懺悔與報恩

簡繁轉換 - 繁體

林鈺堂


目 錄

懺悔與報恩

一、懺悔

甲、知過
乙、認錯
丙、願改
丁、修懺

二、報恩

甲、知恩
乙、念恩
丙、圖報
丁、報答

三、融通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施無畏相」緣起
流通「六字大明符」緣起


懺悔與報恩


人際關係,恩恩怨怨,錯綜複雜。如何方得不陷糾纏,導致祥和,更進而提昇為慈悲之修習及應用?與其責人,莫若盡己。責人罕遇能受,徒增對立,無濟於事,而埋下心結,令彼此皆長久痛苦。盡己則可保祥和與心安,將來機緣演變,或可「撥雲見日」,開創新局。

盡己有自處與對人兩方面。

自處之道,與其自是、自傲、自誇,莫若虛懷反省,自察己失,方能改進,以致安怡恬靜,故以「懺悔」為先、為重。

對人之道,與其記嫌、怨憤、羨嫉,不如修德止怨,感恩圖報,庶幾不落牽扯,心清神寧,而得以積極行益,故以「報恩」為要、為優。

一、懺悔

懺悔一事,有好幾個層面,依序述之。

甲、知過

懺過先要知非,但是隨著時地、境遇的不同,當以何種標準來判定,其中心行及處境的考量又如何,都是複雜而難以抉擇的。因此,我建議由「心安」及「了解無知」來下手。吾人行徑,若自覺心中難安,則必有不妥之處或對不起他人之方面,當省察其緣由,而加檢點。吾人錯失往往難以自覺,或屬無心之過,因此欲謀彌補,不應止於已知之過錯,而是要存心兼及未能覺知之過失。見人過失易,自察不端難。唯有不偏於自以為是,經常虛心處世,反省行徑,才能知過。

乙、認錯

知過不見得就願認錯。有心進修者應勇於承擔;即使未必當眾發露,至少要自認不對。這一步也是練習面對真實,而不迷滯於自己粉飾的假象之中。

丙、願改

認錯之餘,需要懇切尋求彌補之道、改善之方,並且自願不再犯下同樣或類似的過失。這就包括了長久境遇遷變中的種種考驗,以及砥礪志節的恆毅。

丁、修懺

修補過失,除了實行一般世間的補償之道,最好能藉佛法中的「修懺」來使之提昇以臻圓滿。世間法皆極有限。過失所致的遺憾也往往追悔不及,無可彌補。更何況無論如何報償,也難達公平,反而衍生恩怨之計較與糾纏。人生苦短,又如何能對以往種種失誤,一一謀求補救?佛法之修持皆著眼於蘊含十方三世之無限法界,並普為一切眾生之一切業障祈求解脫。因此,於修法中即已包括所有知或不知之個人業障,加以消解。修習任一法門,而迴向於懺悔,即成「修懺」。專為懺悔而設,亦有多種修法。一般人可依〈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自修拜懺。該文見《大藏經》中,或拙作《蘭香集》內。

二、報恩

報恩亦有好幾層面,循序言之。

甲、知恩

世間習於平順之常態,往往忽略了在無事之中隱含的眾生恩,亦即大眾之慈善、和平、守規矩。一般人偶爾獲利,即以得佔便宜為喜;一遇困難,則頓忘曾領之恩惠。因此而有自利掛帥、偷巧損人、忘恩負義、詐欺掠奪的事情不斷發生。要從此等可悲憫的局面超脫出來,先要能客觀地反省,並仔細體會:互相依存,必需有道德及規矩的維繫,而自願遵循。計較無益,徒增煩惱,因而選擇寬諒,從而得在清明的心地中,認知別人種種的恩德。

乙、念恩

知恩之後,一般自然心生感激。但是感激之情往往隨念即過,若遇到衝突,更可能被「置之度外」。因此,常念他人恩德是難能可貴的情操。先要能寬諒過失以保持清明的心地,並且有「見義忘利」的胸襟,才能培養常念他人恩德的品性。

丙、圖報

真摯念恩,自然想要有所回報。但是報恩亦不易;時移境遷,人物遞換,有時已不可能回報。養育救護,無以相當的報答。或親已成仇、恩人已淪為盜賊,無從報起,甚且若偏執回報,反而害之。人間之有限,難題之重重,有時真令人無路可擇。或恩人不需回報,不受答舉,又當如何?若眼界只限於世間,則很難有圓滿公正之處置,也難免更添糾纏。

丁、報答

基於以上的考量,除了一般世間的回報,在可能範圍內盡心竭力之外,更為殊勝而不為世間條件所限的,即以修持佛法及從事佛法服務來做為報答。這樣一來,不再限於個人之間的恩情,而是念及所有眾生的恩,而做無有時空界限的回報。所答報的則是一切有情慧命的長養,以及究竟徹底的離苦得樂。

三、融通

依上所述,盡己之自處與對人,當以修習「懺悔」及「報恩」為要務。更進而融通之,則知懺悔,能改過向善,不復辜負他人恩德,亦消極之報恩。欲報恩,但因自身罪業所繫,所有舉措皆可能牽累對方,則無從報起。因此,除非修懺以淨除罪業,則難以真正報恩。故知兩者實有不可分割之關連。尤有進者,兩者皆以佛法之修持及服務為圓滿之實行方法,因此可以修習及弘揚佛法圓融貫通兩者。於完全投入之佛法修行及服務中,懺一切眾生之一切業障,報一切眾生之一切恩德。不但超越了個人業報及彼此恩怨輪迴的範圍,更成為使全體向上提昇,使生命充滿光熱的積極貢獻!

 

二○○一年二月八日
養和齋   於加州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開府儀同三司特進試鴻臚卿肅國公食邑三千戶賜紫贈司空諡大鑒正號大廣智大興善寺三藏沙門不空奉  詔譯

娜謨釋迦牟尼佛
娜謨金剛堅固能摧佛
娜謨寶焰佛
娜謨龍自在王佛
娜謨勤勇軍佛
娜謨勤勇喜佛
娜謨寶火佛
娜謨寶月光佛
娜謨不空見佛
娜謨寶月佛
娜謨無垢佛
娜謨離垢佛
娜謨勇施佛
娜謨淨行佛
娜謨梵施佛
娜謨水王佛
娜謨水天佛
娜謨賢吉祥佛
娜謨無量威德佛
娜謨栴檀吉祥佛
娜謨光吉祥佛
娜謨無憂吉祥佛
娜謨那羅延吉祥佛
娜謨華吉祥佛
娜謨蓮華光遊戲神通佛
娜謨財吉祥佛
娜謨念吉祥佛
娜謨善稱名號吉祥佛
娜謨帝幢幡王佛
娜謨鬥戰勝佛
娜謨勇健吉祥佛
娜謨勇健進佛
娜謨普遍照曜莊嚴吉祥佛
娜謨寶蓮華遊步佛
娜謨寶蓮華妙住山王佛

  如是等十方一切世界中諸佛世尊。出現世間住持遊行。願皆觀察哀愍於我。我或今生或於餘生。無始時來廣作眾罪。或自作或隨喜作或教他作。或偷盜佛物四方僧物。或自作或隨喜作或教他作。或造五無間罪十不善業道。或自作或隨喜作或教他作。由此業障覆蔽身心生於八難。或墮地獄傍生鬼趣。或生邊地及彌戾車。或生長壽天。設得人身諸根不具。或起邪見撥無因果。或厭諸佛出興于世。如是一切業障。我今對一切諸佛世尊。具一切智者具五眼者。證實際者稱量者。知者見者前。我今誠心悉皆懺悔不敢覆藏。願我尸羅律儀復得如故。復願諸佛世尊攝受護念證明於我。若我今生或復餘生。無始時來於流轉生死。或曾捨施傍生一團之食。或曾持一淨戒。或曾修梵行善根。或曾修少分無上智善根。悉皆合集計校籌量。如三世一切諸佛於最勝無上迴向願中。願皆迴向無上正等菩提。

  一切罪懺悔 諸福皆隨喜
  及勸請諸佛 願證無上智
  過去及未來 現在人中尊
  無量功德海 我今稽首禮

  跋

  此軌雖簡略,卻已包含一般懺法之主旨。又因其簡短,而便於一般人實修,甚至納入每日之功課。念三十五佛名時,隨念一聖號即應禮一拜。拜懺極易消除業障,知因果者應加注重而修習之。

                   一九九六年佛誕日

 


「施無畏相」緣起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初旬,連續接聖荷西地區佛友兩起求助。先是為一住宅鬧鬼祈求平安,即修以超渡之「頗瓦法」;修法後即完全平息怪異現象。再則為冤鬼附身之女士祈禱;修「頗瓦法」後,該女士情況略為好轉。次晨夢見寓所門鈴作響,我開門見她全身包紫衣,阻於紗門外。醒後即電話勸其夫應獻寶瓶給海龍王求助,其夫遵從。隨後於定中見該女士即已無異狀,面貌豐圓。當晚與其夫通電話,果已大為好轉,即囑以靜養安神。

今晨醒前夢見攝影師為我拍照,我右手作「施無畏印」。同時見到夢境之外,左側有全金之韋馱將軍塑像,青年英挺,雄姿煥發,全身盔甲鮮明,如人身高度,右手持細長之金棒,長度如音樂家之指揮棒,粗細則為其三倍。

醒來細思其中含義,解為要我流通「施無畏相」,普濟各地因冤鬼滋擾而不得安寧者及處所,而冥冥中助此「無畏施」者即婆心悲切之 韋馱大菩薩。彼手持細棒,則為調教冤鬼之用。自省我為人解此類難關,完全義務,而且體貼對方困境,不斷掛心祈禱,隨時通報感應所見,並教以處理方式之要點,因此感動護法,助我以相普施救濟。

前此流通之「南無阿彌陀佛」聖號符,供燒化以超渡亡靈。普施以來,感應之回報經常傳來,遠及台灣、大陸、馬來西亞及美國多州。願淨信有緣得此者,將此「施無畏相」安於宅第,或配於身上,必可蒙 韋馱菩薩之賜助,早得安寧。加上彌陀聖號符之燒化,使滋事之冤鬼亦因佛慈加被,得以往生極樂世界或轉生善道。如此存亡兼安,不亦善哉,不亦善哉!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十五日
於美國加州寓所

 


流通「六字大明符」緣起


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之心咒,集一切諸佛智悲之精華以救渡六道輪迴中之一切眾生,而蘊聚於「嗡媽尼悲咪吽」六字之中。兩週前於定中見一紙,上有我書寫之此六字,此紙旋即焚化,而其側則顯韋馱菩薩。當時私揣,韋馱菩薩護持此符,可以流通之。但因佛法少以符流通,並且已有「彌陀聖號符」流通,感應不斷,故未立即付諸實施。今日有多處佛友求禱代消世間苦厄,因此想起此符之功用在於救苦救難,與「彌陀聖號符」之接引往生有別,故應當也流通之。為了慎重其事,又先稟告吉祥天母,蒙示「吉」,因此決定此舉。隨即以毛筆書寫之。今年九月回台時,即可交印,以便流通,濟助困厄。得此符者,可懸掛供奉,或焚化迴向危難之消解,以及福慧之增長。

                    

一九九七年八月廿四日
養和齋    於台北


迴 向

一、願具德上師長住世,已辭世者早降誕。
二、願人類邪說暴行早日停止,佛法弘揚無礙。
三、願我及眾生精勤佛道,即生即身圓滿佛果,永無退轉。
四、願我及眾生慈悲增長,直至圓滿佛果,永無退轉。
五、願我及眾生智慧增長,直至圓滿佛果,永無退轉。


感謝助成本書之佛友眾。
感謝洪國聲居士之電腦排版。


懺悔與報恩

非賣品
歡迎助印

著作及出版:林鈺堂博士
二○○三年初版 敬印一千冊
有版權:歡迎印贈流通,但請先徵得同意。


[Home][Back to list][Repentance and Reward]