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談菩提心

林鈺堂


菩提心乃佛之果德,空慧與大悲之圓融結晶。佛之根本三摩地即菩提心之體,佛於後得三摩地中所行之種種渡生事業,即菩提心之用。佛之渡生事業發乎無緣同體大悲,所用之方便則利用性空緣起,其威力則出於全體起用。


略談菩提心


菩提心之修學,可循序分為願、行、勝義、三摩地及滾打菩提心五階段,其內容則涵蓋整個學佛之過程。其中勝義菩提心,主要即調鍊空悲之圓融,故為修習菩提心徹始徹終之骨幹。

菩提心之發起乃基於對空性之了解。空性無我自然產生無緣、同體之大悲。空性無我自然善巧緣起之利用。空性無我自然產生全體起用之勢力。空慧與大悲無二;偏重其一,則兩者皆失。

菩提心之調鍊即修習空悲之圓融等持。空性之深廣與大悲之沉闊同步。由義理之了解,進為行為之準則,積成一定之人格,加上定力之鞏固,終於圓熟成自然之反應。

菩提心之長養,先要出離自私,出離世俗。直到有相當程度的定力,才可以再入世俗,利用世俗調鍊菩提心。圓滿成就之後,纔是真正的入世行菩提事業。

傳統的教示:發菩提心有三類,喻如太子、舟子與牧人。余以為應注意此三類之共同處—太子非平民,舟子非渡客,牧人非牛、羊—三類皆是有特殊權能可以為眾服務者。因此發心之後,首在修養自身之行持,等到有了顯著的能力,才談得上服務大眾。故知已發大心者,宜早出離!尚未出離專修者,應細檢自己發心是否真實,切勿自欺!


                     一九八七年


[Home][Back to list][Chinese versions on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