。一到了那裡,面對的是生死這個問題,這些世間的人事都顯得不成問題。但是我們如果沒有那樣子去墳場走一下,就不能看穿我們整天在煩惱的,其實是一些不成問題的問題。往往你在心裡想說,哦,某某怎樣啦——在那裡計較這、計較那,計較個沒完沒了;其實那個人跟你心裡想的,不一定是完全一樣的。他那個人現在也許想法又變了;他已經改變,而你並不知道啊。你只是在跟自己心裡那個人這樣子糾纏啊。可是到了墳場這樣走,就可以得這一種「清心」的好處啊。所以我修「無常」的一個方法,就是去墳場,邊走邊讀墓碑。 這個方法也是修悲心啊。你容易看到說,大家實在是平等啊——現在的高高低低,到頭來都好像做一場夢;到那裡就都這樣很平等啊。那麼,修悲心就是說,能夠對這一些跟我們不是有親戚、朋友、同事、同學等私人關係的亡者,去到那裡對他們一樣,都是念佛、為他們祈禱;這樣修自己與眾生一體的慈悲啊。 這樣子走了好幾個月以後,我就自然地有一些感想;綜合起來,我寫了幾首詩啊。現在我讀一讀給你們聽。順便講一講剛剛發給你們這張詩稿;這是從一位劉欣如教授的文章裡面複錄出來的。因為他那篇文章主要是在介紹我寫的關於在墳場修行的這些事情,所以他把我這幾首詩也抄進去了。現在我一首接一首讀一下、講一下。 就是說,我在墳場(也叫「尸陀林」)裡面,在傍晚的時候——傍晚的時候太陽快要下山了,豈不是更讓人感覺時光就要逝去了?這時「無常」的味道比較重囉——我在那個時候,在墳場裡面散步啊。當我一邊走,我就一邊讀這些墓碑上刻的這些字啊。但是我讀的時候,是用心讀的啊。比方說,在美國很多都是夫妻合葬,墓碑上就刻著,這位先生是幾年到幾年啊;如果太太還沒有走,就把死期留著空白。有的太太也走了,那我就看看誰先走啊,隔了多久呀;這就一個故事在這裡了。「寥寥幾字名時地」啊,墓碑上通常最多是一句說什麼——哦,「永遠在我們的心裡」啊,或者「在寧靜中安息」。其餘當然是你的名字、什麼地方的人、生年月日、死年月日。你不要以為一個墓碑上都是有生日和死日啊,有的只有一天呢——有的嬰兒出來就死了,都有啊;所以有的只有一個日子。「聚散長短自然陳」啊,就是說這個人間的關係啊,大家聚在一起呀,什麼時候分開啊——多久在一起,多短在一起啊,都在墓碑上這幾個字裡面就寫出來了。 那你看看啊,你本來滿腦子想的就是,哦,我這一生怎樣啊,什麼事業啊,什麼、什麼啊;可是一到那個地方,都不算了;只有兩個日期,就是生死各在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這樣子而已啊。所以說「一生憂擾或爭執,世間功名與榮華,至此皆如霧消散,唯餘生辰與忌辰」。你一生自己心裡很苦惱,或者跟人家爭這個、爭那個。或許你一生,依世間說你有什麼很大的成就啊,有什麼功名啊;一到了這裡,就好像霧被太陽照到一樣,都沒有了,都不算了;剩下的就是生日死日,這兩個日子人家紀念一下而已。 你到墳場去看一看,有的就是今天剛來的。在美國,今天剛來的你怎麼知道?就是那些人家送的花都堆在墳上的。凡是這樣一堆鮮花覆蓋的,就是今天剛到的。至於其他的,要是遇到節日,或者可能是這個人走的紀念日,那麼墳上會有些鮮花,或者假花。小孩子的墳,就有的還放些玩具,像風車之類的,插在那裡。比較講究的,到了聖誕節,還有親友去裝飾一棵聖誕樹給你。復活節則插滿了白百合。但是,也有些比較老舊的墳,也沒有人來掃囉。在舊金山郊區也有華僑的義山,就是華僑的公墓,那你就看得出來,在那個最邊邊的地方,都是很陳年老舊的;有的就等於只有一塊磚頭一樣,連刻的字都不清楚了。那種大概都很久沒有人去掃了。 「生前貴賤貧富殊」,在我們活著的時候,社會裡分得很厲害啊;對不對?那麼,「各據地盤與山頭」,我的勢力範圍是這樣啊、我們的組織是怎樣啊;有種種的分別。可是呢,「死後同聚尸陀林」,到了最後,大家的歸宿是同一個地方,並且「枯骨橫列成比鄰」,現在都成了好鄰居——隔壁就是了。 「死者是我真教師」;到這時候,我的感覺就是說,咦,平常講經啊、講理論啊,講來講去,好像還比不上這些活生生的在這裡陳列的這一些死人啊。他們是真的給我上了一課啊。他們雖然沒有講任何話,但是,他們郤能「無言傳盡無限訣」——雖然沒有講一句話,但是他們把死亡的事實傳達給我,就使我從生活裡這些有限的想法、有限的煩惱裡面解脫出來了。他們就教了我怎樣子可以達到「無限」。他們不用講話,但是他們就開導我們了。只要想到最後這一刻啊,活著的時候,心裡的這些煩惱實在是多餘的啊;不必這樣苦惱過日子,可以過快樂的日子。「墳場歸來心自淨,此行無生勝有生」啊。你這樣子從墳場走一圈回來的時候,心裡自然地清淨了——也沒有念佛,也沒有人說什麼道理,但是你原來那些煩惱,面對生死問題的時候,自然消失了,所以心裡就自然地恢復純潔了。我們這樣走一趟的時候啊——我這裡是仿古詩中的名句,「此時無聲勝有聲」,但是故意講說「無生」,就是指這些已走的人,「有生」則指我們尚活著的人;這一些人給了我們很好的教導了,所以說「此行無生勝有生」啊。這句詩的另一個意思是,佛法的空性是講「無生」的,你在這裡就領悟到「無生」的道理了。比起我們平常的執著「有、無」,爭執不休,這時候就接近領悟空性——「無生」超越「有生」的道理。 「經行尸林頓然悟,生死只隔咫尺間」。這就是說,在墳場裡面這樣子走的時候,忽然間自己瞭解了什麼一回事呢?「生死只隔咫尺間」啊!這句話也是「一語雙關」啊。頭一個意思當然就是說,我是一個活人,腳邊就是一些死人,這是活人跟死人在空間的距離上很近。另一個意思就是,其實我現在活著跟我的死去,在時間上也是太近了。只要這一口氣接不上來,就是死人了。活人跟死人的界限,其實非常非常地接近。我們沒有一定哪一刻走啊;你到墳場去,一看就很明顯——什麼年紀走的,都有啊。 我去墳場有時候就問小孩,要不要去?我沒有勉強他們。他們去了,我也會叫他們讀墓碑。在美國的墳場往往把小孩子葬在一區;而且在小孩子的墓碑上,通常會刻一隻跪著的小綿羊。我就叫他們看啊。他們年紀雖小,但是因為去墳場這樣子走過,就知道說,我們小孩子也不一定活很久,就有「無常」的觀念了。這樣並不會使小孩子害怕,只是幫他們早點瞭解,人生就是這個樣子。 我們講「無常」,不是要讓你害怕;而是使你瞭解了人生的真相,你才知道什麼是該「輕」的,什麼是該「重」的,你才有可能把不必煩惱的早點丟開啊。等到你丟得開了,心中開朗了,你才能享受這個自然美好的人生。而且,小事不計較了——自己好過,別人也好過,世間就容易和諧。 我一覺悟死生近,就馬上覺得說,「哪來時間行爭論」啊?為什麼要吵這些事情?沒有必要啊。你也不曉得什麼時候得走,我也不曉得什麼時候得走,兩個人郤爭個不停;等一下就沒有人跟你爭了,等一下我們就都會覺得說,唉呀,何必爭?有更重要的事情呢!所以說,「哪來時間行爭論?何不放下任自真?」就是說,平常做事情,有很多世間的顧慮——這樣做,誰會說我怎樣、誰會想我怎樣;這樣不行啊,非怎樣不可啊——自己就很煩惱。何不就把這種種顧慮丟開?你就是隨順自己的真性情——這不是叫你亂來,而是說,只要照著自己純真的本性來做一個人,就好了;不要老是在那裡想說,非怎樣不可啊、人家想我怎樣啊——其實很多還是你自己的猜想而已;不要這樣自尋煩惱。「虛偽逢迎只因迷」;我們往往不敢老老實實照自己心裡想怎樣,很純真地表現。你就覺得說,這個人我不這樣子做的話,他等一下要計較啊;結果你就是外面一套,心裡一套。你所以會有這樣虛偽的表現,是因為你心裡還沒有搞清楚,還在想說,我不曉得還活多久啊;活著,就得把這一些應付得好好啊,這樣才行啊。其實也不一定要這樣應付才行啊;大家真正喜歡的,郤是那些很天真的人啊,而不是喜歡一個會拍你馬屁的人啊。但是,有時候我們沒有想透徹,就會做這些虛偽、逢迎的事情。「無貪無求樂天真」,不要貪啊——到最後什麼是你的啊?你要是有貪、有求的話,得是不一定能得到,苦郤是一定會有的。所以無貪、無求;自己的天真最要緊啊。純真過一天,就是賺到一天啊。 「此刻同聚不久長;誰能保證再見歡?」我們現在能夠在一起,就是很難得;沒有人可以保證說,什麼時候我們可以再見啊。分別時候都說「再見」,實際上沒保證啊;所以在一起的時候,要珍惜這個機緣。「拋棄心機與城府,笑顏相對樂一場。」把心裡的計較、防範,儘量地拋掉。大家在一起和顏悅色的,這一刻能夠得到快樂,就是最重要的了。這種說法似乎太天真,但是解脫的智慧就是超越世間的利害,而選取天真啊。 「苦海浮沉迷失客,早日醒悟死非遙!」就是說,人間有很多苦;因為世間種種的苦,我們隨著浮浮沉沉,有時候心情稍微好一點,有時候又低下去了。那麼,像我們在這樣情況的人,就需要早點瞭解,死的日期是離現在沒有多久啊!我們最多也不過百年;對不對?大部分人的壽命還沒有百年;何況我們又是已經一把年紀了,真不曉得哪一天死期就來了。「一朝識得無常道」,只要有一天瞭解「無常」的道理;「一生和平與逍遙」,你要是真的瞭解了,你這一輩子就可以過和平與逍遙的日子。為什麼?因為你就沒什麼好爭了,你也就不虛偽了,你就能過純真的日子了。以上這些是我在尸陀林散步的感想。 除了這個方法以外,還有一個方法修「無常」,也是我自己發現的,也是很有實在的效果;我現在向大家介紹一下。我們通常學佛,也講「無常」,但是講來講去,往往只舉個例子講講,或者說一般的道理:不曉得什麼時候死,一定會死,沒人可替死。這些大家都知道啊。這樣講,只是理論上的探討,我就思考怎樣才能把佛法的理論和我們日常的生活連在一起;因為只有當我們把理論實踐在生活裡的時候,我們才會得到佛法真正的好處。 我怎樣把無常的道理跟生活連在一起呢?在四、五年前,有一天我就開始用一本小冊子——我把它叫做「無常簿」;這並不是說我想做閻羅王啊。我就開始記下那些我真正認識的死者——親自見過面的人,不管是親戚、朋友,或者是偶而碰見的。比方說,我到醫院看某人的病,可是旁邊有個病房,那個病人走了,也就是說只要是自己親身經歷過的,已死的;你若知道名字,就把名字記下來;不知道名字,就寫個敘述——比方說,某年某月某日,某某醫院的一個病人;就這樣子。這樣一開始寫,我那時大概四十歲,就發現說,一個人四十歲而已,可是記得的實例就太多太多了。關於這個修法,我寫過一篇文章,叫做〈記無常簿〉。我就發現這裡面也是有年輕的、有為學業自殺的、有為婚姻自殺的、有因感情糾紛被殺的、有因生意上利害被殺的、有病死的、有忽然死的、有胎裡死的;這麼多的種類。 當天寫了一些;到了晚上正要躺下去的時候,忽然瞭解,原來在這之前,我心裡有一個自己騙自己的念頭,好像說,「死亡不是我的事」。如果理智地想,這明明是自欺嘛。可是我們習慣的就是沒有去想死亡,因此對死亡就好像自己騙自己說,好像不是自己的事。因為當天面對這樣一個又一個,一個又一個,真正死掉的這些例子,結果在那時候就衝破了自己騙自己的想法。很糟糕就是這種自欺的妄想,如果沒有衝破的時候,並不知道自己有啊。這就是說在修行上我得到這個方法很大的幫助,因為從自己不知道的錯誤觀念中突破出來了。而且後來才發現說,我們即使是親自經歷過的親友的死亡,因為有的已經過那麼久了,甚至已經忘記了。過了好久以後才忽然想到,唉呀!還有某某還沒有寫到的。因為我們從來沒有把它當一回事要記錄;錢的話是每一筆都記住了,死亡郤沒有記過;現在一登記才知道,還有的沒有記到呢。 此外,那一天還有感應的事蹟,有照片留下來。馬來西亞太平的邱寶光大居士在印行〈記無常簿〉的小冊的時候,也曾把那張照片印出來。那一天我記完了,就把那本簿子放到綠度母佛像之前——綠度母是密宗的菩薩,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代表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我把無常簿放在那尊像的前面,就是祈請她來救渡這些眾生的意思啊。寫到哪一頁,就這樣開著放在那裡,然後就點一柱香上供。那一柱香整支點完了,而香灰郤沒有斷,並且彎成香頭朝向綠度母的右手——綠度母的右手是垂下的,表示布施和接引眾生的意思。那個香頭就是指著綠度母接引眾生的右手,而且那柱香灰就保持這樣很久,過了好幾天才斷掉。 這個方法你自己可以試試看。一來,使得抽象的「無常」的理論跟你自己實在的生活連在一起,對你有很強的說服力,使你認識「無常」這個事實。再來,你把「無常簿」擺在佛桌上,放在佛前請佛、菩薩超渡他們,那麼你也藉此修慈悲心啊。從現在開始,你每次遇到——哦,又是誰走了,你就把他也記進去,那麼這個「無常」的事實,就會常常在你的心裡。這樣子可以幫助你這一生過得比較平穩,也就是過平衡的一生啊。我們看事情若只是看一邊,就是偏見。只看到生活的一邊,過的就是不圓滿的一生,因為只打如意算盤,沒有想到來到盡頭該怎麼辦啊。現在若能生、死兩邊都看到了,就好打點說,這一生值不值得花這麼多時間搞錢?還是應該把時間、精力省下來,做一些死時可以真正不後悔的事?到死的時候,錢不能幫你啊、名也不能幫你啊;反倒愈有名利,可能愈成問題啊。往往都是「屍骨未寒」而爭產的吵架已經開始了。愈有世間的利害問題,到死時愈不得清靜、安寧啊。到時候真正能幫你的,就是你心裡有沒有平安。但是心裡的平安,不是自己說,我是個好人,就會有平安;那是不可能的。完全靠的是服務一滴,到時候心裡就有一分的平安啊。所以最重要就是對人家的服務啊;這是你一生唯一的財富啊,其他都不是啊。所以要早點認清真相,開始改行,努力積這種真正的財富啊。錢如果不能現在用掉,一口氣不來,就不是你的了;你這一輩子只是個財奴,並不是財主啊。你能夠用它在公益事上,能夠造就人家,那麼,這才真正是你的——感恩的人都會說這是某某做的,某某給的。 還有一點是,想到無常、想到死,才知道說我們人是相當孤獨的。人生的一些事情——老、病、死,都沒有任何人可以替代。即使有個人真的是世間少有,愛你勝過於愛他自己,他也是「愛莫能助」啊。唯一能助是你自己心裡已經有平安,修過了;修到這個程度,超越了個人的生死,那麼你在生死關頭才有安定的力量。所以真正愛自己、真正愛別人,要使他到時候能夠超越生死,而唯一的方法是靠平常的修持啊。所以,念佛、拜佛這些修法,要很認真地做,到時候靠的就是這些。愛別人,也是要千方百計把他引導到他能夠自己修行,那才是徹底的愛,其他的都是「過眼雲煙」,幫不了多少忙。 以上是從生死來講「無常」;另外還要講的,像陳上師常常提起,西藏有位大成就的袓師叫「密勒日巴」——他是修苦行的,一輩子都住高山的山洞;這樣子修的人啊。那麼,這樣的人說什麼是「入佛法的門」?現在我們大家都說,我已經皈依三寶了,我是多少年的老佛教徒了;但是在他來講,那樣大修行的人,他郤說「『無常』是入佛法的大門」。這是什麼意思呢?當然這不是說要等到死了,才是進入佛門,而是說你要是對「無常」有真正的體會,體會到「無常」那麼迫切,體會到說,世間不得不放,因為反正遲早得放;修行要馬上修,因為這是真正有益的。你要體會「無常」到那個地步,體會「無常」到你真的世間的看得開、放得下,修行上是真地努力精進,那時候你才真地踏進佛門啊。現在皈依三寶的儀式是佛、菩薩慈悲設立的方便。要是你嘴裡念了皈依,頭也叩了,而心裡還是世間那一套的話,你還沒有進入佛門啊。佛、菩薩的儀式是慈悲把門打開,你不實修就是自己腳沒有走進來啊。你不但腳要走進來,心也要進來啊。心不進來,就是腳進來也沒有用。所以就是要認清,「無常」才是入佛法的大門。 「無常」在佛法裡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基礎。佛法的根本基礎叫「三法印」,就是說佛法以這三個最基本的概念為判別內、外道的標準。「苦」就是認清,世間這些即使樂,也不能長久;樂極總是就有悲。認識了這些真相,我們要怎樣才能夠離苦得樂?就需要認識真理:一個是「無常」,一個是「無我」。但是,「無我」是很抽象的,不容易瞭解。至於「無常」,你只要注意看,一切真正是無常啊!世界變遷多麼地快,你有什麼可以抓的?你抓的只是你心裡一個執著;其實一切都不是任何人可以控制說,要怎樣就怎樣。不管你希望怎樣,都是沒有用啊。你要是認清事情真正是無常,無常到沒有什麼可抓的時候,沒什麼可以抓,那自然是「無我」了。「我」只是我執而已嘛,只是自己執著說非這樣不可啊,你跟我就是這樣的關係啊——這樣、那樣的偏執。要是知道這種種偏執都是自己心裡在攪亂而已,並不是事情的真相,就容易得解脫。所以,「無常」不但是入佛法的大門,而且是佛法徹頭徹尾的真理大道。你要成佛的時候,成就的是什麼?還不就是說,看清「無常」,就能「無我」,就無事解脫了。 「無常」既是佛法徹頭徹尾的一個道理,我們學佛應該注意它,而注意的方法就是利用我剛剛講過這些實際的修法:記無常簿、不時到墳場走走、遇到有人臨終,我們去助念——今天我助他,明天就是換別人助我了。要在實修上努力,不要只是在理論上大家都會說「無常」;等一下又是說「無常」,所以肚子餓了,趕快去吃美味的素菜啊。實修「無常」是要在比較重大的事情上去修。今天就是講到這裡。如果有什麼問題,大家來討論。 問答 問一:聽說林博士有神通的經驗;能不能講一些感應給我們聽聽? 答:講給大家聽,那要說明這是這樣子的。頭一點呢,感應的經驗是有,但是我不喜歡說是有神通,因為這種是有我執的話,就講說我怎樣、我怎樣、我怎樣。所以佛法一般而言,不喜歡講這些,因為這種講法會把你害了——你知不知道?你就整天在那裡說,噢,我有一個什麼夢啊,我什麼時候又見到什麼啊;這樣子也是不對啊。佛法的道理其實就是要使人得解脫。最好的就是能夠平實地過日子,那才是真的大修行、大成就。你要是整天在那裡講說,我是怎樣高明,我有什麼神通、法力,那在修證上還早得很呢!因為那就等於說,你一般世間的這一關雖已突破,另一層光影上的執著也還不是出世間;因為照佛法講,連天道都還是在輪迴裡,也還是世間,你還有不同層次的關還沒有突破。 後來還有一次,是有位佛友在洛杉磯遇到車禍。洛杉磯離我住的地方大約五百英里。他們幾位佛友在餐館裡面,外面那條路太彎,從高速公路剛下來就正對著這間餐館,有一部車子就衝進來了;駕駛是位老人家,不曉得怎樣就衝進來。那時候另外的佛友打電話來,他們也不曉得說在裡面是誰過去了,因為警察把現場封住了,只聽說有兩個人過去。不管是不是認識的,既然聽到說有人過去了,我就為他們修「頗瓦」了。我修法的時候,那位佛友就出現了,全身血淋淋,身體那裡撞成什麼樣,都很清楚。但是形體也是縮小了——他是很高大的,出現的是差不多五、六歲小孩子的大小;整個形體就是照比例縮小,縮成那個樣子,就這樣出現一下子。所以我們人走了以後,要燒紙錢,要請法師超渡,都是真正的事情。所以你現在自己努力修行的話,本來因為前世的因果,會遇到壞事情,就可能大事化小,小事化沒有啊。或者本來要轉世輪迴,也可能改生善道或往生極樂世界。所以修行是需要努力的啊。 問二:如你講「無常」,我們的心真的是無常。我們有時想起來,想到這些事情,我們就要精進地去修行。可是過了一段時間,我們的心又無常了,就不要念佛了,放棄它了。那不久的時候,我們又遇到某種的情形,就又開始回來修這些法。因此,我們在修行上是斷斷續續的。這個心也真的是無常;要怎樣去克服這種心情呢? 答:克服這種無恆心,有兩方面:一方面就是要利用我剛剛講的那些面對現實的法子,到墳場去看啊、記無常簿啊,或者在讀報紙、看電視的時候注意一下,每天都有好多這種事情。看到的時候,不要想成說都是別人的事——不曉得什麼時候就輪到自己。在座有位佛友,以前曾被人家剌殺;那根本不是他的事,郤忽然遇到了。像這樣的事,人生就是不知道什麼時候會遇到啊。前生造的業,不曉得什麼時候報應就來了。另一方面,就要靠養成一個做定課的習慣。要是有了做定課的習慣,即使忘了無常,至少在做佛課時,心可以比較清靜。這樣子做久了,人就慢慢會改啊。修行就好像種樹,每天澆灌,它就長得好啊。你要是每天做一個定課,久了你的內心就會發展得很好。 問三:如果一個人認為一切無常了,他是不是就——反正無常,什麼都不管了,也可以亂來了,也可以不要有計劃了;是不是會這樣呢? 答:很多想法都是在理論上推出的結果,在實際上行不通。就像一個不會游泳的人,站在岸上,看到有人快要沉下去了,他喊說:「你為什麼不這樣做啊?你為什麼不那樣做啊?」憑空臆測的跟當事人的情況,往往是兩回事。同樣地,「無常」這個觀念,照你現在這樣講起來會有這些結果,其實是你對「無常」還沒有真正深切的體會。你只是現在聽到人家講一個「無常」的觀念,就從觀念上來推論;你想到的只是,既然是無常,那麼,我現在反正是健康的,我只要現在過得快活就好,我也不用計劃,我也可以不管別人,為所欲為。其實真正對「無常」有瞭解的,會說,我現在雖沒有事,下一秒有沒有事,不知道啊。並不是說下一秒就可以任意,要怎麼做都可以了。 問四:請林博士告訴我們,密勒日巴袓師修行的情形。 答:密勒日巴袓師是西藏古代一位大修行者。我們現在是講「無常」,所以我講一個他修「無常」的例子。一般來講,住在山洞裡修法,已經是很難得的苦行了。而他是難得到什麼地步?他不願意出去要飯。他覺得說,要飯也是浪費時間。那怎麼辦呢?他的山洞外面,只有一種叫「蕁麻」的野生植物,他就是只吃蕁麻。他就是連乞食的時間都要省下來。因為他多年都是只吃那個東西,所以後來全身都是綠色的。我並不是在鼓勵說大家去做這種過份的苦行——這是少有人能做得到的。但是我們現在講「無常」,就舉例說古人有的精進到這個地步啊。 有一次他出洞小便,小便完要回洞的時候,他那已經破裂的衣服被有刺的樹枝勾住,他一拉,拉不開——頭一個念頭是想把這樹枝折斷,或者把樹劈掉;可是第二個念頭馬上就起來說,這樣又是浪費時間;所以他就用力一拉,衣服破就破,他又回洞去修了。他修「無常」是到這個地步啊——剛有一個念頭起來,第二個念頭就是「無常」,就又把頭一念放掉了。這些就是密勒袓師實修的例子。 問五:請您告訴我們,哪裡有您提到的〈記無常簿〉的感應相片。 答:這是在我以前寫的一本書叫《修途隨筆》內。裡面有一篇文章就是講「記無常簿」這個修法。你們有興趣的話,請你們的主席複印給大家。這本書的最前面有一張相片,就是我剛剛講那一個感應的故事。你看,這邊就是綠度母的像,她的右手不是垂下在這裡嗎?那你看,這邊就是那柱香灰啊,整支燒了以後,香灰完全沒有斷,並且這樣子彎下來,然後又往上去,就指向綠度母布施、救渡的右手。這本書你們可以傳著大家看一看。 問六:請問林博士,你提到送寶瓶給龍王,我想知道那是什麼意思? 答:密宗傳統就有送寶瓶給龍王;因為龍王是管風雨的,所以遇到旱災,就裝一個瓶,裡面放一些寶貝、放一些祈禱的符咒,送給龍王,請祂加被下雨,解除旱災。陳上師在印度閉關時,海龍王去向他下跪,請他來美國弘法。陳上師說,龍王的神通力量很大,跟天神差不多;那麼我們為什麼只能向祂求雨?也可以向他求別種的加被才對。此外,他想說,當我們向龍王有所請求的時候,我們也不要太自私,只想我們自己的願,也要替龍王想,所以他就要加入替龍王祈禱能早日成佛。因此寶瓶裡加了中藥的補藥來幫助龍王開發五輪,早日成佛。並且龍后如果幫我們向龍王請求,一定感應更快,所以我們又加入給龍后的首飾。所以除了傳統的東西以外,我們加了這些。 問七:在馬來西亞是否有龍王的龍宮? 答:在馬來西亞有沒有龍宮,我不知道。不過聽陳光輝居士講,有一位林美香居士的先生,去刁曼島的時候,夢見龍王說要求送一個寶瓶;所以他們送過兩次。但那時候他們只是照著書做。所以這一回我來,在七月九日到十一日,我們有十一個人要去刁曼島,送一個寶瓶給龍王。瓶內要裝的東西,我們都已經預備好了。但是,你們如果想跟龍王結緣,可以把小件的飾物、首飾之類,交給陳光輝居士,我們會幫你放入瓶內,一起加入祈禱。(補充說明:獻此瓶之後,林博士感應確知刁曼島有龍王願護持佛法。) 問八:請問林居士,有人念佛時東張西望,是不是心不定? 答:這也不完全一定。但是,若要練習使心定下來,初修的人乾脆就觀著阿彌陀佛,是比較好;因為你東看西看,就難免心比較散亂。所以你就在佛前看著佛念,或者你垂著頭的話,看著你的念珠念啊;這樣可能比較有幫助。 問九:林居士,我想請您跟我們解釋一下,什麼叫做「紅觀音超渡法會」? 答:密宗四臂觀音的佛像有兩種;一種是白色的,一種是紅色的。這兩種觀音有什麼區別呢?在某個意義上講,是沒有區別的,就是在根本的智悲上是完全一樣的。但是白觀音是顯單身的,紅觀音則顯雙身的。單身表示本來清淨;雙身表示智悲圓融。修超渡的話,白觀音也可以超渡,紅觀音也可以超渡。但是,修紅觀音法行超渡,比較偏重利用密宗雙運法的觀想。 問十:剛剛在《修途隨筆》這本書上看到你的佛桌上有十字架,那是什麼道理? 答:在我的佛桌上,也供著耶穌的十字架;這是因為陳上師教導我們說,凡是到一個地方弘法,要請當地的神明合作。這並不是皈依外道。弘法也不是要跟其他宗教對立,而是要以真理與智悲的行為來感化當地的人,也要感化當地的神,而且要請當地的神明來協助弘揚佛法。這並不是陳上師獨創的做法;當年釋迦牟尼佛也是這樣子的。你看經書後面都寫說,佛咐囑天龍八部護持流通。天龍八部裡面的帝釋天、大自在天,那些天神本來都是印度教的神明;佛也是把祂們教化,然後請祂們來做佛法的護法。 問十一:林博士,你對盧勝彥,還有天道的看法是怎樣? 答:很多事情都是雙方面的。那麼,如果批評別人,問題是說,對方並不一定願意改,但是你郤很可能和他們糾纏不清了。所以,我認為比較好的方法,是努力做正面積極的弘法和實修。這不是要逃避問題,而是仔細考慮的選擇。 問十二:佛教有一種「陀羅尼被」,通常是黃色的,上面印了很多經咒,用來蓋在屍體上,加被亡者;這種被什麼時候使用?可不可以燒? 答:等到他嚥了氣了,就可以給他蓋上去。使用陀羅尼被,是因為我們相信這些經咒有保護、加持亡者的力量,可以幫助他消業往生。我認為陀羅尼被應該是跟著屍體走,就是說你給他蓋上了以後,那麼,火化、土葬,都是跟著去了;這樣才是一直保護亡者的意思。有人說經咒不能燒、不能埋,以示尊重。但在陀羅尼被上印的經咒,是要保護這個人的,所以必需跟著他去,而且這樣的埋或燒,並沒有不敬的意味。我們若是執著燒、埋的形式而忽略了燒、埋的動機,便是真正「著相」了! 問十三:一個佛教團體的組織,如果被一些假公濟私的人操縱著,那麼我們加入在這個團體的人,被他們利用之外,會不會算是造業? 答:你不知道的時候不是造業。你如果知道了,就要避免同流合污;你離開就是了,也不要鬥。要是鬥的話,又是浪費時間了。懂「無常」就是這樣子放得下,因為鬥是鬥不完的——修行的時間就浪費了。要容忍、讓他,而且還要可憐他,因為他不懂佛理,才會做這樣的事啊。 問十四:依戒律說,不可燒經;何以可以火化陀羅尼被? 答:戒律上規定不可燒經,是什麼含意?如果有人燒經,存心是說,這個壞東西我要把它毀壞,那當然是犯戒。但是,比方說有一本經書已經髒了、破了、無心撕壞了,也沒有保存的價值的時候,你怎樣處理它?也有規律說要把它燒了,然後把灰好好埋起來,免得被人家踐踏。所以,主要是看存心,不可著相。我們火化蓋著陀羅尼被的遺體,用意不在燒經,而是在使經咒繼續保護亡者,那當然是要一路跟著他囉。哪有說護照到了這裡,又拿回來;那他等一下過不了關,誰負責? 問十五:請林居士解釋在此鎖圈上所印的法語的意義:築戒律牆,下菩提種,開智慧花,結佛陀果。 答:這些,就我所知,是我師傅所教的「學佛八次第」中的四句。他的「學佛八次第」是用通常栽種、收成的過程來做比喻的。這八次第是:以無常錢,買出離土,築戒律牆,下菩提種,澆大悲水,施定力肥,開智慧花,結佛陀果。 問十六:林居士是否有帶陳上師的舍利來給馬來西亞的佛友供奉? 答:沒有,我沒有帶陳上師的舍利來。因為陳上師的舍利子,我若分贈的話,那我就不知道要怎樣處理,因為太多人都想請一個;這是供不應求的事。所以,我想比較有意義的做法是,以後要是真的有實修的人,那麼我們有壇城,也有分壇,再在各個分壇去供奉,也不是給哪一個個人;那樣子比較有意義。 問十七:在陳上師遺體火化的時候,聽說有好多瑞相;請林居士談一下。 答:陳上師遺體火化的時候,詳細的情況已寫在書裡,現在一時不一定能講得很周全。但是可以講的就是,頭一個就是有很多位在場的人,聽到有一個念「阿 搭媽搭土 阿」(普賢王如來咒)的聲音。另外一個很特別就是,等火化過了一天,我們才開爐拾舍利,因為不然太熱,我們要去揀舍利就不容易。開爐一看,他的整個頭骨都還是完整的。因為很多人的頭骨經過那麼高溫的火化之後,都是碎成一片片的;而且我聽人家講,一般大多是灰黑色的骨頭啊。他的骨頭有很多純白的,還有種種形色的。剛開爐整個頭骨完整,那在八十一歲的老人是很難得的。 問十八:修練佛法,不論老、中、少年之人都念佛,但他們所得之利益,是不是都一樣? 答:這要看你怎麼講算是得利益。如果說佛、菩薩給的加持,那是沒有分別,給的都一樣多。但是,各人接到的郤有不同;那是因為什麼?你自己這個心,心房開幾分呢?你有沒有誠心接納佛呢?但是心地的開放,也不是說開就開啊,而是你努力的話、你誠懇的話,那麼你就開得大,所以這也是跟修持有關。一般而言,修久功深。但是我們也不能輕視初修的,因為有的雖是初修,心很純真,他一接受佛法的道理,就很徹底地皈依,那麼他有時候感應很快啊。 老、中、少年,年紀固然不同,各人剩下的時間,也並不是說老人就剩得比較少;對不對?所以這都不一定啊。我們唯一能把握的,就是說,怎樣設法使自己養成一個做功課的習慣。習慣很重要啊;因為你「五分鐘熱度」的話,都成不了事,所以就是養成習慣很重要。習慣久了,就有力量;那時候感應就慢慢來囉。但是你也不要介意說,我已經修好幾年了,怎麼沒有感應?有沒有感應,還要看你懂不懂得珍惜它。誰跟你保證說你這個人原來是可以有這麼多年好好念佛的?能有幾年好好念佛,就是很大的感應啊;不要只在追求什麼境界、什麼神異啊。心存感謝,因為無常啊。我們能夠坐在這裡談佛理,比起南斯拉夫正在打戰的,我們是超出天堂,都差不多已經到極樂世界了。 問十九:幫人臨終助念,自己得什麼好處? 答:其實每個人都會死,但是又沒有機會練習一下(聽眾哄笑)。所以,去臨終助念是最接近練習面對自己的死亡了。你就看到說,人走是這個樣子啊。特別是你常去助念的話,就會看到,人其實有不同的層次啊。因為臨終的人,有的修久、有的修短,有的甚至沒有修過,只是家人請佛友來替他助念啊。那你就會看到說,走的情形真的是不一樣。助念使你很貼切地經歷一次無常,又看到說人家念佛,真正念得久的、念得好的,真的走得都不一樣,那麼你就得到很大的好處。再來呢,就是你又修慈悲心囉;再來呢,你現在常常幫人家念,輪到自己要走的時候,就會有很多人幫你念。所以,你得的比你給的會多很多啊。你得的就是這個。(掌聲) 問二十:林博士,有一點疑惑,是說我看到有的人,每個月的初一、十五,他可以供齋,過後他又犯殺戒;到底這種事情是怎樣發生的? 答:你是問說,為什麼又持齋、又犯殺戒?這是因為心不純,沒有看透徹。他一邊也希望得功德的好處,所以持齋;另一邊郤沒有看到犯殺戒的可怕,所以又犯了。所以這主要是還沒有徹底。你若可憐他,有機會你要勸他。此外,還可以替他迴向。 問廿一:那麼,老實說,假如真正持齋的人,犯這個行為,是該不該? 答:當然是不對。 問廿二:一位正信佛教徒如何分辨外道?護教精神該以何種態度處理他人的宗教? 答:頭一個就是要瞭解我們佛法跟其他宗教的最根本差別,是在於徹底的覺悟、徹底的解脫。所謂「徹底的解脫」,照哲理講,就是「徹底的無我」。理論上是這樣,實際上因為我們還沒有到佛、菩薩的境界,所以有時我們也是很難去分辨。在理論上,我們講得出來佛法與其他宗教的分別。在事實上,如果遇到分不出來的時候,就要看哪一個比較能夠容忍他人,那個就是「無我」的精神比較徹底一點。 佛法是比較包容;包容並不是不辨是非,而是有一種同情的瞭解,覺得說他對最基本的、解脫的真理,還沒有看清楚。因此在態度上,不是對立、攻擊,而是容忍——設法幫他瞭解說,要真的得徹底的解脫,需要怎樣修行。這種包容不是可以爭得來的,而是要謙虛、忍耐、有愛心,持之以恆。 問廿三:請林博士略述陳上師的行誼,做我們的模範。 答:陳上師早年也是從念佛開始修。念佛念到後來,就有緣接觸密宗。然後他就發心,就是家中的事情都不管,就出離了。那麼就到西藏、西康,去學了五、六年,跟過三十幾位上師。他還沒有去西藏的時候,就已經自修到在山洞裡閉關的程度了。他住的山洞,有一個還是老虎洞;老虎回來,見到他,就離開了。他先知道大陸會變成共產黨的,所以他就到印度去了。在印度就在一個房間裡閉關,閉了廿五年——就是歷史上也是很少有閉這樣長期關的。他剛到印度時,去菩提伽亞朝佛,釋迦牟尼佛就跟他講說,以後你會到美國弘法。他有美國的佛緣,就被接到美國去。到了美國以後,弘法十五年,在一九八七年圓寂。他一生著作很多,中、英文都有,都是免費印贈全世界各地的圖書館、佛教團體及佛友。 問廿四:顯教與密教有什麼分別? 答:顯教跟密教的分別,主要是在程度的深淺以及方法的難易。基本上密宗只是在顯教的基礎上,再加一些接近佛果位的教授。因為密宗設定在顯教的基礎上,所以它的修法,有些是比較硬碰硬的。好像說,如果理論上是徹底的話,那麼你應該是經得起考驗的。所以它有些修法,在顯教的階段往往會說,我們不好這樣做啊。比方說,在顯教就說我們要修慈悲,所以我們見到人就應該是和顏悅色的,不要生氣啊。可是,徹底來想的話,就有更深的一層——不要著相啊!只要是出於愛心,孩子乖的時候,你對他笑嘻嘻;孩子壞的時候,你也可以罵他一頓、揍他一頓。所以密宗有些佛像有憤怒的表情。你如果不懂深一層的道理,就會批評說怎麼佛像還帶著怒容呢?其實這種佛的心裡,一樣是充滿慈悲呀。慈悲雖都一樣,智慧也都一樣;但是,到了密宗的程度,就更活潑。它的理論透徹,所以方法活了。它有些做法,在顯教說不要這樣、不可這樣,那是因為一般而言,生氣是不好的。密宗那些生氣樣子的佛像,並沒有嗔心,只是看起來像是生氣。所以顯教與密教有這一類的分別。此外,顯教氣功方面,最多講講說怎樣調息。到了密宗,才有比較深入的修法。所以要把這些講清楚,就得說明密宗的基礎是什麼;那你要是懂的話,就不會誤以為密宗是外道了。 (問答結束,大眾齊念阿彌陀佛聖號。吉祥圓滿!)
二○一五年二月五日修訂 [Home][Back to list][Chinese versions onl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