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通有無簡繁轉換 - 繁體林鈺堂
引言融通有無似乎是經濟上的術語,郤也可以引申到佛法的修行上。佛法常說「不落兩邊」,就是不可偏執有,也不可偏執無。然而我們面臨有形無形、有相無相、有緣無緣、有限無限的分界時,又如何能不落兩邊呢?若是不落兩邊,我們又如何能有所為、有所不為呢?可見「融通有無」是學佛修行必需領會的訣竅。 其實佛法中「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之類的話是針對二分法的對立而言的。二分法把實際經驗的內容,一截兩半,非彼即此,黑白分明。仔細想來,觀念上容易截然二分,事實上郤往往只是或然的機率。我們的生命由幼時的成長到老時的退化,可說是生滅兩面互為消長的過程。身體時時刻刻的「新陳代謝」,可說是亦生亦滅、生滅同步在運作著。世事的變遷,人情的冷暖,亦復如是。這樣看來,不生不滅,融通兩邊,是本來如此,又何勞佛法開示呢?奈何人心執迷於形相,積習成病,因此不得不提醒一番。 有了上述的了解,是否就不用談「融通有無」了呢?既是本來如此,又有甚麼容人置喙的餘地?雖然不必費話,面對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抉擇時,郤也無妨先就有形無形、有相無相、有緣無緣、有限無限,循序深入探討。經過這番鑽研,在生活上或許可以游刃於有無之際,而有大作為,利益群生。這是此作的用心所在。 一‧有形無形有形無形的分界,粗看易判,細思難描。化冰成水,固體變流體;煮水成汽,液狀化氣態;愈來愈難掌握,愈來愈不易見,而於宇宙中之水分子並無增減。海洋、沙漠、雲層、氣流,種種現象,時刻變遷,如何界定其形?微小之生命,雖不見於肉眼,在顯微鏡下則生、住、異、滅輪轉不停。面對種種條件之不斷變遷,吾人又當如何判定孰有孰無?可見有形無形之分,是因緣會合下,相對之分別。 有形之微生物,郤明明不見於肉眼;無形之時間,郤刻刻催人老去。精神之作用雖曰無形,然夢境之歷歷,確有形質。至於能預知未來或通曉遠處事情,則不能以無形而歸諸虛幻。特別是確有人能以心力轉動磁場,甚至使金屬變形,則有形無形之間,又如何截然分界?鬼屋之中,翻箱倒櫃,飛動家具,甚而傷人;其形雖不見,其力能及於有形,又比一般有形更為難測而不容忽視。 只就相對劃分而言,則有無之際不容執著,當視如露如電,方能解脫無礙。更就有形無形之交互作用而言,則當探究是否有可以融通調和之途徑,以謀長遠之安寧。佛法超越人類知識之限於感官及觀念,而直指實相——一切為無限之一體。依此教示,若能去除偏執,不為感官所限,則自然融通調和。此種教示,一般世間看來,太過玄虛。然而試問科技高度進展之今日,何以世間困苦有增無減?佛法所示修行途徑,實踐者皆知有利自他之身心,並有超越感官之境界;未修者何不虛心試行? 二‧有相無相有形固然有相,但取相難免主觀之分別。例如,黑紙上繪白高腳杯,也可觀為白底上兩人面對。近來更有以平面之彩畫構成立體感之另一畫面;此種立體畫面因人而有見或不見,也有人經嘗試而見,也有人屢試皆不得見。曾聞有舍利子,因信心祈禱而突現,不止史書詳載,近人亦有經歷者。亦有舍利子,因人而見或不見,所見亦因人而異,形色光澤大相徑庭。凡此種種,足見有相無相之相對性。 心思雖無相可覓,郤有腦波之變化可錄,有言行之變遷可循。理念雖無處可尋,郤可以文字、聲音傳達,而對人生、宇宙產生或多或少、或暫或長之影響。關心之情景與人事長在憶念之中;不切己之事物則視若無睹,或隨過隨忘。同時同地同經歷,而各有所見所聞,若再涉及立場與功利,則更是各說各話。英文之「歷史」一字,正是「他的」「故事」兩字之合寫,對於歷史之主觀性有傳神之表達。 《道德經》所謂「五色令人目盲」只及「取相」之表層;《金剛經》所示「心住於法,則如人入闇」直指「著相」之根源。心無所住,則無偏頗,可免分別取相之咎。雖不落著相之圈套,並非無可作為,仍可一本大公之胸懷,做同體大悲之服務事業。此種服務,不分對象,無有嫌怨,只是盡己所能竭誠提供;只問奉獻,不計名利。 世間不能沒有規範、律法的維繫,然而規律有窮,不足以匡正一切。宗教之情操雖是無私無限,在做人處世上郤必有分際與區別。如何在有窮與無限之間靈活調適,而不囿於私心自限,仍能自問無愧,合乎公平、正義?活到老,學到老;孔子所謂「從心所欲而不踰矩」,乃此類融通有無之謂歟? 圖書館聚書一處,供大眾借閱,以散佈知識,可謂「似聚實散」。佛法經書隨緣流通,使大眾明瞭佛理,趨向修行,以達本淨,可謂「似散實聚」。間諜於公開場合附敵,而於私下收集情報回報己方,可謂「似奸實忠,似忠實奸」。高深研究所只收少數精英而摒一般大眾於門外,如此方能真正傳衍文化之精華,可謂「似私實公」。此等例子正足以提醒吾人,不宜遽就表相而下評論。凡事若非深入研討或親歷,則不宜加以品評。若只知一般原則,而無視於當事者之處境及經歷,雖用心頗佳,奈何所評不切實際,徒然成為出於誤會之絆腳石。此等行徑殊堪識者之痛惜! 形相有無之間,千變萬化。與其虛耗心神於懸揣,莫若自檢心行以存誠!如此自淨其意,正足以保養天地間之和氣,而護育萬有。 三‧有緣無緣佛法明示一切現象皆賴因緣和合,故無絕對之因素,只有相對之條件。所謂「佛不渡無緣之人」,非指大悲有限,乃指救渡事業之成功與開展需待機緣之成熟,故曰:「佛力不可思議;眾生之業力亦不可思議!」既然無絕對之因素,則有緣無緣亦只是一時相對之情況。大悲事業之不斷開展正是要廣結佛緣,化無緣之眾生為有緣之信眾。精進之行持,則化淺緣為深緣,育新緣為熟緣。佛法明白因緣之複雜性及覺醒之非可勉強,故從不妄以威逼,亦鮮以利誘,只藉暮鼓晨鐘做有恒的喚醒,以踏實的行持樹立照世的明燈,隨緣接引,期盼迷途之早歸! 有緣得值佛法,幸遇明師,郤因循世間,難以精進者,不在少數。似此有心無行、拖延時日者,一旦無常方悟一世自欺,佛亦徒呼奈何而已。莫以有緣而徒然自喜;當以有緣進而承擔佛法渡世之事業,責成自他並利之鴻猷。 四‧有限無限佛陀之慈悲與智慧皆本於親證一切是無限之一體而自然流露。然而由一般人之眼光來看,則任何言行、事業皆屬有限,佛法亦非例外。更何況佛教在世界各地有盛衰興替,似乎確立了其有限、無奈之一面。佛陀雖曰證入無限,其教化也不斷在傳佈,但其肉身早已示滅,豈非有限?這是只知有限而無法體會無限者必然的結論。古德所謂「三不朽」,早已開示在世間層面如何超越一生之局限。然而立德、立功、立言豈能真正不朽?孔廟香火之盛衰,隨朝代而異。德範、功名與言論往往隨時隨地而遭褒貶。惟有佛陀所示之無限,乃超乎時空、感官、文化等等之限制,而為一切之本來面目。雖鮮為人所親證,然而歷代之修行者不乏親自得佛加持、開示者,故知佛示之無限、不朽,非世間論說所可比擬,確有親證之可能。 為開世間俗眼之局限,無限的智悲仍需假借有限的語文、名相、種種世間設施來隨機垂教。有如慈母之育兒,由供乳糜、換便溺做起;於此日常之小處更顯愛心之貼切。佛法教化雖有興替之表象,然而數千年如一日,無分種性、地域之不斷傳佈,更彰顯智悲之深廣實乃無限。至於獻身實修及弘傳之行者,於一生之修途中,常蒙佛佑及護法聖眾之眷顧,更不為表面之似乎有限所惑,而能恆常精進,深入品嚐無限之真實內容。 有限實乃著相者之自限;無限方是無住心之本面。不為有限之表相所迷,方能證入無限之一體。若能深入無限一體之覺受,則自然勤於應用有限之生命及設施而大力推動永恆之救渡事業。有限無限,因愚者之執著而分野,由智者之通達而融合。 結語修習六度,首在布施。布施包括財施、法施及無畏施。藉種種施而修習形、相、緣、限上之有無融通,可謂一門深入之妙法。有心領會「融通有無」之訣竅者,當於此著力。 綜上所述,可見有無之相對性,而有賴智慧之融通,以免受此等分別之局限,而得以回歸一體之本淨,從而善加圓融運用。願以此菩提理念與眾共勉:不囿於有形之世間,而能隨順有形無形之遷易,樹立慈悲的典範。不迷於有相之執著,而能安住於無相之自在,進而發揮無住於相之自由。安於有緣之現實,而不拘泥於無緣之困惑,誠摯地伸出結緣的援手。領會無限的智悲,修習有限與無限的融合,將一點一滴的行實譜入無盡的法界大樂章中! 一九九五年九月七日 [Home][Back to list][Chinese versions Onl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